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二十一章 把记者们整蒙圈了(2 / 2)

记者会开了一个小时左右,赶上中午,正式采访结束,开始了自由采访。

这回画风突变。

刚才还似模似样的各路记者,仿佛得到了某种信号一样,哗的一下散开,七八个人把冯先植围住,七八个人把王濛围住,又有几个人把他围住。

姜玉楼一开始并没人搭理,毕竟他的年纪太轻了,怎么看也不像是大作家。记者们手里的资料有限,只知道他写过几部小说,似乎成绩还不错。

但也仅此而已。

只是香江的记者是个什么类型?属于天边飞过的麻雀也要拔根毛才能走的,姜玉楼既然碰到了,多少也得问出点名堂才行。

再者,他年纪轻,也意味着老成持重和他不沾边,更容易问出东西。

“姜先生,您当作家多久了?”

“不到两年时间。”

“时间这么短,姜先生取得过什么成绩吗?”

“我目前发表过一部短篇小说,一部中篇小说和两部长篇小说。其中一部长篇小说发行了单行本,我到香江之前,销量达到了七十万册。”想了想,姜玉楼又补充了一句,“这部小说的单行本是今年上半年发行的。”

“什么?”

“不可能!”

“半年七十万册?”

“您确定您的数据没有夸张的成份吗?”

聚集在他身边的记者们简直快疯了。

七十万册的销量他们不是没见过,但是半年销量超过七十万册,而且对方还是个年轻作家,这才是让他们感到不可思议的。

姜玉楼耸肩道:“当然,这点你们可以询问我的作家同行。或者去大陆打听一下,也能得到想要的答案。”

记者们心里“切”了一声,让他们去大陆,疯了吧。

不过他们还是询问了其他作家,得到了肯定的答案。

这下,其他记者也知道了,这回来香江的大陆作家中有个年轻人,非常了不得。

“姜老师,请问您的那部著作叫什么?”

“《暗算》。”姜玉楼不等记者继续提问,接着道:“这部小说属于谍战悬疑小说。目前为止,这部小说还被改编成了广播剧,覆盖范围达到了三亿人,而且同名电视剧也在紧张地拍摄中。”

姜玉楼侃侃而谈,记者们人都快麻了,从来没见过这么能说的作家。

即使是金庸和倪匡年轻的时候,就这面对记者的功力也比不上他吧。

“姜老师,您看过香江作家的文学作品吗?”

“看过《酒徒》、《寺内》和《对倒》。”

这三部作品都是香江作家刘以鬯笔下的经典名著。

尤其是《酒徒》,创作于上世纪60年代初,被誉为“中国首部意识流小说”,入选“20世纪现代小说经典名著百强”。2004年引发香江导演王家卫拍摄电影《2046》。

“你喜欢刘以鬯的作品?”

“当然,尤其是《酒徒》这部作品,它非常的与众不同。主要表现为:酒徒被置于三种状态之中,行文风格各异;呈现强烈批判意识的香江关注;论述性与学理性的学人小说色彩;诗意的意识流动与感性的意象相对接。”

听到这儿,记者们蒙圈了。

他们只是记者,哪里懂什么意识流,只觉得不明觉厉。

嘶,这个大陆来的后生仔有点厉害啊!

姜玉楼舌战群记半天,一帮子香江记者也不知道该问什么了,只能蒙圈而去。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