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1章 岳飞无奈离开汴京,李世民的脑洞让李渊惊呆了(1 / 2)

大明众人先是有些惊讶,但仔细一想,又颇为认同。

大明皇帝不管怎么样,够刚!

虽然过刚易折,但凡事都要具体事情具体分析。

像金幕中大宋这个时代,一个刚猛的帝王,才能真正带着大宋摆脱屈辱。

朱高炽突然有些疑惑,问道:

“皇祖,儿臣记得后来南宋也有几个皇帝是比较好战的,为何却都没有成功呢?”

朱元璋哈哈一笑,看了朱棣一眼。

“老四,你不是喜欢打仗吗?你来回答。”

朱棣心中不由嘀咕。

咱是喜欢打仗不假,但又不喜欢指点江山。

朱棣干咳一声,道:

“答案其实也很简单,就在于民心!”

“在这个时代,河北和中原都是上百年的大宋领土,民心自然是向着大宋的。”

“大家为了大宋拼死拼活的时候,大宋的皇帝却在南边苟安。”

“等过了几十年,反抗的人都被杀光了,河北中原的老百姓也逐渐适应了金国的统治,过上了安稳的日子。”

“这时候宋军再打回来,对河北中原的老百姓而言就不再是自己人了,而是来自于他国的入侵敌军。”

“拥有老百姓的支持,宋军也只不过是勉强和金军一战。那没有老百姓的支持,宋军还拿什么来打得过金军?”

顿了顿,朱棣又滔滔不绝地开口:

“当然啦,如果宋军的北伐主将很有本事,能把金军碾压击败,那这些河北中原的老百姓不管愿意还是不愿意,肯定都得回归大宋。”

“刀剑面前,谁的意愿都不重要。”

“但唯一一个有能力做到这一点的岳飞早就死了,其他将领都没有这种水平。”

“又没民心又没有良将,军队也碾压不了金国,那南宋拿什么来北伐成功?”

朱元璋嗯了一声,淡淡道:

“时机是非常重要的。很多时候,机会稍纵即逝,一旦错过,那就是不会再有了。”

朱元璋能从草根逆袭,就是抓住了许多个常人抓不住、甚至根本都发现不了的机会,才能开创大明王朝。

尤其在军事上,朱元璋的敏锐更是当世罕有。

元末诸侯,朱元璋的地理条件其实是最烂的。

别的诸侯,基本上都只有一到两个方向上有敌人。

唯独朱元璋,东边有方国珍,北边有张士诚,西北有王保保,西边是陈友谅,南边还有一个陈有定。

整整五个割据势力,把朱元璋包围在中间。

这叫啥,这就叫做放眼望去,举世皆敌!

这种情况下,朱元璋去打任何一边,都可能会被其他三边夹击。

甚至朱元璋啥也不干,隔壁的几路割据势力都可能联合来攻打朱元璋,瓜分他的地盘。

这种烂到极致的地理条件,无论是当时的人还是未来的人,都很难想象朱元璋能赢。

但朱元璋硬是一个个把周围所有的诸侯先后给收拾掉了,统一了整个江南。

然后,朱元璋还北伐成功了!

大秦王朝开始算起,华夏几千年,唯一一个从南方北伐一统中原的。

这一桩桩一件件,若是没有细致入微的观察力和精妙绝伦的时机掌控,根本就不可能做到。

所以,带领华夏摆脱封建制度进入新时代的那位伟人才会如此感慨:

“自古能军无出李世民之右者,其次则朱元璋耳。”

值得一提的是,这位伟人也是从北到南的。

所以即便到了现代,朱元璋依旧是唯一一个从南往北,实质性一统华夏的人。

没有之一。(别和我提运输队长啊,提这个的罚你好好看一遍近代史。)

朱棣好奇地开口:

“父皇您能不能说说,究竟这赵构错过了多少次机会?”

