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1章 朱元璋大开杀戒,老康熙教子训孙(2 / 2)

啪嗒、啪嗒,蓝玉的汗水不停滴到了地面上。

朱元璋面无表情地开口:

“朕当然知道你不是故意的,不然你已经死了。”

蓝玉闻言,顿时松了一口气,只感觉浑身似乎已经脱力,竟然连跪着都有些跪不稳了。

“陛下圣明!”

朱元璋哼了一声,淡淡道:

“但此事,你难辞其咎!”

“若不是你这个狗屁大将军的名头,姚小五何至于一路奔波,直到朕的面前才能伸张正义!”

“朕降你爵位三级,罚俸五年,你可有异议?”

蓝玉忙道:

“陛下圣明,臣心悦诚服,绝对没有任何异议!”

朱元璋重重地哼了一声,抬高了声调。

“那还不给朕滚出去!”

蓝玉如蒙大赦,仓皇离开。

朱元璋目送蓝玉离开,又一次看向群臣,缓缓开口:

“朕希望你们知道,这天下,如今是汉家天下。”

“有些人,给蒙元当奴才当久了,骨头软了,连站都站不起来了。”

“前朝灭亡数十年,竟然还有余毒未肃,简直是朕和大明的耻辱,是所有汉人的耻辱!”

“今后若再有这种事情,朕照样还是要杀尔等全家,听明白了?”

群臣忙道:

“听明白了。”

朱元璋眉头一皱,抬高了声调。

“听明白了没有!”

群臣异口同声,高声回应:

“臣等明白了!”

朱元璋挥了挥手,没好气地开口:

“那就都滚出去!”

等群臣离开之后,朱元璋抬起头,看向大殿的门口。

殿外,月色正浓。

这位大明皇帝,视线突然有些恍惚。

多年前,那个少年站在街角,看着远处的男子被殴打至死,看着那蒙古老爷的管家丢出几个大钱,轻而易举地在到来的衙役面前将此事了结。

如今,少年坐在了龙椅上。

他曾在心中发誓,绝对不让这种事情再于华夏大地中上演。

他,做到了!

朱元璋嘴角颤动了一下,微微上翘,露出了畅快的笑意。

……

大清世界。

康熙皇帝站在寝殿窗户旁边,注视着窗外的明月。

在老皇帝的面前,太子胤禛和皇孙弘历两人,诚惶诚恐。

康熙缓缓开口: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当年的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明太祖,想必也曾经如朕一般,看着这轮明月。”

“但他们的王朝早已经消逝于历史,只有朕的大清,屹立于如今的华夏大地上。”

“尔等说说,这是为什么?”

胤禛忙道:

“自然是因为皇阿玛英明神武,大清顺应天命。”

老皇帝哈哈一笑,白须颤动。

“天命?若是真有天命,那也应该是李自成,是朱由检有这个天命,怎么轮到的咱们爱新觉罗这些异族人来承载华夏的天命?”

“胤禛,你可知道,咱们建州女真人,原本是没有姓的。”

胤禛忙道:

“儿臣当然知晓,爱新觉罗这个姓氏,其实也是先祖们受大明影响而起。”

老皇帝点了点头,道:

“是啊,太祖皇帝当年只不过是大明辽东总兵李成梁麾下一名小小军官,那时候的大明对我们爱新觉罗氏而言,就是一个高不可攀的庞然大物。”

“李成梁一句话,太祖皇帝的父兄就得惨死当场,连一点反抗的余地都没有!”

“可现在呢?李成梁的子孙们见到了朕,不但要三跪九叩,还要担心说话哪一句惹怒了朕,让朕直接诛他们九族!”

“你可知,朕为什么不这么做?”

胤禛想了想,小心翼翼地开口:

“自然是因为皇阿玛宽仁。”

胤禛能感觉到,自己的父皇今夜情绪明显有些不对。

康熙摇了摇头,道:

“朕其实不喜欢宽仁。”

“朕是皇帝,是大清至高无上的主宰。”

“朕应该言出法随,应该想杀谁就杀谁,想做什么就做什么。”

康熙回过头来,看着胤禛:

“你们九个混账东西,为了太子的位置勾心斗角,做了多少肮脏龌龊的事情,你以为朕不知道?”

“别人也就算了,你胤禛表面看起来良善温和,背后为了陷害胤礽那个蠢小子出了多少力,你以为朕不知道?”

胤禛头皮发麻,噗通一声跪在地上。

“儿臣驽钝,还请皇阿玛治罪!”

弘历愣了一下,也赶忙跟随自家老爹跪在了地上,额头紧紧触碰地面,不敢有丝毫抬起。

康熙没有理会胤禛父子,而是自顾自地在一旁的椅子上坐了下来,看着窗外的明月,轻声开口。

“朕什么都知道。”

“皇帝,九五至尊。呵呵,世人都以为这是一个最随心所欲,最自由的位置。”

“但只有坐到这上面,才能知道,究竟有多少的无奈,多少的妥协,多少的……”

康熙说到这里,突然闭口不言。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胤禛弘历父子的额头上开始沁出汗水。

很显然,今天的康熙皇帝,真的和平日很不一样!

