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6章 赵构回京路(2 / 2)

“浓好不晓得事的,浓个忙死的啦?晓不晓得!”满口的本地语,倒让赵构听了一个一头雾水。

好在赵构一口的官话,气度不凡,这个人虽然着急做事,但看到赵构一行饶派头,还是停下来,和赵构屋里哇啦打着招呼。

好在韩世忠早有准备,后面马上跑过来一个通译,比划着两头翻译,倒也让赵构颇感兴趣。

从这位名叫苏锦荣的料头师傅嘴里得知,现在,最火的生意,就是木材,他一手托着南北两个地区的木材生意,要忙,也确实忙。现在,船坞上的大船建设的订单,已经排到明年了,还不一定能按时建成,一方面,赵构提倡的海外贸易,滋生出了大量的民间船队,对船舶的需求直线上升,另外一方面,船舶的建造,首先是满足军队的需要,其次才能部分满足民间市场;最后,不论是军舰还是商船,都得用大量的木料,尤其是巨型大树主干,只能在南方的原始森林里寻觅,北方的木材虽然也有高大的,但却没有南方的粗,但不论南北方什么样的木材,在船厂匠工的手里,就没有不能用的。只是木材的处理,确实是需要一个周期的,急也急不得。

“你呢弄啥?薪水拖欠?你晓不晓得,现在,浓啊啦有货,都是现钱交易的,两家船厂都比的拼,还拖欠?浓脑子进水的啦?”

赵构一愣,敢当今皇上脑袋进水,这还真是第一个。赵构又好气又好乐,但也心里高兴,为什么,就是因为民间的资本已经被充分调动起来,历史上,两宋的财富,大半都在这两浙路一带,福建、两广路都属于尚未开发出来的,也难怪这里的人口气这么大,不过,赵构很喜欢。

次日,在通州,赵构召见了泰州、通州、苏州、华亭县、秀州、杭州、越州、明州、定海县、昌国县等七州三县的知府和知县以及崇明岛、通州军队校级以上军官。这些人,早就在赵构动身的时候,已经下令通知,正好赵构在崇明岛、通州考察这几日,这些地方官陆陆续续已经到达通州府衙。

通州知府本名华一龙,听从府判钱益的建议,改名为华隆。却第一次以地主身份,招待各方大员前来,自然是他通州的脸面,亦是他华隆的脸面,莫不是改名以后,真是圣眷昌隆吗?

为了这次会议,华隆直接把通州府衙的东跨院进行了紧急扩建,好在气还不冷,临时加固的走廊和井,加上原先本就是后花园的跨院,还真让华隆给整出一个别样精致的地。

当赵构迈进这个院子的时候,明显感觉到了有一种江南水乡的感觉,宋朝对于园林的垂爱,在徽宗一朝达到了极致,上行下效,官场民间也多有效仿,也就催生了这个行业,大宋本就是提倡简约之美中隐含着煌煌大气,没想到,在这的通州一个衙门里,却有如此洞,看样子,也是新辟出来的。

在这个院子里,赵构召开邻一次南下会议。之所以要放在这里,赵构自然知道,后世的两角经济(长三角、珠三角)对整个中国的影响,至于京津冀三角,更多的是一种政治考虑,单纯的经济,北方诸省远远不能和沿海地区和南方省份相比。

赵构报告的名称,就叫做《放下思想包袱,拓展海外市场,实现沿海和内地共同致富》。赵构的意思很明确,就是要大家不要怕这怕那,不要眼睛只知道盯着自己这一亩三分地,要把眼光放长远,看到海外经济这个主体,一句话,都去赚番邦的钱,哪里钱多人傻。

不过,坚持宋币结算是根本,不提倡以货易货,但个别货物除外,比如各类矿产矿石、木材、奇缺物种等,可以灵活兑现。

对此,商贸部会专门出台相关政策和实施细则,到时候,依法行商,依法赚钱,依法为国家纳税,这才是富国之路,眼睛只盯着佃农、雇农碗里哪三瓜两枣的,成不了气候。

刀这里的时候,大家伙轰然大笑,都下意识地看了一眼杭州知府李炳书一眼,都知道李家是杭州最大的丝绸商家,“南李北陈”,这是两浙路包括两淮,所有商家心知肚明的事实。而这个李家,却是对雇工最为苛刻,是都知道的“秘密”。

赵构,就是为大家排异解惑的,赵构知道,自古官和商,就不是分得那么清楚,许多大家族,都会有自己在官场的代言人,许多官场上的人,背后都有一些大家族的影子。这涉及到政治改革,需要一步一步来,赵构目前,首先就是要引导,引导其走上一条相对正确的道路上,少走弯路,少碰钉子。

今来的这些人和这些饶背后,足以撼动南方半壁山河,这才是赵构看中的,思想必须要统一才行,也要形成一整套的东西,至于怎么运转起来,还是交给市场吧。不过,赵构此行的目的还有一个,就是十三姐的通达商行的南方总代理,关于通达商行,目前,赵构还不想假手他人。

但是,总有人忘记了,这些美好的生活,是谁带给他们的。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