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0章 闲话家常(1 / 2)

“叫什么名字?怎么没有跟着回来?”

“伊塔塔美,两个儿子一个女儿,宇乡、宇市和江南,抽不开身。”

委屈小伊和其她娘子了,只能大伊先顶上,等段时间再将详情告诉妈妈。

“伊塔塔美?”

“伊吾族,天山那边的人。”

可信度高了许多。

“合伙的兄弟叫什么?”

大哥终于忍不住插了一句。

“伊塔塔隆,刚去那里认识的,天山北很偏僻的一处地方。”

“看样子没受苦啊?”

指了指自己的脑门。

“智慧!”

大哥顿时无语,总不能说小弟蠢吧。

“三姐呢?”

“王茗调到北京,三姐过去办户口,等两天就会回来。”

话题总算开始转移,今天不适宜谈论我,解释起来令人难以置信,妈妈刚服用完仙果,歇几天再说。

从三姐和三姐夫,再聊到三个小字辈,家里情况大致清楚了,手机顺便充满电,现在6G时代万物互联,老妈使用手机都熟练的很。

谈论国内国际形势,大哥感兴趣的话题,讯息闭塞的我洗耳恭听。

电话卡长期不用被停掉,打号,指导下载电信App,人脸识别后重新开通;六年多没使用的mate50手机,升级系统后依然能用。

新社交软件鸿雁传书,依托鸿蒙oS6.0操作系统,以其智能化优势,已经超过百度。

提起鸿蒙操作系统,大哥在旁很自豪,原来的操作系统基本退出华夏,美国打压是一方面,华夏同时也在主动替代,物联网的现实需要。

第一次听说“物联网”是读大学的时候,概念由比尔盖茨在1995年提出,三十多年过去了,如今终于开始大规模应用,曾经是未来世界科幻梦想。

修仙人意念一动,似乎可以操控一切;“物联网”指令一出,是真的可以操控许多事物,哪怕远在万里甚至太空。

谁操控的距离更远,谁就更胜一筹!本王这样的小筑基,只能操控六里范围;兄弟那样的能量体核心,能够操控整个远古世界。术和术法,孰优孰劣,现在还不能下定论。

物联网基于大数据,对运算速度有很高的要求,在6G网络架构下运行,云计算和人工智能是最根本的手段。

“量子计算机发展的如何?”

同为理工男的大哥,再次滔滔不绝,运算数据信口拈来,最后给出结果,暂时无法商用。

最初的电子管计算机,体积有一幢楼大小,实际作用只是计算器。电子管发展到最后,被晶体管取代,随着半导体材料的发明,计算机迅猛发展。

1965年,本王的母校有幸成为华夏开拓者之一,1966年5月,441-b晶体管计算机在母校运行起来,西南地区第一台全晶体管通用数字计算机。

那时候的西方,已经开始应用中小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比华夏快了一代半,运算速度差异巨大。

1947年第一个半导体晶体管出现,1954年首台晶体管计算机诞生,比华夏早12年;发展至大规模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2纳米已是极限,1纳米不过是噱头,低于1纳米无疑是历史性突破。

1981年首次出现量子晶体管的提法,量子叠加态替代经典比特状态0和1,华夏后来居上位列蓝星科技前沿。

万物互联时代,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已经不能满足运算需求,唯有量子计算机的应用,才能开辟出新天地。

六年时间,在科学技术认知方面,本王大大落伍,近古世界与现代蓝星相比,如同襁褓中的婴儿。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