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章 老朱的文学天赋(2 / 2)

朱元璋提笔在纸上写下了四个大字:君子慎独。

朱标赞道:“好字,爹这一手字不弱于当代大家。”

朱元璋得意的道:“那是,咱也就是小时候穷读不起书,要不然高低也是一代文豪。”

朱标深深以为然,老朱的天赋确实高。

半路才开始学习读书写字,一边打仗一边学习,还能有如此高的成就。

如果从小就刻苦钻研,真不敢想成就能有多高。

朱元璋将笔放下,道:“去查亚历山大和第欧什么的家伙,看看是否真的有这两个人。”

阴暗处一个声音回道:“是。”

对此朱标毫不意外,老爹手下除了锦衣卫,还有一帮子人。

平日里主要是用来监视锦衣卫的,偶尔处理一些隐秘之事。

毛骧已经失去信任,真正隐秘的任务不再交给他们,都改由这些人去查了。

甚至朱标自己手下,也有一条专属于自己的情报网。

只不过他的情报网功能比较单一,就是单纯收集情报的。

这时朱元璋问道:“听说有人在打压宝钞价格?”

朱标表情不变,说道:“嗯,有一些人想压低价格大肆收购,从而赚取差价。”

“我已经派人暗中调查,到时一并交给毛骧处理了。”

朱元璋满意的道:“不错,有些事情没必要脏了自己的手……”

“马上就要开通物资兑换了,你这边准备好了吗?别出了岔子。”

朱标自信的道:“您放心,我准备的物资,足够将应天府流通的宝钞全部收回。”

“其实远远用不到这么多物资,等宝钞直购食盐的特令下达,盐商就会疯狂收购。”

“我预计宝钞的价格,甚至会超过它的面额。”

“民间宝钞会大量被吸纳,剩下的部分已经不足以对我们造成冲击。”

“盐场那边的压力会大一点,不过食盐可以分期交付,也能应付。”

听说宝钞价格还会涨,朱元璋精神振奋起来:

“涨起来好啊,若能凭此一举奠定百姓的信心就好了。”

朱标保守的道:“想让百姓彻底相信宝钞,是一个长期过程,急不得。”

“不过此举确实能挽回一部分信誉,为下一步发行新宝钞,创造了一个有利条件。”

朱元璋点点头:“如此就好……盐商大批量收购宝钞,会不会影响到你们追查造假的事情?”

朱标笑道:“不但不会,还有助于我们筛查哪里有假钞。”

“我会下一道命令,盐商在各地收购的宝钞,必须在当地的金钞局报备,拿到批文才能去盐场购盐。”

“如此稽查司的人,就可以通过检查盐商收购的宝钞,来确定本地有没有假钞。”

朱元璋赞赏的道:“好办法,可谓是一举多得。”

朱标说道:“我还想到一个办法,以后我们会按照区域发行宝钞。”

“每一个区域的宝钞,都拥有一个单独的编号。”

“朝廷通过观察宝钞编号,来判断哪些区域经济交流频繁,主要商品是什么。”

“从而增加对地方的经济了解,为后续制定经济政策,提供参考依据。”

朱元璋一脸茫然,通过宝钞编号,判断经济交流情况……

这东西怎么判断?

每一个字他都懂,合起来就完全不知道是什么意思了。

这让他很是沮丧,我真的老了。

(本章完)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