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胜败 晋江首发(2 / 2)

最后也果然如同隆科多猜测的一样,皇帝见隆科多进来,便指了指桌上的东西,道:“你先看看。”

隆科多行礼的动作一顿,告了一声罪,上前拿起了桌上的信纸。

隆科多拿到信,先一看称呼和落款,确定了是九贝子写给敦郡王的,他心下便明白肯定没好话。

隆科多一目十行迅速将几封信都看完,掠过那些长篇累牍的抱怨和牢骚,这其中关于皇帝的抱怨主要有两个地方,一个是抱怨皇帝对待兄弟刻薄寡恩,一个是抱怨他们当年失了先机,以至于如今只能在京城坐蜡。

这封信后头还让敦郡王看完之后就将信烧毁,但是敦郡王明显没有这么做。

隆科多猜测,这是皇帝将敦郡王幽禁之时,宫中侍卫从敦郡王府中搜罗出来的。

看起来这几个八爷党如今也不齐心啊,敦郡王这样以往游离于八爷党边缘的人物,还想着留下这些书信,估计也是没憋什么好屁。

隆科多有些紧张的擦了擦额上的汗,放下书信后,也不知该说什么,只能疯狂在心里开始组织起语言。

皇帝见他看完,神色看起来倒是很平静,只是淡淡道:“舅舅觉得此信如何?”

隆科多立马表明态度:“这都是悖逆之言,还请皇上立刻处置九贝子!”

在这种事上,隆科多可不敢再去劝诫皇帝了,这会儿已经是立场问题了,立场问题上一定要坚定,否则就是死无葬身之地。

皇帝一看隆科多这么说,心里十分满意,心说隆科多果然是忠臣,事事都为了朕考虑。

他的神色也缓和了一些,笑着上前来将隆科多扶起身,温声道:“舅舅公忠体国之心,朕如何不知,只是如今还不是处置九贝子的时候。”

隆科多先是一愣,在他印象中,皇帝可不是什么心胸宽广之人,他能饶恕九贝子?

但是很快隆科多又反应过来,皇帝这个态度,只怕是真的深恨九贝子,他想要找寻更大的罪名来处置他。

一想到这儿,隆科多只觉得毛骨悚然,但是对于皇帝的决定,他也没有反驳,只恭敬道:“如此大事,微臣都听皇上的,只是九贝子悖逆,皇上决不能轻纵啊!”

雍正笑着让隆科多坐下,心中是越发满意了,但是面上还只是道:“舅舅放心,朕不是不处罚他,只是如今还不是时候,他到底是朕的亲弟弟,朕也要再给他一次机会,只是能不能抓住,就看他自己了。”

皇帝说这话的时候,眼中闪过一丝冷厉。

隆科多听他这么说,顿时也就不劝了,只道:“皇上圣明,是微臣糊涂了。”

“唉,这是哪里的话,舅舅也是为了国家社稷,何罪之有。”皇帝一副十分体谅的模样。

一时间舅甥两个倒是看起来温情脉脉之极。

皇帝快刀斩乱麻处置完这些糟心的兄弟之后,终于可以享受胜利的果实了。

雍正二年闰四月,这次青海叛乱中的叛虏被押解至京,于午门献俘。

这算是打了胜仗之后,对于皇帝来说,最为享受的时刻,皇帝站在午门城楼上,看着楼门下的那些逆贼叛虏,心中的志得意满一下子达到了顶点,对于年羹尧的信任宠爱也达到了极点。

因此在看到年羹尧随献俘而呈上来的,请求皇帝收回兵权,让他回京的奏折,皇帝毫不犹豫的拒绝了。

而对于年羹尧信里所说,他身体不好,视力不好的借口,皇帝则是一边表示心疼,一边送上了药方和许多药材,同时表示,他们君臣二人“当做一个千古奇榜样与人看方好”①。

隆科多虽然不知道皇帝在批复奏折时写了什么肉麻的话,但是皇帝拒绝年羹尧交出兵权的事儿他还是知道的。

因此隆科多一时间也有些犹豫,其实目前的年羹尧,虽然对于皇帝依旧恭敬且俯首帖耳,但是已经初步显现出了他跋扈自专的性格了。

比如他不断以密折保举了许多人,要求为这些人加官进爵。

其实将士用命打仗,给他们加官进爵是应该的,哪怕这种保举行为,一定意义上侵占到了隆科多的职权,他自己也并不放在心上,可是这要保举的人也未免太多了些,多的让隆科多不免猜测,年羹尧这到底要做什么?是不是已经有了结党营私的前兆了?

除了这个,这段时间以来,怡亲王一直都在清查国库亏空,下狠手整治了不少人,但是等到了西北地方,年羹尧却屡次请求免除川陕两地的赔补,这也就罢了,但是这种事有一就有二,年羹尧这么做了,其他省份也有样学样,都给朝廷上折子请求免除,理由也一个比一个离谱。

这让怡亲王的工作也很难开展下去,要知道,在这之前,怡亲王连自己的亲哥哥,履郡王胤裪都没放过,胤裪欠款不还,怡亲王直接令胤裪变卖家产还款。

结果现在却不得不因为年羹尧导致了此事迟滞,怡亲王心里肯定是有火的。

可以说,年羹尧就这么短短半年多时间,一口气就得罪了皇帝跟前两个深受信重的大臣。

即便隆科多和怡亲王,现在都因为年羹尧势大引而不发,但是年羹尧你自己不想想以后吗?要是以后时移世易,西北的战事平定,或者说国家又出现了其他良将,你又该如何?

