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85 章(1 / 2)

众代君臣望着天幕上不断弹出‘盐铁专营’、‘酒茶税’、‘关税’、‘市税’等词,然后组成‘两税法’。

李世民沉默地望着天幕,顿时明白后人为何奇怪,因为后唐大部分税收来源于商税及专营税种。

后唐跟汉无区别!

他双眸盯着满殿的税名,胸口翻滚几息后,喉头生出一股腥气:作为帝王,他哪能看不出后唐财政之困难?

并且先前天幕曾言节度使李世民悲愤的视线与房玄龄交错而过,后期朝廷压制不住地方吧!

他猜得没错,后唐朝廷与地方争税,天下赋税一分为三,一分为朝廷,一分为地方经略使,一分为节度使,两税法成立之初,就有朝堂向地方争夺财赋的目的。

【唐玄宗初登基时,土地面积难重返,流户逃亡非常严重,对外军费支出庞大,支撑大唐军制运行的租庸调遭到破坏,唐玄宗不得不将府兵制改为募兵制,以此来支撑大唐军事运转】

曾经有机会跟朕并肩的唐玄宗?

刘彻撑头不屑:分明是没魄力动刀子,他设想自己若是唐玄宗?

掀桌子,动刀子!

皇帝要谈什么规则?

所有的规则就该为自己服务,谁敢阻拦大汉江山,就把谁踩到地下!

天幕语气淡然:【其实这时的大唐,需要的是汉武帝般疯批改革。

可惜大唐土地改革阻力太大,特别是统计户籍土地的工程,更是难上加难。

对土地兼并这块,唐玄宗改革无果后,选择摆烂增加商税开源。

同时为了保证税收及节省地方开支,唐玄宗重新调整节度使权利,让其统领人事权、行政权、军事权,三权合一的结果——葬送大唐】

刘彻(突然挺直背脊):天幕,你给朕解释解释?什么叫做疯批改革?

秦始皇:三权合一,土地兼并他轻轻搁下笔,抬手揉了揉鼻梁吐出口气。

无论何种政策,其支撑核心,全在土地。

他想到天幕言大秦土地私有后的结果,眉头不禁拧了起来,大秦合适何种治国模式呢?

不可能!

李隆基猛地起身,惊愕地瞪着天幕,葬送大唐!

怎么会落到葬送大唐的地步?

他神色沉怒地来回踱步,脑海里急速推断当下大唐情势。

现开元二年,经五年励精图治,他大振朝廷经济使大唐重返贞观雄风,那他为何要将三权交付给地方节度使?

武将李嗣业出列启禀:“陛下,大唐对吐蕃用兵当再行调整。”

李隆基止步回眸:“将军想说西南用兵拖累大唐?”

吐蕃实力如天幕所言,是大唐心腹大患,实因他即位后就不断调整大唐边境线,并在边境设粮仓以备来日举军进攻吐蕃。

宰相姚崇仔细回顾天幕所言,慢慢道:“天幕曾言蒙舍诏

吞并其它诏国,组成南诏,与唐共抗吐蕃。”

而吐蕃与大唐几乎相伴一朝,是以朝廷投到唐吐战争的钱粮,足以压垮大唐经济。

仅天幕短短几语,历史上的真相就被古人推断了七七八八,若陈雪得之,只会滑跪大喊:老祖宗yyds!

李隆基抬首两眼微眯,对宰相姚崇道:“后世中原与吐蕃融为一家,而今大唐与吐蕃又是舅甥关系。

既然吐蕃信佛,便多送经书入蕃吧!”

顿了顿他又道:“朕记得小日子喜遣佛僧入唐,他日让吐蕃佛僧到小日子宣扬宣扬。”

别老学大唐,吐蕃实力强劲,小日子也该学学!

【如果唐朝能府兵制崩溃时期,拿出一套新的财政措施,那么大唐也不会落到国法不纲,天子九迁的地步?

是朝廷拿不出来吗?】

天幕不等历代君臣回答,直接揭晓答案:【并不!

唐后期官员的理财能力和政绩,在历代当中属于高层次,否则安史之乱后,大唐也不会再撑一百五十余年。

从唐玄宗起,宰相与户部财臣的政治斗争,很大部分是为争夺大唐国家财政权。

如做到‘民不加赋而国用足’,利用‘经济做情报系统’被后人评为后唐‘国家第一功臣’的财臣刘宴,他是怎么倒台的呢?

因为他的对家宰相杨炎,拿出了大杀器‘两税法’,才迫使刘晏罢职,顺利收拢国家财政。

这也是为何后期各藩镇可以不搭理唐皇,但对宰相却恭恭敬敬的原因之一】

天子九迁?

李世民按住胸口,身子直直地往后倒,唬得房玄龄等赶紧上前扶住:“陛下,陛下,快叫医师。”

“别!”李世民强自咽下喉头铁腥,用力按住杜如晦的手臂,泪如雨下:“我等君臣治理大唐兢兢业业,谁知大唐后期竟是天子九迁,九迁啊!”

面对唐皇无能,后人还能尽心遮掩,这哪是迁?

李世民张着嘴嗬嗬喘气:分明是出逃!

天子出逃,长安怎么办?百姓怎么办?

长孙无忌等人亦是红了眼,心中愤懑却又无可奈何,后人羸弱败坏大唐江山,恨不能亲身上阵替大唐收拾疮痍河山。

他们共同打造出的大唐啊!

赵光义低头不停翻阅手中书籍,却没找到自己想要的消息,顿了顿抬起头问史官:“唐天子九迁,哪九天子?”

