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65章 独眼龙,纵横四海(2 / 2)

“我还能哄你?真的。这是限量版,全世界一共只有五百块,十年以后还能剩多少?”

这是实话,丢了的坏了的不知道哪里去了的,二十年以后找得到的也就一百多只,价格嗖嗖往上翻,毕竟它是一块石英表,没有机械表那么扛造。

“什么叫限量版?”

“就是只生产这么多,有人买也不产了。”

“那为什么呀?”

“……呃,为了显示它的与众不同呗,这是纪念手表,用来纪念手表厂建厂一百五十周年。八九年出的。你看看背壳就明白了。”

张凤鼓了鼓小脸儿:“搞不懂,外国人真奇怪。”她把手表摘下来看了看后面,就认识个一八三九和一九八九,还有编号。

“这表怎么看时间呐?我都没弄明白。”

“眼睛里,眼睛里的数字是小时,显示几就是几点,指针指着的是分钟。”

“我还以为显示的是星期。”张凤点点头把手表戴好,举起来看了看:“还是挺好看的,我喜欢,嘿嘿。她们没有。”

“不是还有一块嘛。”

“不够分,不分了。”行吧,你高兴就行。几个人也不会为了一块表争来争去,就是说着玩的。

张铁军其实有点后悔了,应该把5015也买下来,还有江诗丹顿,这个牌子他也看到了,这表店确实东西是挺全的。

江诗丹顿,纵横四海

不过反过来想又感觉没什么意义,世界上的好东西多了,谁能全部占有?说白了就是他还是有那么一点点的小家子气。

还需要时间慢慢温养,沉淀。

话说回来,刚才他之所以没有买的冲动,也是因为这会儿的江诗丹顿在他看来实在是有点丑。

江诗丹顿90年主打,逆跳

用后来的话说,不是他的菜,没有那种一眼就喜欢上的意思。

“打辆车吧。”张铁军回头看了一眼小陈的鞋。

让人家就这么陪着走实在是有一点不好意思,再说也不打算再看什么了。小陈是坐办公室的,平时都是车来车去,一看就是不大能走路的人。

“多远哪?打车。”张凤看了看张铁军,没明白他的意思。

“带你去看看工部局大楼,然后去文芳那边坐坐。”

“好吧。东西不先送回去呀?”张凤看了看蒋卫红提着的衣服。

“咱们看看大楼,然后先回酒店再去那边儿。那段走着就行了,不远。”

几个人拦了两辆出租车去工部局大楼。这会儿申城的出租车主要还是夏利,桑塔纳很少,脑袋上顶着的叫车电话。

满大街的夏利(那姑娘还挺漂亮的)

这会儿在京城在申城,出租车还都是有钱人和外地游客的工具,打车很好打,普通老百姓没有几个人舍得花这个钱的。

其实外地游客也没有多少人是舍得花这个钱的,大部分就靠腿儿。

申城的出租车就全国来说是出现的最早的,一九一三年工部局就有了出租汽车部门,当时一共有四十二辆出租汽车。

到一九二六年,申城的出租汽车增加到了四百九十三辆,有五十一家出租车行,三五年出租车超过一千辆,车行也达到了一百零七家。

当时的出租车主要是美国的帕克埃特,在那个时候很着名的一款豪华轿车。

后来因为战争,出租汽车消失,人力车开始大量出现,到四九年又被三轮摩托车替代。当时人力车不足四千,三轮摩托有两万六千台。

到五几年,人力车全部消失,大街小巷跑的全是三蹦子,本地人叫赖头壳,小乌龟。

是全国最早合法拥有摩的的城市,一直持续到七十年代末,才渐渐被轿车取代。当时摩的起步三角,轿车是一元。

到九十年代,也就是今年,夏力开始成为全国各地的出租车车型,在申城起步十块零八毛,桑塔纳是十二块。

其实在夏力出现之前,申城也是满大车的黄色小面的,和京城一样。

然后富康,捷达也都加入了进来,价格从每公里一元到一块六不等,有四五种价格,一直到九十年代末才统一。

九十年代末,奔驰和帕萨特也加入了申城出租大军。

话说生产桑塔纳的申城,出租车反倒是一汽捷达比较多。富康都比桑塔纳多。

也就是一公里多点儿,十来分钟就到了,张铁军让出租车停在大楼侧面河南路和福州路的交叉口上。

从这里下车,正好就是工部局大楼没有建完的这一面。

当时因为战争嘛,有些材料运不过来,经济也紧张,大楼的整个西南角都没建好,一共有一百三十五米的缺口。

整个大楼外圈有五百多米,设计的是一个完整的四面体,中间部分留空,这是欧州比较流行的城堡式建筑模式,其实就是个大四合院。

中庭有六千五百多个平方,一般会修建成小型广场和花园,以供休闲散步什么的。

不过,咱们的理念和他们就一样,广场花园的有什么用?这么大的面积那必须得盖房子。

原来市府在这的时候只改造了礼堂,后来这些单位就盖了不少乱七八糟的东西,也不知道是干什么用的,大大小小高高矮矮的,主打一个乱。

从下车的这个角度看过去,就特别有一种想把这里夷为平地的冲动。

喜欢重回过去,我做曹贼那些年请大家收藏:重回过去,我做曹贼那些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