第384章 分歧(2 / 2)

周琦却是不同。

虽说周琦最开始也依附于袁绍,不过自黄巾起义开始,周琦便崭露头角,凭借自己过人的能力,一步一个脚印打下了如今的基业。

甚至于,在周琦一统荆、扬州、益三州之时,就连袁绍都感受到了浓烈的危机,将其视作平生大敌。

因此,袁绍对于周琦的重视,要远远超过曹操。

最重要的是,沮授所言的确没有任何问题,别看袁军自渡过淮河以后就势如破竹,很快就拿下了整个广陵郡,让整个扬州都暴露在赵国的兵锋之下。

只不过,这个过程中楚军几乎一触即溃,这种反常的举动,经过了沮授的这么一番提醒,袁绍终究还是生出了些许戒心。

“沮监军此言未免有些太过杞人忧天了!”

就在袁绍心生怀疑之际,一道声音忽然响起,众人视之,发现说话之人正是辛毗。

袁绍将目光放在了辛毗身上,问道:“卿何出此言?”

辛毗对着袁绍微微一礼,而后挺直胸膛,道:“沮监军的担忧其实很好解释。楚军之所以如此不堪一击,接连败退至东城,依臣愚见,原因有三。”

“楚军本来据河而守,自以为有天险作为依仗,因此自信满满。待吾等渡过淮河,大举攻入广陵郡以后,楚军骤知此噩耗,必然方寸大乱,惊慌失措,此其一也。”

“吾等大举攻入广陵郡,恰逢楚王周子异返回襄阳,不在军中。没有楚王坐镇指挥,楚军群龙无首,兵马虽多,却无有能服众者,节节败退倒也是情理之中,此其二也。”

“楚军为阻止我军渡河,此前分兵固守淮河沿岸城池,兵力相对比较分散。我军势众,若楚军仍旧分散固守各地,必然会被我军逐个攻破。彼果断弃城而走,将兵马全都聚集于东城,反而是上策,符合常理,此其三也。”

“故依我之见,沮监军所虑者,陛下根本无需放在心上。”

本来还有些疑虑的袁绍,听了辛毗的这番解释,顿时觉得非常有道理。

沮授却是皱眉说道:“辛议郎所言看似有理,实则不通兵事,禁不起推敲。”

“纵然楚王不在军中,徐庶、贾诩、诸葛亮等人皆当世人杰,黄忠、马超、关羽、甘宁等皆为当世虎将,哪怕我军出其不意度过淮河,这些人又岂会惊慌失措?”

“我军虽众,然楚军据城而守,兵马粮草充足,而且各城又相距不远。若执意抵抗,拖到其余地方兵马来援并不困难。”

“只要楚军合兵一处,固受盱台,又有楚国水军相助,能够控制洪泽湖以及淮河下游,纵然吾等占据广陵郡东部诸多县城,却也担心楚军渡过淮河,攻我后路。”

“一旦战事拖延,彼有水军优势,等到楚王得到消息返回盱台,胜负未可知也。”

“楚军如此轻易就放弃盱台此等战略要地,岂不可疑?”

沮授与辛毗之间的辩论,就是精通兵事的谋士与不通兵事的谋士看待问题的区别。

沮授属于武职,擅长领兵,自袁绍入驻冀州开始,沮授始终手握兵权,跟随袁绍南征北战,虽无骄人战绩,却也立下了汗马功劳。

因此,沮授对于军事的了解,要远远超过辛毗这种只会纸上谈兵的三流谋士。

眼看两人争论不休,袁绍也不免感觉有些头大,一时间难以决断,好谋无断这个特性展露无遗。

就在此时,逢纪却是站了出来,道:“沮监军与辛议郎所言都有道理,不过如今我军形势大好,若仅仅因为些许怀疑就错失战机,未免太过可惜。”

“依我之见,陛下可一面派兵驻守广陵郡重要县城,一面前去攻打东城。”

“东城乃九江郡东部门户,此时楚军齐聚于此,若再次不战弃城而逃,必然有诈。若其拼死抵抗,死战不退,那么便是沮监军多虑了。”

逢纪看似中立,实际上却仍旧偏向于辛毗。

逢纪作为袁绍的绝对心腹,影响力自然非同凡响,开口以后就得到了许多人的赞成。

眼看沮授还想再说些什么,袁绍却是一锤定音,道:“便依元图所言!”

沮授见袁绍心意已决,知道再劝无用,只能退而求其次,道:“楚军虽退完东城,于淮河之上的水军仍旧占据优势,不可不防。”

“吾等大军渡河,后勤粮草必然要保证通畅,希望陛下能够派遣精明可靠之人前去督运粮草。”

沮授的言下之意,就是淳于琼难堪大任,希望袁绍另派良将督运粮草。

沮授的这番话,再次引得颍川派系恼怒,纷纷说道:“此番吾等能够渡过淮河,攻下广陵郡,淳于将军功不可没。有淳于将军督运粮草,必然万无一失!”

袁绍瞥了沮授一眼,觉得对方又在搞派系之争,再加上大军能够渡河连战连捷,淳于琼的确功不可没。

此前没让淳于琼领兵渡河偷袭楚军营寨,本就有些对不起淳于琼。

若此时另派良将前去督运粮草,袁绍不可能做这种事情。

念及于此,袁绍当即说道:“淳于琼可堪大任,沮卿无需多虑,如今还是应该以拿下东城为首要目的!”

决心已定,袁绍当即不再拖延时间,率领大军直扑东城。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