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4章 有钱任性(1 / 2)

两位大佬亲自出手,效果是非常显著的。

对于工作计划的解析,进展的非常顺利。

众人逐渐了解了这份计划的内容,然后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具备可行性的计划。

太复杂的计划暂时被搁置,只留下一些简单能够施行的。

李善长说道:“欲速则不达,这次变革牵扯太广,最好由简而繁去做。”

“前五年先做一些简单的计划,让官吏适应新的工作要求。”

“朝廷也需要时间,来改革官僚体系。”

“第一个五年计划结束,再根据实际情况增加工作难度。”

“二十年能完成这个设想,就算是了不起的成就了。”

朱标也深以为然:“还是韩国公老成持重啊,是朕太心急了。”

陈景恪也汗颜不已,天天提醒自己实事求是,可总是在某些地方下意识的认为理所应当。

他以为这份五年计划已经非常简陋了,放在前世互联网上,都能被网文喷的一无是处的那种。

而且他还特意剔除了很多比较难的计划。

这样简单且简陋的计划,古代的官吏应该能执行的吧?

被李善长和徐达这么一解析,他才知道自己又想当然了。

他太高估这个时代行政系统的能力了。

不是个人的能力,是行政系统的能力。

这個年代的行政系统,就只有两个职能,安民和收税。

架构也完全是为这两个任务而设。

这样的行政体系,如何低估它的能力都不为过。

就拿基建来说。

前世每一个地方政府,都在不遗余力的修桥铺路、建设水利设施,搞各种基建。

大家见的太多了,下意识的认为这是官僚的基本素质。

甚至有人会认为,这是为了方便贪钱什么的。

然而,这些公共设施是否方便了大家的出行?

我们都是受益者。

事实上,这是我国的行政体系要求他们这么做的。

全世界不敢说只有我们会这么要求官吏,但大部分国家的行政系统,都没有这方面的要求。

历史上确实出现过不少有作为的官吏,修桥铺路,建设水利设施等等。

但这些成绩是官吏个人能力的体现,不是行政系统对他们的要求。

这其中的区别是非常大的。

行政系统要求他们去做,所有的官僚都会去做,会变成普遍行为。

就比如前世的大规模基建。

行政系统没有这方面的要求,愿意这么做的官僚凤毛麟角。

培训官僚的系统,也不会教他们这些东西。

不要求他们这么做,也不教他们这些东西,他们又怎么会去做?

翻一翻历史书就知道,几千年历史,愿意在基建上下功夫的官吏有几个?

正因为少,一旦有人这么做了才会被历史记录下来,被后人赞颂。

至此陈景恪才明白,自己的这份计划,对古代的行政系统意味着什么。

想要实施这项计划,就要对行政体系进行重塑。

在认识到这一点之后,他也在想办法补救。

然后一个词情不自禁的浮现在脑海里,特区。

先划分一个区域当试点,成功之后还可以作为教学区,系统的培养新型官吏。

不过此事还不着急,事情要一点一点来。

先把工作计划落实了再说。

而且关于特区计划,他也只是有了一个想法,具体怎么做还需要仔细考虑。

——

对于地方官吏的要求不能太高,朝廷要主动降低计划的复杂性和难度。

但对于内阁成员来说就不一样了。

他们必须全面理解这份政府工作计划,并为后续的全面实施做准备。

对于邱广安他们来说,要学的还有很多。

或者说,基本相当于是重头开始学了。

陈景恪教他们统筹协调全国资源,徐达和李善长教他们如何去实现。

教学生有多考验人的脾气,只有干过的才知道。

陈景恪和徐达还好,他们性格本来就比较内敛,尽管有时候很上头,还是能克制住的。

李善长就不一样了,他本就自视甚高缺少容人之量。

虽然经历种种波折之后有所改善,但正所谓江山易改禀性难移。

一开始他还能强行控制脾气,后来就忍不住了,开始发挥毒舌本能。

把内阁一众成员喷的瑟瑟发抖。

换成以前,大家早就撂挑子不干了。

老子不学也不受你这个气。

然而,李善长是真的在用心教,没有丝毫藏私,也无关争权夺利。

生气也不是故意羞辱他们,而是本性使然。

所以,即便被喷的很不爽,他们也还是很感激。

毕竟这种东西别处是真的学不来。

有人说三代才能出贵族,这话陈景恪不敢苟同。

从小接受良好教育,人人都是贵族。

但三代才能出一名合格的政治家,这话陈景恪现在非常认同。

大局观、对事物的认知、处理事情的方式方法等等。

这些东西不是学校能教的,全靠家族长辈言传身教。

还有就是关系网,也是靠家族世代积累。

比如,各国外交官之间会经常举办聚会,只有他们的子弟才能参加。

还没有从政的时候,他们就已经互相认识了。

将来从政,这些关系网都是可以利用的。

这种优势,是普通人学不来的。

优秀的外交官基本都是世袭,原因就在这里。

宋明中间隔着一个元朝,官僚体系的传承,在一定程度上是中断过的。

大明的开国勋贵,大多都是普通人出身。

所谓官宦之家出身的,其实也基本都是底层官吏。

所以,大明开国集团,在大局观等方面,是远不如秦汉隋唐的。

说他们是个草台班子都不为过。

李善长和徐达的能力,也是经过几十年磨砺,一点点总结出来的。

这种能力一般只会传给子孙。

现在他们无私的传给毫不相干的人,那是天大的恩德。

挨喷又咋了?

换成以前想挨喷,还没这个机会呢。

事实上,朱标也派出自己的心腹,跟在两人身边学习。

不过很快大家就发现,李善长也不是什么时候都喷人。

陈景恪在场的时候,他显得非常克制。

一开始大家还以为是巧合,观察几次之后就确定真是如此。

而且他们还发现,李善长教陈景恪东西的时候,语气不像是对待学生,更像是伺候长辈一般。

更让所有人都觉得不可思议。

莫非俩人有什么不为人知的关系不成?

后来明白了其中缘由,对陈景恪也同样感到敬佩。

之后大家也学聪明了,陈景恪不在的时候就尽量不去问问题。

先积累着,等他在场再一起去问。

李善长也发现了这种情况,心中那叫一个气啊。

等陈景恪不在了,就变本加厉的喷。

一时间也成了内阁的一件趣事,后来流传了许久。

众人一边处理政务,一边还要学习,每天有多忙可想而知。

但外人却并不是太了解他们在做什么,难免有些疑惑。

不就是给了一个票拟权吗?又不是把驳斥权也给你们了,有必要这么忙吗?

只不过此事涉及机密,没人敢外传。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