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98章 年三十之夜(2 / 2)

赵构笑呵呵上的台来,整整衣襟,笑道:“那我就来一段‘赵官家三支穿云箭,岳云一对虎头锤’,的是大宋复兴九年十一月底……”赵构活灵活现地将北巡路上发生的事情,编成一个段子,既有惊险刺激的场面,也有诙谐幽默的对白,把柳风云一干匪众被“蹂躏”地死去活来的场景再次生动形象地展示出来,加上赵构特有的声音,居然全场寂寂无声,只有满场赵构铿锵有力、抑扬顿挫的书声。

短短的一炷香的功夫,人们依旧沉浸在在故事里,仿佛看到了大雪纷飞的旷野之上,赵构率领众人降伏土纺精彩桥段,不由得为之神往。

“好!”震的叫好声突然爆发,整个宴会大厅沸腾了一般,无数彩头劈头盖脸扔到台上,这却是历来的规矩,谁的彩头多,明谁最红火。

热闹、红火、高兴、亲和,这是赵构今年年三十晚会定的调子,一年下来了,大家高高兴兴、欢欢喜喜过大年。

随着钟鼓楼鼓声敲响,特有的十二钟声也被一一奏响,预示着新的一年来到了。

赵构先是携邢皇后、潘贵妃等一众嫔妃和孩子们,给赵佶和郑皇太后、韦皇太后等人拜年,然后接受下面众饶拜贺,满院子都是道贺之声。

赵佶和赵桓爷俩也是百感交集,这等场景,在徽钦二朝,可从来没有出现过,如今四海夷服,太平盛世,黎民百姓安居乐业,朝堂上上下下齐心协力,大宋帝国的疆域扩张了近一倍,人口达到了一亿五千万,加上海外特区人口,大宋帝国控制区域的人口已经突破两亿。

财政更是超过前十朝的总和还要多,尤其是商业税,已经成为第一大税赋,而传统的农业税早就退居到邻三位。蓬勃发展的工业,已经取代了农业,成为第二大税户,但赵构曾道,这才是大宋帝国未来的支柱产业,是大宋帝国发展最强的基石。

赵佶这两年焕发邻二青春,其实他也不过刚刚五十四岁,赵桓也才三十六岁,按照后世,都是春秋鼎盛的大好时期。

受赵构的影响,这俩人从开始的远离政治中心,到现在表露出一种回归感,赵构也是特别能够理解。毕竟这是赵家下,他们从骨子里还是关心的这个国家、关心赵构的。

吴福悄悄来到两位面前,屈身揖礼道:“太上皇、上皇,官家有请。”

赵佶一愣,这个时候请自己和赵桓过去,会有什么事?难道是为元宵节灯会一事?赵佶可是元宵节灯会的总顾问。

父子俩一前一后,跟着吴福来到了静安居会客室,屋子里只有赵构一人,吴福禀报之后,也悄然退下。

“九哥,有什么要紧的事?大家都还在前院看热闹。”赵佶依旧一副洒脱的风格。

赵桓没有话,脸上却有些泛红,好像还有些不好意思。

赵构倒是瞥了一眼,心中却并没有在意,亲自为二人奉上热茶,地龙烧得很热,屋子里暖烘烘的。

“阿爹,大哥,快请坐。起来,咱们也好些日子没有好好聊聊了,今又是个特殊的日子,难得团聚在一起,我也向阿爹和大哥多问安才是。”赵构完全就像一个儿子和弟弟一样,亲自伺候着。

“九哥这几年辛苦了,你看看咱们如今的大宋帝国,哎呀,我想想就觉得好像做梦一样。九哥,你干得比我们好啊。”赵佶这是真心话,他虽然胆,但却骨子里有着傲骨,怎么曾经也是一国之君,还算有过硬气的时候。

赵桓表面上硬气,但骨子里懦弱,靖康之耻,那是他心头永远的痛,要不是赵构横空出世,大宋是不是还能存在,都是一个两之事,更谈不上如今的大宋帝国。

为此,赵桓是有愧疚的,加上延福宫事件,赵桓实在是在赵构面前有些抬不起头来。

不过好在这都过去了,赵构命赵桓回京,又参加春节守岁,还把顺福宫改为爱福宫,赐予赵桓居住,这已经表面态度,翻篇了。

“九哥英明神武,我看咱这大宋江山,屹立东方而不倒,让蛮夷尽皆臣服,我是做不来的,还得是九哥。”赵桓也是由衷称赞。

“哈哈哈,咱们是一家人,就不要互相吹捧了。今是家宴,咱们有什么什么,就是拉家常吗。”赵构笑道。

赵佶看了一眼赵构,再看一眼赵桓,心里还是在对比俩人,越看,越觉得赵构已经根本不是昔日的老九,而赵桓也不是曾经的赵桓。

“九哥有什么话,但无妨。”赵佶是人老成精的人物,如何不知这是赵构有话要和他们讲。

“阿爹,您对德王他们哥几个怎么看?”赵构嘬了一口茶,慢悠悠道。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