也不知道过了多久,康熙叹息一声,继续开口。

“异族,我等终究是异族。”

“高欢的盘点视频,尔等都看了,对吧?”

胤禛父子连连点头,如小鸡啄米。

康熙淡淡道:

“宇文泰的路是对的,朕从一开始就知道。”

“早在金幕出现之前,朕的皇考就告诉过朕,朕在北京城中看的那些大明藏书也告诉过朕这个道理。”

“但朕做不到,大清也做不到。”

“尔等可知道为什么?”

胤禛脑海急速运转着,想要得出一个让康熙满意的答案。

但他思来想去,依旧无法得出缘由。

突然,一旁传来了弘历的声音。

“是因为……满蒙一体?”

胤禛身体一震。

康熙露出意外的表情,深深地看了一眼弘历。

“你说对了,弘历。”

老皇帝叹了一口气,道:

“满蒙一体,是大清之所以能入主中原的核心所在。”

“但即便是这样,大清也用了整整二十年,才彻底灭亡了大明所有的反抗势力。”

“为何?就因为我们是异族,纵然会有很多没骨气的汉人投降我们,但也始终会有意志坚定之人反对我们。”

“大明原本就是驱逐了蒙元之后浴火重生的王朝,它的反抗意志原本就比任何王朝都要更加坚定!”

“想要消除这种反抗意志,朕就只能——宽仁。”

老皇帝说到这里,眉头突然一皱,双目中燃起了怒火。

“但就算朕已经那么宽仁了,吴三桂还是造反了!”

“吴三桂这个三姓家奴造反也就算了,南边的半壁江山也全反了!”

“八年,朕整整用了半年的时间才平定了三藩之乱。”

“整整三十年的光阴,大清才算是初步稳住了统治,三十年!”

“为何?就因为我们是建州女真,是汉人心中的鞑子,是异族,是非我族类其心必异!”

康熙说到这里,脸上露出了无法遏制的失望表情。

“但平定了吴三桂之后,朕还是只能宽仁。”

“女真人,太少了。”

“当年,多尔衮带着皇考,带着盛京之中所有能打仗的男人倾巢而出,也不过才……二十万人。”

“多尔衮和皇考就靠着这二十万人,打败了李自成,占领了北京,一步步南下,平定了整个大明所有疆土,才有了如今的大清!”

“可这大清之中的汉人有多少?有一万万人!”

“就算是拉上所有蒙古人,满蒙加起来有多少?大清建立到现在,所有八旗加起来,也才不到两百万人。”

胤禛听着康熙的话,迟疑片刻之后轻声开口:

“父皇的意思是……”

康熙缓缓开口:

“想汉化,就要抛开蒙古人,融入汉人之中。”

“几十万女真人,融入一万万汉人里,能掀起什么波涛?”

“恐怕不用两代,这世上就没有什么女真人了,只有汉人。”

“选择了汉化,喀尔喀蒙古怎么想?和硕特蒙古怎么想?”

“他们和汉人建立的大明争斗了几百年,朕若是选择汉化,他们就会立刻跟噶尔丹联手,成为新的瓦剌和鞑靼!”

“在北方,还有该死的俄罗斯人给他们当后盾!”

“大清南下,杀了那么多的汉人才夺得天下,蒙古人得到了俄罗斯的帮助来攻打我们,能有多少汉人真心实意的站在大清这边?”

“不,他们不会支持大清,他们只会推举出第二个朱元璋,只会喊着驱除建奴,反清复明!”

“几十万女真人,怎么去应对蒙古人和汉人的两面夹击?”

“汉化对朕和大清来说,就是自取灭亡啊!”

胤禛身体颤抖,低声道:

“儿臣明白,所以儿臣才……”

“你不明白。”康熙打断了胤禛的话,脸上带着失望的表情,“你根本不明白,胤禛。”

老皇帝目光在胤禛和弘历的身上缓缓划过,疲惫地开口。

“宽仁,是唯一的答案。”

“对喀尔喀蒙古宽仁,他们才会站在朕这边,死心塌地的帮助朕抗击俄罗斯人和噶尔丹。”

“对汉人宽仁,他们才会短暂的忘记仇恨,让大清有足够的空间生存下去。”

“你以为朕看不到下面那些官员们的贪污腐败?朕心里一清二楚。”

“他们九成都是汉人,朕必须对这些汉人宽仁,他们才能充当朕的爪牙,才能帮大清稳固对整个天下的统治!”

“朕宽仁了六十年,苦苦支撑了六十年,为的就是让时间把这些仇恨慢慢消解,为的就是让大清变得更强,为的就是等待一个机会。”

说到这里,老皇帝失望地看着胤禛,摇了摇头。

“朕本来以为你能抓住这个机会的,但你死得太早了,胤禛。”

“而你,弘历……”

康熙皇帝的视线落在弘历身上,失望的表情越发明显。

“……你错失了这个大清整整等待了一百年的机会,错过了历代先祖奋斗一生,错过了朕宽仁、忍耐了六十年的唯一机会!”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