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3章 皇太孙(2 / 2)

“主意是不错,这也算是分批迁徙了,人少一些,出事的概率就低一些了,可是,这银钱和粮食,从何而来啊?”

朱常瀛抬起头想要话,又突然低头,他怕万历再骂他…

万历没好气的道:“抬头,…”

“是…”

朱常瀛咽了一口口水,慢慢道:“父皇,您还记得玻璃吗?”

这话的时候,门外的阳光透过门窗的玻璃,照在万历身上,暖洋洋的感觉,很好。

“知道,继续。”

“父皇,这玻璃看着精美,可是造价不高的,一两一尺的价格还供不应求,订单已经排到了明年。”

“所以,这银钱是这玻璃赚的?”

朱常瀛点头:“是的,这玻璃不过问世三个月,我们卖出去的还有订单总共加起来,已经收入近五万两了。”

万历一愣:“多少?”

杨吉与冯伟杰也对视一眼,都从对方的眼中看到了惊讶之色。

明朝洪武年间,税收2300万石稻米,麦子470万石。

至正德年间,税收下降为2200万石稻米,麦子462万石。

至嘉靖年间,下降为1800万石稻米,麦子462万石,折合税收白银900万两,而当年嘉靖三十年,军费开支525万两白银,俸禄、修建800万两白银,总计1300余万,也就是,税收已经不够支出了。

至隆庆年间,税收只够每年维持前三月开支,后九个月都需要欠钱。

明朝的税收危机可以是自建国便留下了巨大的隐患,其造成的主要原因来自于两个,即税收不平均和土地兼并问题。

税收不平均是在朱元璋平定张士诚之后就存在的,即对江南张士诚旧地的税收普遍高于其他各省。

土地兼并问题是指明朝的皇帝、诸王、贵族、宦官侵占土地的问题。例如在成祖朱棣时期便设立的皇庄,在弘治二年便有土地顷,皇庄5处;在弘治十八年以有皇庄30余处,土地翻了数倍。

除此还有亲王,明朝中叶的四川蜀王府的土地足足占据了成都平原的十分之七,楚王更遍及湖光,在皇帝带头侵夺百姓土地的情况下,各地藩王更是拼命扩张。

另外还有贵族和宦官,在正统初年,驸马赵辉侵占民田3000亩,成化年间,周寿侵占民田63顷。云南沐王府侵占田庄365顷,南京宦官侵占民田亩。

这些都导致了百姓没有可耕之田,成为了流民。据记载,洪武年间南直池州有270余个里,在正统年间户口只余3分之1,北直真定府逃亡流民达户,浙江金华逃亡流民余,台州逃亡余户,到正统年间,金华人口减少了五分之三,台州只剩三分之一。

这些流民往往扶老携幼,沿途乞讨住宿,据《明英宗实录》记载,这些流民往往“采野菜、煮榆皮而食”“扶老携幼,百十为群,沿途乞讨。”

至万历年间,流民问题已经演化为统治危机。

在万历时期,税收降低的更为严重,由于万历时期三大征,欠下了巨额军费,万历采用了关卡征税的模式,每数百里就征一次税,这严重打击了商业,致使商税萎缩百分之三十七,商业萎缩百分之六十以上,数省商人几乎绝迹。

相比于各封建王朝,明朝商税显然不算低,甚至可以称之为横征暴敛,因此明朝自洪武年间,流民问题始终没有解决。

流民数量增多,使得户籍混乱,税收无法进校税收一再降低,造成了明朝后期的财政危机。

虽然经过张居正的一条鞭法,让万历朝的税收有了气色,在万历三十年达到了惊饶两千万两白银,可是万历后期,社会矛盾日益加重,灾不断,让税收问题又凸显了出来,去年整年税收不过四百万两。

户部国库包括万历的内帑,现在都是缺钱的状态,五万两虽然不多,可是这仅仅是一个生意,并且也仅仅三个月而已。

听这意思,这生意是一本万利的,不亚于盐税铁税啊。

万历突然想到一个事,当时朱常瀛和朱由校过来要将股份送给他呢,当时若是接了,这生意,是否自己也能分一杯羹?

不过旋即摇了摇头,不论怎么样,和子孙抢生意这事做不得啊。

众人从震惊中缓了过来,万历又开口道:“那粮食呢?这么多人一路需要的粮食还有过冬的粮食,可不是一个数目啊。”

朱常瀛摇了摇朱由校,示意他。

朱由校也知道这是朱常瀛给自己表现的机会呢,于是对着朱常瀛点零头,而后开口道:“皇爷爷,三四万人数月甚至半年所需要的粮食,至少需要数万石,现在一次性采购这么多,很容易引起市场恐慌,更加可能引起粮食暴涨或者囤货居奇,所以我们并没有从市面上购买粮食,而是让各路商人用粮食来充当玻璃的定金,并且明只要陈粮。”

万历点头,只要陈粮,确实是好办法啊:“可是粮食一路运输,损耗很大,需要的粮食可能会比你们想象的要多得多。”

朱由校越越自信:“皇爷爷考虑的我们也想到了,所以在京城各个商家,我们用银钱先换粮食,先让这数万人能够迁徙到辽东,其他地方的商家,让他们直接将粮食送到山海关,而价格上,我们给出了很大的优惠,原本一两一尺的玻璃,我们四钱银子就卖,他们都是商人,自然算的出来有足够的利益,粮食损耗自然有,但是陈粮更多,自然会源源不断的送往辽东。”

“此事不单单是为了这次流民的事,日后更是可以和盐引一起配合,让更多的民间力量为我大明的边军,提供源源不断的物资支持,这样一来,朝廷的支出就会减少许多。”

朱由校的话让万历和杨吉等人不住点头,现在大明最大的支出就是边防了,每年的支出都在五百万两以上,实在让朝廷喘不过气来,众人也不给玻璃太大的期望,哪怕每年给朝廷减少十万两的支出都是意外之喜了。

可是旋即众人又想到一件事,这玻璃产业是朱威的,也是两位殿下的,和朝廷没有任何的关系,如今却将所得全部给了朝廷…

万历叹了一口气,问道:“你们想要什么?你们能出来,朕就能给。”

这是万历第一次这样对朱常瀛和朱由校话,两人对视一眼,而后异口同声的道:“儿臣(孙臣)…只求父皇(皇爷爷)身体安康,我大明绵延不绝。”

“好…都是好孩子啊…”

“恭贺陛下…”

万历很开心,他对这个国家有责任感的,可是数十年与文臣的对抗,让这个国家变得摇摇欲坠了,他现在看到后辈如此,让他有种后继有饶感觉。

至于太子,不论以前还是现在,他还是一点都看不上,但是这个孙子,他很喜欢,年纪轻轻,就有如此考量。

万历这辈子见过太多人了,那番话,是否是自己想的,是否是自己的,他心里跟个明镜似的,这次召见非常突然,就算是有人教朱由校这些话,也不会应答的如疵体,那么答案就只有一个了,就是朱由校这个孩子,聪明,有想法。

“传旨…自古圣贤治国,皆赖英才辅翼。有功于国,得信于民者,实国家之栋梁,民族之脊骨。今朕承命,膺历数,临驭万方,以彰其德。”

“桂王朱常瀛”,才德兼备,经世致用,卓选其一子,封端俞王,建宗庙。”

“朱由校,虽年少,但甚恭,德行俱佳,可堪大用,封皇太孙,仪仗车马尊旧制,可入朝听政。”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