朱元璋突然陷入沉默,表情变得古怪。

等了一会,朱棣忍不住问道:

“难道赵构一直都没有机会?”

朱元璋吐出一口气,道:

“不是。是他浪费的机会太多了,朕一下子都不知道该从何说起。”

“嗯,单单就金幕播放到现在,朕至少看到了五次,不,六次反击金军的机会了。”

“哦,这还是因为宋军太弱了。若是宋军和金军实力相当,那至少也出现过十次机会了。”

朱棣:“……”

心大如朱棣,这一刻也不由无语。

大宋啊大宋,你一定要这么离谱吗?

金幕中,视频继续播放着。

朱胜非一家的马车渐渐远去,消失在了夜色中。

这位拯救了赵构、甚至可以说是拯救了大宋的老臣,也就此消失在了历史的长河之中。

【在朱胜非辞官之后,赵构果然按照朱胜非的推荐,将吕颐浩任命为右相,又以张浚任知枢密院事。】

这两位新掌权的宰相,便在行宫之中和赵构商议接下来的国事。

吕颐浩面容方正,一看便是正气凛然之人,说话时也是中气十足,声音回荡。

“陛下,咱们大宋已经向金国派去了那么多次的求和使者,金国不但一直置之不理,甚至还接连派兵南下,妄图将陛下您也掳掠去北方。”

“事实证明,求和已不可能让大宋的局势好转。”

“必须要组织起全天下之力抗金,将金军击退,才是唯一的解决办法!”

刚听完吕颐浩的这番高论,赵构立刻就后悔了。

见鬼,朕怎么就任用了这么一个家伙来当右相?

这和李纲宗泽有什么鸟区别?

这朱胜非莫不是当真对朕有了异心,临走时还想要坑朕一把?

赵构脸色阴沉,并没有开口说话。

不管怎么样,现在这种时刻,的确是不可能刚刚任命吕颐浩为右相便将其罢免,那样只会让本就纷乱的朝政彻底散架。

这点帝王权术水平,赵构还是有的。

吕颐浩显然已经憋得很久了,也不管赵构的脸色怎么样,自顾自地往下说道:

“为今之计,可以让汴京方面发动反攻,吸引金国的注意力。”

“两淮这边,韩世忠和刘光世等人手中兵马也算精锐,可以在正面阻击金军主力。”

“如此双管齐下,加上夏天将至,金人必然退兵。”

“接着咱们再北上收复山东,将金人的势力驱逐出黄河以南,就可以谋划北伐……”

“停停停!”赵构越听越是心惊肉跳,终于忍不住打断了吕颐浩的话。

“吕卿家,你别想得这么远,先解决掉眼前的事情,让金军撤退再说吧。”

此时金军的主力还在扬州一线,于淮河南部、长江北部一带和宋军韩世忠、刘光世部进行交战。

赵构只想着赶紧把就在自己面前的这些金军主力送走,其他什么北伐、收复失地、恭迎二圣这种话,他是一个字都不想听!

一旁的张浚察言观色,忙道:

“陛下所言极是,苗刘兵变让朝政飞驰,咱们应该重建朝廷,击退金军,再说其他。”

在张浚的打圆场下,吕颐浩不得不暂时停止了进谏,这一场小朝会也就不欢而散。

赵构目送吕颐浩和张浚的背影离开,不由呼出一口气,恨恨地开口:

“朱胜非这条老狗,肯定是在陷害朕!”

“哼,吕颐浩这个蠢材,也只能胡乱用一用,终究指望不上他。”

赵构既然对吕颐浩产生了怀疑,心中立刻就想着要怎么样去找人来钳制吕颐浩。

想来想去,赵构想出了两个办法。

第一,将蓝珪等被流放边疆的宦官全部召回身边。

蓝珪这些宦官干啥啥不行,搞内斗绝对是第一名。

有了蓝珪等人在身边,朝堂之中就拥有了能钳制吕颐浩的力量。

但这样依然还不够。

除了政坛之外,军队也是一个很大的隐患。

像现在拱卫赵构的大将,什么韩世忠、刘光世这些,要么就是坚决的主战派,要么就是倾向于主战派的中立派。

换言之,就算赵构在朝堂上压制了主战派的声音,这些主战派的大将也随时可能效仿苗傅刘正彦,再发动一次兵变!

