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1章 汉斯帝国的计划(2 / 2)

通过手里的情报,林逸知道,促成汉斯和大夏结盟的俾斯麦已经去世,接任他职位的是赫尔穆特·约翰内斯·路德维希·冯·毛奇,也就是小毛奇。

据说他已经制定出来了一套针对协约国的作战计划,正在秘密实施。

林逸倒是知道这个计划,但是他也同样的清楚,这个计划在马恩河战役破产,让汉斯帝国陷入到了战争泥潭当中。

这份计划,是根据施利芬计划改编出来的。

在原本的施利芬计划中,由于高卢帝国在普法战争中失利,于是就在帝国的东面,从阿尔卑斯开始,沿着两国的边境线修建了一道防线。

这道防线,以四座城市为中心,其中就有贝尔福,厄比纳尔,土尔、凡尔登。在这四座城市构建了坚固的要塞群。

整条防线全长两百多公里,其中以四座城市为核心,围绕着四座城市打造了一条几乎完美的防线。

在厄比纳尔与土尔之间,还故意留出了一道缺口,为的就是引诱汉斯帝国的朝这里进攻,然后利用地理优势,歼灭汉斯帝国的有生力量。

为了应对这一局面,施利芬就制定了一个钳形攻势计划,将汉斯帝国的军队分为两个集团军,一个在正面抗住高卢帝国的攻势,另外一个集团军则从凡尔登转道西南,直接从比利时杀过去。

这样做的好处就是,汉斯帝国只需要用少量的牺牲去牵扯敌军,然后汉斯帝国的精锐就可以把战火烧到高卢,重新复现当年普法战争的那一幕。

为了达成这一目的,施利芬选择性的放弃东线。在东线只留下了少量的汉斯军队,然后配合奥匈帝国,去抵挡罗刹国的进攻。

这里需要提一句,罗刹国在大夏的怂恿之下,已经加入到了协约国。

原本来说,按照施利芬的计划,这种放弃东线,主打西线的策略是可行的。

因为施利芬很清楚,现在的协约国主力,就只有约翰,高卢和罗刹国。

但是罗刹国国内矛盾重重,没有多少战争潜力,即使东线失利,以罗刹国的实力来说,对汉斯帝国造成的威胁也很有限。

同时由于汉斯帝国抗住了约翰和高卢,那么奥匈帝国和奥斯曼帝国,就可以在东线投入大量的兵力。

施利芬觉得,即便这两个老牌帝国在怎么拉跨,也不至于二打一,还打不过一个罗刹国吧。

退一万步讲,即便是打不过,那能守住现在的战线也行啊,只要汉斯帝国能够把西线的高卢和约翰国击败,就有足够的时间返回去打东线战场。

这样一来,他们同盟国不就赢了吗?

所以,施利芬才会制定出如此丧心病狂的计划,在西线集中了79个师,而在东线,只预留了10个师。

东西两线的兵力分配几乎达到了惊人的1:8。

而西线,为了能够更好地实施,把战火烧到高卢国的原则,施利芬同样的整个西线分成了左右两个集团军。

在左集团军,也就是那个需要正面抗住高卢国进攻的那个集团军,施利芬指给了11个师,剩余的全部划到了右翼。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