正在狂记的天幕言语的史官一愣,随即开口解释:“一迁安史之乱唐玄宗迁至蜀中,叛军攻陷长安;

二迁吐蕃作乱唐代宗迁至乾县,长安被洗劫一空;

三迁大唐藩镇叛乱,唐德宗乾迁至奉天,叛军攻破大明宫;

四迁还是藩镇叛乱,唐德宗迁至汉中,叛军再次攻破大明宫;

五迁黄巢作乱,唐僖宗迁至蜀中,长安公庙署司被焚毁殆尽;

六迁藩镇叛乱,唐僖宗

迁至凤翔,叛军大肆掠夺剽剥长安;

七迁藩镇叛乱,唐昭宗迁至华县,长安宫室付之一炬;

八迁宦官作乱,唐昭宗迁至宝鸡,长安彻底沦为废墟;

九迁藩镇朱温作乱,唐昭宗迁至洛阳,唐终;”

赵光义心底算了算,抬起头对赵匡胤道:“哥,九迁藩镇侵扰大唐高达六次,大宋当严禁武人叛乱才是。”

坐在他身旁的赵匡胤随意地点点头,脑海里却不停地自问:他终结晚唐百年乱世,为防再现唐藩镇割据,他手握军权于自身,待收复燕云十六州,功绩当比大唐。

他后世子孙做了什么,让后人却如此嫌弃大宋?

【当然这些问题在唐太宗时期不存在,毕竟这时的大唐实行的是府兵制。

府兵制起源于西魏,是南北朝隋唐的重要军事制度,也是推动大唐到巨唐的直接原动力。

唐代府兵制在大唐初期叫折冲府,分隶于中央十二卫及东宫六率,从唐高祖到贞观十年,大唐兵制章论才彻底定型。

府兵有三大任务:征得、宿卫上番、后方勤务。

征得:远征戍守边疆,或在本州辖境内及其他州府执行他州镇防任务。

宿卫上番:轮番拱卫中央朝廷。

如地方军府离京城五百里内,称为五番,千里以内称为七番……以此类推,最高等级为十二番。

后方勤务指:在城门、仓库、渡津、馆驿的守卫和车坊等司衙站岗】

武则天半垂眼眸,静静地听着天幕详解大唐军事制度,几息后才抬眼扫过殿内:“后世唐皇居然弃国都而逃,还有半点太宗风骨?”

近年随着她年岁渐长,朝中要她还政李唐的呼声越重,她独坐御位举目四望,竟找不出半个权重心腹。

就连他的宰相狄仁杰都在暗示她:李唐自在人心!

见殿内群臣低头不语,武则天冷笑:天子尊位,当是能者居之!

后世李唐自在人心,却无能出逃,可对得起‘人心’二字?

【到贞观十年时,全国折冲府达置府634所,关内261所。

所以军府中,关内折冲府的军事素质在大唐当属于顶尖,再加上唐初宰相大多出身关陇地区,所以唐初国策也叫关中本位政策】

天幕没有详细讲解关中本位的意思:【折冲府分三等,上等军府兵力1200人以上,千人之内为中等,八百以下为下等军府。

每岁冬季,各地折冲都尉以教军卒军阵、战斗之法,以强壮大唐军力。

唐太宗在政治边境稳定后,把原来的十男丁征二人,改为十二男丁征一人。

而服役年龄则是满二十开服,到六十岁除役,玄宗时期一度改为二十五岁服役,五十岁即免】

秦始皇细眯眼眸,咨询地看着天幕展现出的折冲府位置,发现它分布位置与大唐户口数额不一致。

这是…他神色诧异地挑起眉,发现

一处大唐隐患,唐王朝的折冲府重点拱卫关中,分布其它地域较少,嗯他思索几息,提墨把大唐置折冲府的模式称为:内重外轻。

再结合天幕言大唐节度使集各实权于一身,把原先的‘内重外轻’政治模式,改为‘内轻外重’,顿时明白安史之乱乱于何处?

各地藩镇背离大唐中央时,帝国也就瓦解消失。

这一刻秦始皇与刘彻共脑,甚至他还笑着补充几句:我大汉资产百金者为中产之家,毕竟有恒资者方有恒心。

天幕讲秦时,曾言民众徭役过远,以致负担过大,唐初期中等人家出征建功定是积极,但是戍守边疆嘛贞观本就缺人,唐太宗用异族调守疆,也需要定量的大唐民众戍守,安稳时期的戍守之苦不是所有良家子都能承受。

所以戍守还是要落到更底层百姓身上,别问他为何知晓,他可是大汉皇帝。

【秦汉唐加上咱们现代,能当兵的都是良家子,平时农耕(不含现代),战时上阵杀敌,走的是农兵合一的路子,把农兵合一的能力发挥到最大化】

天幕顿了顿补充道:【用唐太宗的话讲:给朕一千兵,可杀胡骑数万人。

这句话比辽太祖说的“女真不满万,满万不可敌”要霸气多了】

秦始皇:朕有虎秦之师!

刘彻:汉家军士声传西域!

李世民:呵呵!天下无敌?

朱元璋&朱棣:唐太宗,辽太祖在可是跟你大唐交过手的哦!

天幕言归正传:【咱们现代当兵要政审,唐初当兵则看家资,中等以上人家才有资格做府兵,正因府兵颇有家资,他们才能武器自备和钱粮。

如木兰诗所说: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大唐民众愿意自带武器为朝廷开疆拓土,是因府兵在唐初政治地位较高,不仅免其身租庸调,同时也是广大民众的上升渠道。

如府兵征战回乡后,会获得优先授田资格,即便战死家中有孙未成丁者,口分田也不会再收回,同时还可以得到相应的战功勋田。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