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0章 记忆中的廊桥(2 / 2)

还能怎么的?其实到是没什么,也不会对任何人产生什么影响,只是他原来做为痛恨特权阶层人群的一员,感觉信仰在瓦解而已。

说白了就是矫情,和懒人屎尿多是一个道理。

但是话说回来,人活着不也就是活一个矫情吗?只是大家矫情的方向和具体内容不尽相同而已。

道德,也不过是矫情的一种。

说白了,矫情就是每个人自我认知的生活方式处事方式,只不过有些人做的大家都舒服,有些人就弄的所有人都讨厌。

京城的路这会儿实话实说,还不如沈阳,没那么宽阔而且有点年久失修,坑坑洼洼的,还有点扬尘,大太阳火辣辣的烤着。

城市集热现像在这会儿的京城就已经相当严重了。

车队从京城火车站东侧的公寓出入口出来,顺着车站街向北到建国门内大街左转,越过东单,在京城饭店贵宾楼拐进南河沿大街。

九三年这个时候,东单那个廊坊式过街天桥还在,人群熙熙攘攘,路口车水马龙,东单菜市场独特的大门脸看上去是那么的亲民。

东单,当年的廊桥特别漂亮

在天桥和菜市场中间,是相当有名气的东单快餐厅,那是很多老京城人的记忆。在快餐厅的上面立着一块大牌子:旅游促进社会的繁荣和发展。

明年,九四年,那个李超人就要来谈这块地皮了,用了十年的时间,据说是花了二十多亿美元,在这里建起了东方广场。

从此东单这个地方就消失在了老百姓的生活和话语里,只存于记忆当中了,那个冷冰冰没有一点人情味的所谓豪华建筑是上层人的。

也就是从九四九五年开始,全国都开始了这种所谓的现代化改造,清退烟火,消除繁荣。真是不知道哪里来的这么大的决心。

城市开始变得冷冰冰冷冷清清的,老百姓都被赶回了家里。

新建成的老院子安安静静的卧在马路的东侧,围墙有近三米高。这个高度不是私人决定的,是京城市的统一要求。

院墙外,高大的银杏树郁郁葱葱。

院子的大门在中部,采用了老年间官府衙门的制式,大门房向内收,和两边的院墙形成一个正八字,五间三启门前有九阶梯阶。

五间三启门

五间三启门,三间一启门,这是明清时期王府大门的两种规制,五间三启是亲王府,三间一启是郡王府。

三间一启门

大门只代表爵位,和实职无关,也有可能亲王是赋闲在家,而郡王权重功高。

三间一启之下就是广梁大门,再次之是金柱门,这两种门是有品官员的院门制式,里面还有很多讲究和细节上的差别。

广梁门

新建成的大门翘檐飞瓦,有一种金碧辉煌的感觉,这是一比一完全按照老图纸一丝不差复原出来的,材料,工艺,漆画一样不错。

“这个大门漂亮。”小柳抱着睡着的张小怿,偏头往车外看着:“像新的一样。”

“就是新的,”张铁军笑起来:“这就是咱家的大门。”

“哈?”小柳愣了一下,张凤和徐熙霞都挤过来看:“就是这里呀?这不是房子吗?这是大门哪?”

“那怎么不停车?”

“不走这里,”张铁军给她们解释了一下:“两边还有门,汽车可以直接开进去,咱们走北头。”

“那还修这个大门干什么?真浪费。”

“这么大个院子总得有个像样的大门才对劲儿嘛,不过平时应该就是这么关着了,当个风景呗,不好看?”

“我感觉这个门肯定特别贵。”徐熙霞皱了皱鼻子:“败家。柳姐你打他。”

“过去的大门不都是坐北面南的吗?”小柳问张铁军:“咱家这个是啥?……坐东望西?”

“如果那么干就得在南面这里拆掉一块,顶于新修一条路出来,我没舍得。”

张铁军解释了一下:“从北到南一共是一百九十九米,我感觉这个数字很好。”

“迷信。”小柳伸手在张铁军的脸上摸了摸,笑起来:“正门进去是哪儿?”

“花园,正门一进去就是花园正中间,一会儿带你们看一圈儿。咱们家是在北头。”

说着话车就走到了北侧的门口,这里就只是一座广梁的大门了,就是一间一启那种,门户有些深,能停下一台大型越野车还不耽误行人出入。

广梁大门外观上看和金柱门是一样的,都是一间一启,差别就是深度不同,广梁门是完整的一间房子,金柱门其实是半间。

简单点说,就是金柱门的门扇是立在前檐金柱之间的,广梁门的门扇是立在中柱(山柱),进深要深一些。

按照古人的出行习惯,金柱门门前能容纳六七个人站立躲避风雨,而广梁门可以把轿子停进来,也就是面对的客人主体不一样。

门当户对这个词儿可不是仅仅是指婚配,拜访接待也是要讲的,身份不匹配都不能走大门,而是边(便)门,角门甚至后门。

古人的走后门可不是什么褒义词,后门一般都是给家里的杂役仆佣们行走的。

七台车依次顺着敞开的大门进入院子,车外一暗一明,人已经院子当中了。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