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1章 出发征倭(2 / 2)

现在整个倭国处于被灭国的危险之下,希望这些大名能摒弃前嫌共同对抗大明。

通知各地大名集中开会的信使开始出发。

没多久,方以智带着两艘货驳跟一条驳船到了天津造船厂。

天津港。

羽林前、中、后、左、右五卫、济阳卫和燕山中、后卫三卫以及随船而来的三千川军,整整齐齐地肃立在码头。

码头四周围着无数观看的群众,空中飘荡着崇祯那激昂的声音。

这些人,大都是第一次听到广播声,都在好奇,皇帝的声音为什么这么大?

崇祯正在搭建的阅兵台上作动员令,所有内阁成员与部分文臣武将站在他的身后。

从台上望下去,一片整整齐齐的迷彩服方阵,士兵们全都是短发,腰扎武装带,脚穿战斗皮靴,站在那里昂首挺胸。

就这精神状态和威武的军姿,便是所有行伍出身的武将从没见过。

四周的围观百姓看着这样的队伍,莫名都有些亢奋。

崇祯的动员只是一个流程,随后是祭天,上祭品。

一个孔武有力的武将一刀砍下了牛头,所有将士发出整齐的呐喊声:“大明,万胜!”

“大明,万胜!”崇祯挥拳跟着大声呐喊。

李邦华曾巡抚天津。当时天津的军府刚刚开设,李邦华到任后励精图治使津门军成了各镇的表率。

崇祯元年四月,李邦华复官任工部右侍郎,总督河道。不久改任兵部右侍郎,协理军政。

旧地重游,又是起复为官,李邦华看着眼前万千虎贲不由得目中蓄泪。

只可惜自己老了啊!只能看这些儿郎们劈波斩浪、横刀立马于倭国。

王在晋轻拍李邦华的后背摇了摇头,让他不要太激动。

王在晋比李邦华大几岁,正准备请辞回乡。张凡仲建议士卒留短发这事,便是两人大力支持下确定下来的。

当年倭寇在大明海岸的暴行,两人都知道。这么多年过去了,天网恢恢,该还的总归要还。

好在,有陛下,还有……

两人扭头看了眼一同站在文班中的张詹士。

就是这个带头留着短发的年轻人,在几次的议事当中给他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征伐倭国的底气,便是他拿出来的步枪、火炮和铁甲船技术。

“明初,等倭国事定,我向陛下请求用热气球送我去浚县寻你喝酒。然后,我也请辞。你和我终于可以放心去了。”

李邦华知道王在晋就要离职。

王在晋点头。

仪式结束,各卫按照事前安排,各自上船。

这一次征伐倭国的军队一共有8个卫所和3000名川军,共计约5万人。

两艘在现代购买的货驳各带一艘驳船在前,两艘自建货驳各带两艘驳船在两侧,中间是一些300料大小的木船载着一些部队和弹药、粮草辎重等。

这一路出发没多久便出现了许多晕船的士卒。

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只能靠自身来克服。

天津出发到烟台大约700里的航程,所以在烟台补充油料的时间里,安排了两天的休整时间。

张凡仲送走前来欢迎的登莱总兵等人,偷空跟何伟几人去了崂山观光旅游。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