隆科多不知道年羹尧此时的想法,但是他却不想陷入这样的党争,因此他目前为止,也就对于年羹尧这些行事闭口不谈,毕竟现在皇帝可正在兴头上,你这个时候给皇帝泼冷水,不是什么好事儿。

但是难免的,在皇帝跟前,隆科多和怡亲王,都对年羹尧的感官很一般,隆科多还能克制,但是怡亲王却不管这么多,该说的话他是一句不少,皇帝看这个关系僵住了,为了调和其中,还赏赐了一个珐琅鼻烟壶给年羹尧。

这个珐琅鼻烟壶正是怡亲王主管的造办处所造,也不知道皇帝想表达个什么,反正怡亲王根本没放在心上,年羹尧也不见得能因为这个,和怡亲王关系亲厚。

这一日献俘结束,隆科多和怡亲王一起出宫,聊起今天的情形,怡亲王忍不住道:“皇上对于年羹尧实在是信任,只是此人私心颇重,也不知是好事还是坏事啊。”

怡亲王虽然之前坚持用人莫疑,疑人莫用,不同意派人去牵制年羹尧,以防他有不臣之心。

但是如今仗都打完了,年羹尧却还是这个德行,怡亲王也忍不了了。

他是一心为公,也就看不上年羹尧这样私心很重的人。

隆科多见怡亲王都这么说,也只能感叹:“年羹尧有大功于朝廷,皇上厚赏也是皇上惜才,只是臣也怕,皇上这一腔真诚,只怕是所托非人。”

怡亲王又何尝不知道这一点,可是如今皇帝已经上头了,他们这些做臣子的,也只能暗自叹息罢了。

**

献俘结束之后,皇帝终于又腾出手来收拾廉亲王了,他先是打击了廉亲王的朋党,将之前亲近廉亲王的亲信,削爵的削爵,痛斥的痛斥,就连廉亲王自己,也挨了一顿骂,弄得十分狼狈不堪。

之后又亲自写了所谓的《朋党论》,颁布群臣以做警示,当然了,这部朋党论针对的是谁也一目了然,毕竟先帝时期,朋党满朝野的,也就只有一个廉亲王了。

廉亲王自己被这一波又一波的整治弄得也是心力交瘁,自此深居简出,以避风口。

但是就算他深居简出,皇帝也有话骂他,说他奸诈,反正就是动辄得咎,你干啥皇帝都有话骂你。

在这其中,胤裪也被扫到了一点台风尾,胤裪这个人,做事很粗心,办差也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不勤勉,结果被宗人府弹劾,请求夺去胤裪的爵位。

不过对于这个丝毫没有掺和夺嫡的弟弟,皇帝还是很宽容的,只是降了爵位,郡王变成了固山贝子。

胤裪一时间欲哭无泪,但是这个怪也只能怪他自己了,正好撞在了枪口上,在怡亲王清查国库亏空的时候,被怡亲王拉出来树立了典型,平时他提笼架鸟任事不管的没什么问题,但是你现在可是得罪了皇帝的心腹,宗人府那些人精们当然见势而动,给你好好喝上一壶。

这事儿过去之后,年羹尧上书要回京叙职。

这个皇帝当然答应了,而且还决定,要给年羹尧一个大大的脸面,因此直接命令礼部拟定年羹尧回京的仪注。

甚至一开始还因为礼部侍郎给年羹尧拟定的仪注太过简薄,有些不满意,把礼部侍郎三泰给降了一级。

皇帝这么心热,大臣们也都不敢再保守,最后定下了“进京陛见,沿途垫道叠桥,铺面俱令关闭”②,并且众位大臣跪迎的迎接仪式。

隆科多一开始知道这个,立刻上书驳斥,年羹尧不过是为人臣子的,怎么能让其他大臣跪迎,这不符合礼数。

但是皇帝这会儿是彻底上了头,根本不听别人说的,见到隆科多上书,还把隆科多叫到跟前,与他交心。

“年羹尧立下如此大功,朕这般行事,也是为了慰劳他为国效命的一片忠心,年羹尧并不是居功自傲之人,你放心便是。”

隆科多听着这话一时间无语,皇帝到底对年羹尧这个人有什么误解啊?

他要不是居功自傲之人,那这世上还有居功自傲之人吗?

为了不让皇帝自打嘴巴,隆科多还是苦口婆心劝道:“即便年大将军无有此心,但是他此时掌握大权,皇上又如此宠幸,也不免回生出骄横之意,人心易变,皇上还是要谨慎行事才行啊。”

但是这次雍正却没有再听隆科多的苦口良言了,直接定下了这样的仪式,并且再三给隆科多强调,年羹尧不是那样的人。

隆科多直接无语。请牢记收藏:,网址 最新最快无防盗免费阅读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