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九章 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2 / 2)

“还是我喂吧,你也没有喂过孩子,再呛到他。”

“那个,嫂夫人,子美兄,”李清伸手打断他俩的对话,“还是别喂米汤了,没有营养……我这有奶粉,你烧点水我去给孩子沏上。”

磕了药的小小杜除了有些饥饿以外,身体好的很,并不用担心什么乳糖不耐。

小儿子的问题解决后,杨氏又担心地看向小女儿。结果出乎她的意料,一个粉雕玉琢的小女孩儿正把她的小女儿抱在怀里,拿着碗耐心地一口一口喂着的同时,也在细声慢语地安慰着她。

小小的人儿仿佛有着无限的亲和力,杜甫的小女儿就这样安静地依偎在她的怀中,乖乖地吃着她喂的食物。

“这是二凤兄的女儿,李明达。杜甫如是对杨氏介绍着李明达。

杨氏对李明达夸奖不已,连连称赞李世民有个好女儿。

小棉袄被人夸奖,李世民也与有荣焉。这可不是像朝中官员的奉承,杨氏绝对是出自真心,

李清也松了一口气,还好蝴蝶效应来的不狠,不然杜甫的小儿子真提前饿死,他可得愧疚死。

这一顿饭吃得沉默,就连一向开朗的李白,都面露忧色。

杜甫草草地端着碗喝了两口粥,便起身去寻笔墨。他自从出了长安开始胸中就有一团火焰,而今这团火焰愈烧愈旺,几近喷薄而出,是以他急需挥笔书出胸中块垒。

李世民几人也上前想要一观究竟,除了李清,没人意识到他们正在见证着什么。

“杜陵有布衣,老大意转拙……”

李世民低声念诵着,等到他念到“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时,一双手已是骨节攥得发白。

好在回来的及时,还有李清这么个开挂的在,杜甫那句幼子饥已卒改成了“入门闻嚎啕,幼子饥近卒”。

写完最后一句“忧端齐终南,澒洞不可掇”,杜甫重重地将笔掷在桌子上,掩面放声大哭。

他不知道啊,真的不知道啊,为什么这个世道就变成了这个样子!

杨氏听到丈夫的哭声,放下孩子走过来将他抱在怀中,轻声细语地安慰着。

她从不埋怨杜甫蹉跎半生只得一个小官,在她看来这并不是杜甫的错,他已经竭尽全力想让自己和孩子们过上好日子,还有什么能指责的呢?

她只恨这个世道,这报国无门,奸佞当道的世道!

这穷人受尽欺压,富人骄奢淫逸的世道!

这好人做牛做马,坏人享乐无尽的世道!

她自认为是一个妇道人家,不懂那些弯弯绕,她只知道,善恶若无报,乾坤必有私!

“我……我爱这大唐啊!”杜甫哽咽到不能自已,“可是……可是谁爱我啊!”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