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3章 一点奖励(1 / 2)

穿在1977 狸猫换银子 306 字 14天前

微型货车?

杨厂长放下筷子,眉头微微皱起,边想边说道,“72年的时候,原来设计制造出bj130的北汽第二修理厂,正式改名为二里沟汽车制造厂。

第二年,在上级的指示下,全国所有汽车制造工厂,只要拿着一机部给的介绍信,就可以去二里沟厂领一份bj130轻型货车的设计图。”

(就是这个)

听到这话,陈凡顿时眼睛发亮,“咱们机械厂有没有?”

bj130可是个好东西,之前他在废品公司拉走的旧书和机械零件,就是用这款车运走的,而且这款车一直到90年代还在畅销,可见其质量和生命力。

他倒不是看上了这份设计图,只不过如果有这款车的设计图,他再拿出自己设计图的理由就能更加充分!

而且这款车的来历很有意思。

说起来,还是首都的马车大军催生了我国这第一款轻卡车。

想当年啊,汽车还没有普及的时候,货物运输全靠马车拉,想想首都那样的城市,好几百万人口,每天消耗的物资,那简直是一个天文数字。

把货物拉进来,然后往外拉的垃圾、粪肥又是一个天文数字。

所以在当时,大车店、货站、寄养驴马骡子的骡马店,都是必不可少的“城市标配”,连伟大的首都也不例外。

骡马不比机器,那汽车发动机突突突的,一屁股烟喷出来,也只是污染污染空气,一阵风吹过就没事了。

可那骡马是要拉屎拉尿的!

想想看,每天几万、甚至十几万头骡马在城市里进进出出,那是個什么场景?!

于是上级就提要求了,所有牲口屁股后面必须要系一个布袋做的“粪兜”,目的有二,一个是要保持街道环境卫生,另一个就是收集牲口粪肥。

比如陈凡的小母马,在南湖公社跑跑还没问题,便便拉到别的地方,人家还会感叹一句“有惊喜”。

可如果要进云湖市区,就必须在屁股后面挂一个粪兜,免得污染环境。

至于粪兜装的要怎么处理?

要是赶大车的不介意,可以自己带个粪筐装回去,好歹也是粪肥。

若是看不上、或者嫌麻烦,就要等到去大车店或骡马店,倒在指定的地方,由店家去处理。

在某些小城市,一直到90年代初中期,都还能看见赶大车的坐在板车上,挥着皮鞭赶着屁股后面挂了布袋的骡子,肆意地在大街上徜徉。

马车大军为城市提供了物资保障,却也带来许多严重的问题。

其中最严重的就是便便。

尽管带了粪兜,可有时候也不一定能保证全部对准、或者不漫出来啊。

所以“一路挥洒”也是不可避免的事实。

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当时的首都政府决定研发并生产一种轻型货车,用来取代到处施肥的马车大军,而这个任务便落到了北汽配第二修理厂头上。

不愧是专业跟汽车打交道的,二修厂只用了短短几个月,就交出来一份超乎想象的答卷,便是这款畅销多年的bj130。

只不过,虽说这款车将马车大军大幅度减少,却并没有彻底干掉。

将马车大军赶尽杀绝的,是另一款更畅销的车。

也是陈凡准备拿出来的车型。

听到陈凡的问题,杨厂长略显尴尬,“要是有的话,你父亲也不会一门心思想设计汽车了。”

旁边李副厂长也说道,“有资格领图纸的,必须是汽车制造厂,这款车在全国也有二十多家汽车厂在生产,这样一来,生产同一种产品,汽车厂之间就成了竞争关系,所以本省的汽车厂也不愿意其他单位拿到图纸。”

虽说都是靠计划生产,可饼就这么大,分给别人多一点,分到自己头上的就少一些。而生产计划直接影响工厂效益、效益又直接影响厂领导的位置和职工福利。

所以即便是这个年代,也有市场竞争。

而且,就算上级想扩大汽车产量也不可能。

虽然现在到处都很需要汽车,可生产汽车的钢材从哪里来?

