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6章 天皇山阵地的准备工作(2 / 2)

好在骑兵是可以当步兵用的。尤其当时的骑兵,其实已经是骑马步兵了。作战模式就是上马行军、下马打仗。打完了骑上马再走。

刘子龙还是比较重视骑乘冲锋作战的,也算是当时骑兵中的一个另类。

3月22日,鬼子的第二阶段进攻开始了。其中三处高地,成了鬼子的进攻重点。

其中的天皇山阵地,由于三面突出,成了敌人重点进攻区域。而且更糟糕的在于,该山一旦被敌人占领,向西是大片狭窄平原,并且有完善的公路系统,敌人可以凭借机械化和摩托化部队长驱直入,从而威胁很多部队的侧后方。

最坏的结果下,整个防线要再向西撤近百里。更关键的是,十几万大军在此种情况下的撤退,是非常危险的。如果组织不好,甚至会有大溃败的危险。

这与有组织的后撤是截然不同的。

天皇山阵地,最高峰海拔近700米,山上多灌木,驻守有191师的571团的一营,并且得到了相应的炮兵、高射炮兵的加强。

鉴于其位置重要,191师也将师团两级炮兵火力对其进行了倾斜。而且战前修筑了坚固的工事,并且构筑了大量深入半山的防炮洞。

刘子龙战前视察之后就认为,如果脚盆鸡选择将这里作为突破口,将对敌人造成重大的杀伤。

第一,工事非常坚固。阵地前沿,进行了广泛的布雷,并埋了很多木头钎子,还设置了陷阱。必须有足够强大的火力覆盖并结合工兵排雷,才可能保障大部队的冲击。

而工事更是包括堑壕、交通壕、防炮洞,还有真假阵地。

主堡垒分为两层,最上层为战斗室,下为交通壕。由于堡垒是凸出地面的,则用钢筋混凝土构筑。在此之上又铺圆木四五层,再积土一米。

而堡垒四周则在水泥墙体的基础上,则用装满砂石的汽油桶环绕。

修筑后刘子龙专门命令150毫米榴弹炮进行直瞄轰击,不但不能穿透墙体,而且里面受到的震动也很轻微。

除了修筑了坚守阵地的步兵掩体,还修筑了坚固的炮兵掩体。

炮兵掩体的壕沟壁分为三层,使用了混凝土、装满砂石的汽油桶及沙袋、钢板等建材。还在上面铺设了伪装网和杂草。

可以有效抵挡来自敌人火炮和空中的侦察与打击。

除了散兵坑,大部分交通壕都在地下进行挖掘,让部队在运动的时候,可以躲避炮火的打击,及时增援前线或者回撤到反斜面的掩体。

这些工事修好后,曾经组织过模拟攻击,事实证明即使两个团的兵力攻击一个营坚守的该阵地,也是非常困难的。

第二,工事不仅仅坚固,还非常巧妙。

除了这些面对敌人的工事外,在山的反斜面,还挖掘了大量深入山内的藏兵洞。这些洞是平时用来生活的,战时用来防炮。

这些洞的深度,是当时最大号航弹也炸不穿的。

里面不仅仅冬暖夏凉、防潮防水,而且防毒防火,可以进行长期的坚持。

更关键的在于,这些洞口都朝向刘子龙的这一层!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