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六十六章 庆历第二次新政,作者:诸葛亮等(2 / 2)

赵祯一口气没上来,差点梗死过去。

他幽怨地看了一眼朱元璋,唉声叹气。

范仲淹立刻再拜顿首,向赵祯呈上了那博采众家之长的新政计划书。

赵祯对于老范的岔开话题,还是十分满意的。但实际上庆历新政的失败,并不是新政本身不行。实际上庆历新政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宋朝的困境,甚至开始焕发新机,范仲淹、富弼的各项改革措施包括了“明黜陟”、“抑侥幸”、精贡举”等,中心思想就是要裁汰不称职的官员,而裁减冗官、精简机构是改革的核心内容。

而且,庆历新政还决定要减少科举考试的录取名额,以解决官多为患的问题。因此,改革的反对者决不是少数保守派,而是整个士大夫阶层——北宋统治的阶级基础。要改革就要牺牲士大夫阶层的利益,牺牲了士大夫,就动摇了自己的统治基础。因此,要打破或限制官僚贵族这一特权,无疑会因触动官僚贵族的利益,而遭到他们的激烈反对。

除了少数锐意进取的有识之士,官僚、地主、富商等既得利益阶层大都满足于现状,只顾个人利益和眼前利益,而不顾国家利益和长远利益,一旦新政触犯了自身利益,他们就坚决反对,群起而攻之。

随着新政的推进,反对的声浪不断高潮。“朋党”之所以被当作打击的利器,是因为“朋党”会危及皇帝的权威,进而引起仁宗赵祯的反感与猜忌,触犯其核心利益。朋党之争,一直是困扰北宋政局的死结,并且延续到南宋时期。庆历新政因为朋党之争而夭折,王安石变法也因为新旧党争而失败。

说到这里,就不得不提欧阳修那个大聪明了。这byd生怕锤的不够死,还写下一篇《朋党论》,直接就给人递了一把刀。甭管你是君子之党,还是小人之党,你就说你是不是结党了吧。

本来对于老范还多少有点埋怨,但念在他及时解围,赵祯也放下了原本的小小不快。

他拿过来那本计划书,扉页上的署名让他身躯一震。

《庆历第二次新政计划书》

作者:刘邦、李世民、赵匡胤、朱元璋、萧何、诸葛亮、房乔、姚崇、宋璟等。

赵祯深吸一口气,目光游移地看了一眼范仲淹,又低头看向手中的计划书。

不是吧老范,你跟我玩全明星呢搁这儿?

我就朋党你一次,你这是干什么呢?

挺别致啊?

老范这近乎于行为艺术的计划书,一下就给赵祯干沉默了。

半晌之后,他才涩声问道:“刘邦?李世民?”

“是乃公。”刘邦在一旁翘着二郎腿,正在拈侍女手里端着的葡萄吃。

赵祯问话的时候,正好刘邦抬头吐了一口葡萄皮。说来也是巧,这葡萄皮直接糊在了赵祯的眼睛上……

“啊呀,这是意外。”刘邦连忙说道:“乃公这也是不小心。”

赵祯哪里还有心情管这葡萄皮,他的心情现在近乎于崩溃的状态。

“太祖爷爷,父皇,这……这是真的吗?大汉太祖高皇帝,还有大唐的太宗文皇帝以及手下的名臣们写的这封计划书?”

赵匡胤也在吃葡萄,他想把皮吐在赵祯的另一只眼睛上,但可惜吐歪了。老赵也没觉得丧气,他拍拍手,笑着说道:“不然呢?要我说你这小子也真是多疑,狗头丧脑的,你用屁股好好想一想,范仲淹等人,会是朋党?”

“众口铄金,积毁销骨。”赵祯无奈地叹气道:“范卿等人已经触犯到了大多数人的利益,哪怕是我,也不敢和这么多人对着干,必须要徐徐图之……”

“你这一图,就把老范给图没了。”李清摊手道:“如果不出意外的话,五年后,范仲淹改知颍州,在带病上任的途中,在徐州病逝,享年六十四岁。”

“什么?范卿他……”赵祯的眼眶一下就红了。

君臣相知这么多年,说没感情也是不可能。老范当年为了防止刘娥行则天大圣皇后故事,可是出了不少的力气。现在突然间听到这么个不好的消息,赵祯当然有点接受不了。

说起徐州,李清就感觉DNA有点动了。

徐州地方,里代打规么曾赞五四余次,四非曲责,喃一抡嗦……

“臣死不足惜,只惜新政夭折,大宋……”范仲淹也不禁落下泪来。

说真的,听到自己几年后就要死,搁谁谁都有点不太接受得了。

而老范的那话没说完,自从新政失败后,保守派疯狂反扑,社会矛盾更加尖锐,土地兼并日益严重,冗兵资费加倍,民族矛盾加剧。

“爱卿之心,朕已知晓!”赵祯重重地点头说道。

实际上现在是什么样的情况,赵祯在心里也十分知晓。自从宋代建国后,不但不抑制土地的兼并,而且纵容功臣、大将们兼并土地。土地买卖与典卖相当普遍,土地集中的趋势加速,农民失去土地的数字在增加,“富者有弥望之田,贫者无立锥之地。有力者无田可种,有田者无力可耕”。

宋代人民的负担很沉重。全国的居民有主户和客户之分。纳税户除按规定的数量纳税,还有“支移”和“折变”等负担。在两税之外,还有丁口赋、各种杂变之税、徭役和差役。这是赋税之外的又一项沉重的负担。

都说是富宋,但农民却是相当之苦。也就是在这个节点,爆发了王小波、李顺大起义,第一次提出了“均贫富,等贵贱”的理念。

而自从赵祯即位以来,土地兼并的现象更加严重,农民大量逃亡,起义接连不断地爆发,甚至连开封府的京畿地区,也时常有盗匪出没,这在任何一个朝代,都是相当炸裂的事情。

天子脚下,首善之区,竟然有盗匪横行?

最让人喘不过气的是,与此同时,外战还连年大败亏输,输完辽国输党项,输完党项还让人建国了,接下去就没人可输了。

若是外战能够打胜,兴许还能够转移矛盾,只是历史没有如果,由于宋朝的政治腐败,还有军队的软弱涣散,在边疆战事上靡费无数钱粮,却输人又输地。

输完西夏之后,宋朝每年向西夏输纳岁币二十五万五千;而辽国知道之后,又觉得心里不平衡,每年又多要银和绢各十万两。

走到了这一步,实际上宋朝就应该反思了。打不过辽国也就算了,对付西夏蕞尔小国,也要割地赔款,每年进贡岁币……

看着案几上的奏折,李世民的血压都上来了。

*来自李世民的震怒值+100000

“你这皇帝到底还能不能做,不行让朕教你,到底应该怎么治国!”(本章完)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