于是就有了第二个办法。

那就是将如今主和派大臣之中握有最多兵马的一名大臣,召回身边。

谁?

汴京留守,杜充!

很快的,两封旨意同时离开了临时行宫,在八百里加急的运输下朝着远方而去。

镜头一转,岳飞带着八千骑兵,进入了汴京所在的京西北路。

此刻已经进入初夏,道路两旁的农田上却是杂草丛生,村庄之中更是一片萧瑟破败,根本看不到什么人烟。

岳飞见状心中也是极为痛惜,忍不住握紧了拳头,愤恨地开口道:

“这些金贼,实在是欺人太甚!”

第三次汴京保卫战,宋军虽然在宗泽的指挥下挫败了金人攻克汴京的企图,但金军也借机肆虐了整个京西北路,让这片原本人烟密集的大平原,变成了如今这般情形。

岳飞想了想,对着左右叮嘱道:

“据说这一带也有金军出没的迹象,尔等务必要多派斥候侦查,只要找到金军的踪迹,我们立刻就过去灭了他们!”

和前往杭州平叛时的风驰电掣不同,岳飞回归汴京的速度其实很慢。

之所以这么慢,就是因为他在北返的路上得知汴京方面几乎没有什么大的战事,所以将重心放在了剿灭路上四处劫掠的金军小部队上。

这一路过来,岳飞陆续击溃了七八股金军小股部队,斩首三百多颗,也算是小有所获。

夜色已深,岳飞领兵找了一处已经无人居住的村庄暂时宿营。

就在他刚刚睡去没有多久,急促的马蹄声传入耳中,随后是王贵的声音。

“岳将军何在,快,带我去找他!”

岳飞猛然起身,走出房屋之外,看到了行色匆匆的王贵。

“你怎么来了?难道汴京出事了?”

在离开前,岳飞特地将王贵留在汴京,一是为了留个耳目,二则是万一汴京出了什么事,王贵也能保护自家老小撤离。

王贵表情难看地开口道:

“飞哥儿,你恐怕还不知道吧?”

“就在两天前,杜充大人已经召集众人开会,他准备带着汴京之中的主力南下,去守卫陛下了!”

“什么?”岳飞脑子轰一下,整个人一下子都懵了。

带着汴京主力南下?

主力都没了,汴京还怎么守?

岳飞深吸一口气,看向一旁的亲兵。

“快,牵我马来,我要立刻赶回汴京!”

第二天傍晚,岳飞快马驰到留守府中,求见杜充。

杜充看到岳飞先是有些意外,随后露出笑容。

“鹏举啊,你回来得正好。”

“本官南下,若是少了你这个悍将,还真不好办呢。”

杜充是真的很需要岳飞。

原因当然不是杜充支持岳飞的北伐、抗金策略,而是在于岳飞很能打!

主和派现在形势很不妙,正好需要岳飞这么一个能打的将军去应对主战派那边的韩世忠、刘光世。

而且在经历过之前张用、王善的事情之后,杜充自认为岳飞已经属于自己掌控,将岳飞看做是心腹,准备当成主和派将来的一面新兴将星来进行培养。

经历过这么多次战争,主和派的想法多多少少也有了一点变化。

求和,交岁币什么的,肯定都没问题。

但金军如果实在是要灭掉宋国,主和派肯定也不会坐以待毙。

毕竟主和派本身在大宋就能当高官,得厚禄,又何必成为金国臣子,去博那不确定的未来呢?

