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6章 错失良机(2 / 2)

“而自此之后,大明最后一个忠心大将,也因为崇祯陛下的瞎指挥而兵败身亡,所以后世人称,传庭死,大明亡。”

“崇祯陛下为何要如此逼迫一代名将,未曾准备好就得上战场赴死?”

“无非是因为崇祯陛下此时已经不信任任何一个人,对于你来说,孙传庭在外领兵,很容易养寇自重,这份威胁,要远远比李自成还要大的多。”

“甚至于在孙传庭死之后,崇祯陛下也认为这不是因为自己的指挥失当,而是给已经战死的孙传庭安了一个诈死潜逃以致战败的罪名,来掩盖自己的错误。”

“单此一举,便已是寒了所有武将集团的心。”

“所以为什么在李自成攻进北京之时,没有武将率军前来京师驰援,有一部分原因,也是因为如此。”

“皇帝不相信臣子,动辄以杀戮来治国,臣子又何敢再将性命忠诚,交付于皇帝之手?”

“别人是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可崇祯陛下却是用人必疑,朝中大臣只要有一点不合你的心意,你就立马换人。”

“在这种情况下,使得真正做实事的大臣们既寒心又担惊受怕,有想要报国的仁人志士根本就不敢为朝廷效力,生怕一个不小心被皇帝猜忌,从而牵连到自己全族。”

“这也就造成了到后来朝廷无可用之人,京师危急之际,崇祯陛下召天下兵马进京勤王,无一将敢来驰援,城破国灭之时,崇祯陛下示意敲钟,召集百官,也无一人愿意进宫。”

“落得这般无人相助的下场,这也跟崇祯陛下的性格缺陷是有一定关系的。”

大明朱由检:………

“这第三点原因,对局势把握不明,性子犹疑不定,屡屡错失良机。”

“这一点,其实还真不太好说,因为崇祯陛下常年坐镇于宫庭之内,不知外面世界已经乱翻了天。”

“尤其对于内忧外患来说,要么是执行攘外必先安内,要么是和起义军和谈,共同抵抗外敌。”

“无论哪一种情况都好,唯独不能两线作战。”

“此时的大明,已经处于濒临崩溃的节点,但依然还有一击之力,只要决策正确,未必不能再为大明续命几十年。”

“其实在当实,农民起义军领袖李自成想让崇祯陛下封他一个西北王,只要崇祯陛下答应,暂时封个王安抚住李自成,同为大明人,他便可以率领军队,调转矛头,帮助明军抵御清军。”

“崇祯陛下原本是有些心动的,但耐不住朝堂之上,众位大臣一而再再而三的上谏,说什么如果封李自成为王,势必会影响皇帝的威严,如此这般,实在有损朝廷颜面。”

“于是崇祯陛下拒绝了。”

“李自成得知消息后,一不作二不休,你不给我封王,那我自己来取,于是他直接率兵打到了北京城下。”

大明朱由检:……..

“其实崇祯陛下也知道,两线作战对于当前的大明来说,并不是一件好事,于是就想让兵部尚书陈新甲秘密主持与当时的后金议和。”

“结果陈新甲不靠谱,还没议和呢,消息先传出来了,朝廷舆论顿时哗然一片,满朝东林党人一口一个天朝上邦,泱泱大国,怎能与贼寇为伍?”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