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2章 大案(2 / 2)

剑破诸天 大阡 3466 字 7个月前

萧赞再次出班说:“回太后,我知道有个人最合适,此人就是我从徐州归来时候,一同被俘获的广陵太守代理彭城的江革。此人岁数偏大,已经老朽,对我们天朝却不屑一顾,留着他毫无用处,可是若杀了它,他的名声还不错,也会落得我们有害贤的嫌疑,不如把他放回去来换元略,最为恰当。”萧赞的话说完,满朝文武多数都点头赞赏。

太后说:“安丰王前段时间,和我提到过这个江革,无论元延明怎么礼贤下士,江革都丝毫不为所动,气的安丰王只想杀了他泄愤,还是我给拦下让再考验考验。这样吧,丞相,你和安丰王再询问一下,看看他的意见,也问问江革现在人怎么样。”高阳王元雍点头答应。

这时侍中光禄大夫李神轨出班启奏:“禀告太后万岁,现有中书省获悉,河阴县有人在过节期间,用布袋装上瓦砾片,谎称钱币,到集市上骗买别人的马匹然后逃去。现在京城附近民怨沸腾,已经闹大。此事如若不尽早平息,必然影响京城民心,请太后降旨严办。”

最近太后有些烦躁,今天刚有两件称心的事情,没想到立刻有人呈递一个闹心的奏章,她本要动怒,一看奏事的是自己的宠臣,也是刚刚提拔的官员,是大名鼎鼎、相貌堂堂、年轻俊美的李神轨,便按住性子。她多少了解李神轨,一定是他夸大其词,公报私仇。

太后猜得没错,背后还真有这么回事。原来,李神轨的父亲,就是年初故去的李崇。李崇是文成皇后的侄子,自幼受爵陈留公,十四岁便开始在军中崭露头角,征讨过南齐、南梁、汉中,以及破六韩拔陵,到六十九岁高龄还披甲执锐,率军出战茅然。结果他转战三千里,击溃蠕蠕军队,声震域外,不过后来晚节不保屡次失败,但瑕不掩瑜,他终究还是军功拙着,用兵如神的。此外,李崇一生管辖过好多州郡,三次拜为大都督,名满天下。他在审理案件中,也犹如神助,理清过很多大案错案,在老百姓中被很有威信。本来徐州元法僧自立为王,应该派他去,不过这时他已经病重,不久去世。李崇去世后,谥号武康,朝廷加恩,特地把李崇的官爵承袭给了他的儿子李神轨。

李神轨还有个哥哥叫李世哲,按说爵位不是传给李神轨而应该传给李世哲。但李世哲在相州做刺史的时候,因为贪污受贿,被御史台弹劾,剥夺了官禄,因此也取消了承袭爵位的资格。所以李神轨属于捡个便宜。那么是谁弹劾的李世哲呢?

此人叫高恭之,字道穆,辽东人。祖父高潜,献文初年赐爵为阳关男,被封为驸马都尉。父亲高崇,字积善,任洛阳令,为政清廉,颇有决断,官吏百姓都害怕他的威严。高道穆善长书法、博览经书史籍,结交一代名流和豪迈秀雅之士。御史中尉元匡选拔御史的时候,高恭之写奏章向元匡自荐,元匡推荐他为御史。他当上御史后,查案弹劾,从来不回避权贵奸臣。正光年间,因为有人状告相州刺史李世哲,他便出使相州。李世哲是尚书李崇的儿子,干了很多违背法律的事情。高道穆没有理会当朝权贵、如日中天的李崇,如实弹劾他的儿子,上表抄没他的赃物,并让李世哲丢了官职。

从此,李家的兄弟俩恨透了高恭之,同时也就牵连到了高恭之的哥哥高谦之。高谦之,字道让,少年时候就以侍奉后母孝顺而闻名乡里。他除学通经典史籍,同时广闻博览天文、算术、历法、占卜图谶之类的书籍,尤其善长《老子》、《易经》。后来他继承了父亲的爵位。今年年初开始,接父亲的班做了县令。京城有二个大县,一是洛阳县,一是河阴县,他父亲早先就是洛阳令,因此朝廷让他代理河阴县令。

今日李神轨启奏的倒不假。过节这几天,有一个人用布袋装上瓦砾片,诈称是钱币,到集市上骗买别人的马匹,然后逃走无影无踪。按说这只是个很小的诈骗性质的刑事案件,无论民生、民怨都不牵涉。不过因为李神轨怨恨他们兄弟俩,所以借这个事情对他们弹劾。

太后说:“河阴县可曾上殿?”高谦之立刻从班位的最末尾出班跪倒:“臣河阴县代理县令叩见太后、陛下。”普通的县令属于地方小官,没有资格上殿,不过按照北魏的旧例,洛阳令和河阴县令这二个京城的县令例外。

太后说:“李侍中所说的可否为事情?”高谦之说:“回太后,李大人所奏却为实情,臣已经接道报案,正在全力缉捕案犯。”

中书舍人徐纥出班说道:“天子脚下,竟然有人明目张胆的进行公开诈骗、巧取豪夺,这也太无视我天朝威严。同时也说明,河阴县治下疏于治理,臣以为,应该对代理县令查办,治其玩忽职守,管束不利之罪。同时御史台御史高恭之,身为御史包庇他的哥哥高谦之,不按率弹劾其过失,应该一并问罪。”

太后听罢,说道:“高恭之来了吗?”高恭之也连忙在班末出来,在丹陛之下轨道身躯,答道:“臣高恭之见过太后、陛下。”

太后说:“高恭之,此事你怎么看?”高恭之因为是自家兄弟的事情,明知道是李神轨之流有意陷害,但此刻也不知道如何回答,不觉满头冒汗。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