向金国投降也不是不行,但那是最后时刻才会考虑的选择。

就算要投降,有岳飞这种能打的,起码也能在投降的时候多讨价还价一点嘛。

杜充有这种想法,对岳飞的态度自然非常亲热,拉着岳飞的手坐下,嘘寒问暖了一番,还让人赶紧弄上一桌丰盛的菜肴。

岳飞此刻哪里有心情吃这些东西?

他迟疑片刻,就开口道:

“末将听说,留守大人准备领兵南下了?”

杜充有些意外,随后笑道:

“是王贵告诉你的?”

“没错,本官确实是准备领兵南下了,陛下需要我们。”

作为上司,杜充当然不会将自己的心思向岳飞全盘托出,只是隐约地点了一句。

可惜岳飞听不懂。

或者说,岳飞压根就没和杜充的想法是一样的。

岳飞急切地开口:

“大人,汴京可是大宋的京城啊,咱们可不能就这么放弃了。”

“今日放弃汴京确实容易,可他日若是想要收回此地,恐怕付出几十万的死亡都未必能做到了。”

“还请大人三思!”

岳飞说话时,焦急之情溢于言表。

杜充闻言,脸色顿时一沉。

“鹏举啊,你这是什么话!”

“区区一座城池,难道还有陛下的安危重要吗?”

“我再和你说一次,陛下需要我们!”

顿了顿,杜充又缓和了表情,对岳飞道:

“鹏举啊,你这一次虽然并没有真正救驾,但你的忠心老夫是看在眼里的。”

“等领兵南下之后,老夫自然会向陛下上奏章保举你继续升官,争取让你早日独当一面,给大宋镇守一方!”

杜充心里都想好了。

只要将来杜充当上了大宋宰相,就让岳飞取代韩世忠和刘光世,负责两淮一带的防线。

如此,杜充在朝中掌控朝局,岳飞在外面领大军听令而动。

主和派的大局,这不就稳如泰山了吗?

岳飞依旧不为所动,情真意切地开口道:

“大人,陛下现在不是有韩世忠刘光世等大将保护吗?”

“您可是汴京留守啊,陛下给您这样的重任,您怎么能放弃汴京南下呢?”

“咱们应该守住汴京,等待时机北伐,收复河北失地,奉迎二圣才是。”

杜充闻言,顿时恼了,脸色直接一变,斥责道:

“岳飞,你怎么如此不知好歹!”

“陛下的旨意就摆在这里,你是想要让本官背上一个抗旨不遵、砍头抄家的罪名吗?”

“本官意下已决,你不必多言,退下吧!”

岳飞再三苦劝,但杜充只是冷脸斥责。

无奈之下,岳飞只能失望地离开。

看着岳飞离开的背影,杜充的脸色也很不好看。

“哼,真是一个不识抬举的蠢材!”

“天天就想着什么开战北伐,还想要奉迎二圣?”

“娘的,若是二圣当真归来,这天下大事还轮得到我杜充开口?这朝堂上还有我杜充的一席之地?”

咒骂了一通之后,杜充又自言自语道:

“罢了罢了,眼下还有用得到这岳飞的地方。”

“脑子冥顽不灵也是年轻人的通病,等找机会好好调教一番也就是了。”

“嗯,之前这岳飞也是口口声声说什么不能内讧不打友军,不也被本官调教过来了嘛。”

杜充想到这里,心情又变得轻松起来,露出笑容。

“呵呵,如今朝中可是已经没有像样的主和派大臣了,这一次南下,陛下怎么也该封我当一个左相或者右相了吧?”

杜充双腿翘在了桌子上,自得地哼起了小曲儿。

【就在赵构惶惶不安,召集各路主和派力量重归朝堂,准备再度打压主战派大臣的时候,又有一件坏事发生了。】

画面中,赵构看着躺在病床上的唯一儿子赵旉,表情很是难看。

“怎么又生病了?”

赵旉的生母贤妃潘氏就在一旁,一脸忧心忡忡,闻言赶忙请罪。

“是臣妾照顾太子不周,还请陛下治罪!”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