在全国钢材产量不变、或者增量不高的情况下,四面八方都望着钢厂嗷嗷待哺。你这边要扩大汽车产量,另一边就会减少原材料供应,全国经济一盘棋,不是那么好破滴。

杨厂长继续,“老李说的对,如果我们机械厂也想生产这种轻型卡车,只怕首先江南汽车厂就不会同意。”

李副厂长一唱一和似的,“江南省就他们一家汽车厂,每年能生产一千多辆轻卡,全省的轻卡车都被他们包圆了,连我们都要找他们买车。”

说着两手一摊,“可是他们也就只能吃个七八分饱,要是我们直接跟他们竞争,只怕我们会有点难受。”

江南汽车厂是省属单位,比云湖机械厂整整高一级,而且人家就在省城,跟工业厅的关系也不是云湖机械厂能比的,从他们的碗里抢饭吃,只怕不是有点难受,而是会很难受!

杨厂长这时才面露微笑,最后做出总结,“你的想法确实很不错,就是现实方面有些困难。”

他说着苦笑地摇了摇头,“要不是因为这样,我也不会想着能造什么就造什么,只是小打小闹的话,他们还是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

陈凡抿了口茶,瞟了他一眼。

刚才你是这个意思吗?明明是找不到方向好不好!

放下茶杯,陈凡却摇摇头,说道,“我说的是微型货车,是一种比bj130更小的货车,可不是那种轻卡。”

没错,他想给机械厂生产的,便是真正将马车大军“赶尽杀绝”,并贴心成为老百姓致富帮手的面包车!

抛开国外的不谈,说到国内的第一辆面包车,很多人可能第一反应是神车五菱,而有的人会说是84年下线的天津大发,还有的说82年生产的昌河更早。

但是有一款车,却比昌河还要早一年。

那就是即将从9356厂正式改名为淮海机械厂的淮海机械厂!

这话怎么有点怪怪的?

这个不是重点,重点是他们转为民用之后的第一款产品,便是后世几乎没多少年轻人听说过的“飞虎牌”汽车。

(90年代的飞虎汽车报纸广告。图片太长放不下。)

(飞虎汽车)

微型货车?

杨厂长脑子里再次闪过这几个字,看着信心十足的陈凡,才发现刚才是自己想差了。

他便赶紧问道,“什么微型货车?”

陈凡直接用手指沾了点茶水,在桌子上画了个简图,“你看啊,这是一辆板车,在板车头上装一台发动机,就装在操控台下面,然后弄两个座椅,这就是驾驶室了。

后面整个当做货仓。就这么一辆四四方方的小汽车,比吉普车稍微大一点点,结构简单、用料也少,货仓包起来可以当小客车用,敞开可以拉货,弄个箱柜,就是封闭的厢式货车。

体积小、省材料、还省油,这样的车要是能造出来,肯定很多地方都需要。”

他说着抬起头,嘿嘿一笑,“毕竟不是每个单位都要大解放装那么多东西,对吧。”

别说,全世界最早的面包车,就是大众公司的一名设计师从板车身上得来的灵感,不过大众造的还是有点大,真正给面包车定型并发扬光大的,还是小日子。

天津大发就是天津汽车制造厂和小日子的大发汽车公司联合制造的。

看着桌上的简图,李副厂长早已瞠目结舌,“这不就是基层农村常见的拼装车吗?!”

在飞虎汽车生产之前,几乎是全国各地都有这种类似的拼装车(前文有图就不上了)。

自己焊个铁架,或者直接用木制的架子车当底盘,车头弄个柴油机,再钉一把椅子在底盘上,一辆“货车”就出来了!

真是要多疯狂有多疯狂。

陈凡咧着嘴,非常坦诚地点头,“对,我这个车的灵感,就是从‘拼装架子车’上得来的。”

这话一出,几乎所有人都满脸无语。

还真是?

陈凡慢慢喝了口茶,笑道,“生产队老百姓想要拉货,连台拖拉机都买不起,或者说买不到,能怎么办呢?只能拼凑这样的架子车用。

如果我们能利用尽可能少的材料,生产出这样的汽车,无论是客用还是货用,肯定会有很大的市场。”

他转头看着杨厂长,正色说道,“机械厂不缺材料,缺的是大规模生产的批量原材料,而且一口气吃不成胖子。我的建议是,不妨先生产这种微型货车、或者说微型客车也好,看看市场反应。

如果市场反响很好,你们就可以顺理成章,向专区政府和工业厅申请成立汽车制造厂。

到那个时候,工业厅总不能把机械厂的拳头产品送给江南汽车厂吧!”

这不是国家任务,而是来自下属单位的自发竞争,工业厅再偏心也要有个度,不说大力扶持,起码不会当拦路虎。

杨厂长沉吟两秒,轻轻点了点头,“也行。”

他随即看着陈凡笑道,“那这个车的设计图?”

陈凡微微一笑,“这个车很简单,这些天我已经差不多完成设计。”

顿了一下,他又说道,“其实造车最难的还是发动机,只要有发动机,几乎任何一家机械厂都能生产出汽车来。”

杨厂长等人正要点头,就听见陈凡继续说道,“所以为了以后不被发动机卡脖子,我建议你们连发动机一起自己造。”

“啊?”

杨厂长愣愣地看着他,“我们也能造发动机?”

虽然车间配合陈凡修复了两台伏尔加汽车发动机,可那只是修复,生产的话……,实话实话,他确实有些信心不足。

陈凡却不以为然地摆摆手,“别说小排量发动机,就是大功率发动机,以机械厂的条件,也能一点点的敲出来。唯一的区别就是不能量产而已。”

在忽略法律和专利的情况下,复制发动机最大的难点有两个,第一个是材料,第二个是工艺,其中最核心的就是零件精度和质量。

这两个也就是所谓的“技术壁垒”,如果没有合适的材料和设备,即便能将发动机全部拆开、测量,也复制不出来。

可那是针对先进的汽车发动机。

陈凡又没打算让机械厂造超跑,自然差不多就行了。

再说了,这个时代的发动机,再先进能先进到哪里去?

以机械厂的条件,还有单位里那十几位八级工,就算弄台最先进的宝马发动机过来,陈凡也有把握复制出来。

可能唯一的缺陷就是合金材料了。

也许是陈凡的信心感染了他们,也许是他们本来就不甘平庸。

于是三下五除二,机械厂造车的第一款产品,就这么定下来了。

众人当即提起酒杯,呼呼啦啦地碰了一圈。

李副厂长放下酒杯,哈出一口长气,脸色颇有些惋惜,“造微货的话,之前小凡画的那两辆车的设计图,就浪费了呀!”

杨厂长也轻轻点头,正准备附和。

这时便听见陈凡说道,“那两张图其实不算什么,只不过是伏尔加和嘎斯的复刻图而已。经过这次拆解造车,我心里已经有了一点想法。”

杨厂长立刻迫不及待地问道,“什么想法?”

陈凡笑了笑,“我知道你们都想造汽车,尤其是想造和红旗、上海牌一样的轿车。我觉得完全可行。”

杨厂长惊讶地看着他,“那伱还建议我们造微型货车?”

陈凡轻轻摇头,“不冲突。微型货车技术含量不高,对发动机等配置的要求也低,甚至用户对产品的期望值也很低,如果能改造出一条生产线,很容易就可以实现量产。

可是轿车不一样,对技术、对设备的要求都更高,以目前机械厂的条件,基本上不可能量产。”

这年头的轿车可不分什么豪华型或经济型,只要是轿车,那都是高档玩意儿。既然是高档货,心理预期当然不一样。

桌上所有人都目不转睛地看着陈凡。

杨厂长若有所思,“你说不可能实现量产,意思是不是,不量产的话就可以?”

陈凡竖起大拇指,“杨伯伯高见。”

他反手指向屋外,笑道,“就外面那两辆车,怎么出来的大家都知道。杨伯伯,你觉得,就咱们机械厂的生产条件,把所有零件都造出来,并且达到我要求的标准,大概需要多久可以造出一辆车?”

杨厂长是主管生产的厂长,对制造自然不陌生,更何况后期他几乎每天都在过问这两辆车的改装进度。

此时听到陈凡的话,心里默默盘算了一阵,便说道,“在不影响生产的情况下,各个车间分别配合,大概10天内能够打造出全套的汽车零配件。”

他缓缓抬起头,“包括发动机。”

陈凡轻轻点头,“再加上内饰装潢,打个富余,半个月造一辆车,差不多了吧?”

杨厂长点了点头,“差不多。”

陈凡笑道,“既然如此,那就在微型货车之外,再开一个高档手工轿车车间。”

“高档手工轿车?”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