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五十九章:小别胜新婚(1 / 2)

卫渊心中很清楚,韩、文二人是对三年一任之事上头了。

大周的官员晋升选拔制度,一向都很扑朔迷离。

吏部一直都没有起到关键性作用。

比如,一个默默无闻的官吏,在地方上辛苦数十载,让一地百姓都得以填饱肚子,结果却落得个无人问津的下场。

可是有些人,连驻守一方的经验都没有,只是有个进士出身,在翰林院修了修书,来到地方上,就能做一把手。

继续前人的路走一走,然后写几篇对时局看法的文章,没过几年,就能摇身一变成为中枢大臣。

再比如,韩章的一位门生故吏可以去到极为贫瘠的州府做长官,稍微一做,有点儿气色就是政绩。

但一些没有背景势力的读书人,最终,只能在一个富贵乡养老。

他们没有能力吗?

草莽能做皇帝,乞丐能成王公,任何人的能力,都是锻炼出来的。

倘若就以现在的情况下去,吏部乃至整個朝廷,都给不出官员晋升的确切标准,只能靠人举荐或是看此人之名望来选拔官吏,不免有失偏颇。

这也导致,就连王安石这样的清流,在地方上为政时,都不得不养望。

养望、养名气,并非是一个好词,往透点儿说,这不就是伪君子做派么?真正的君子还需养名?养望?

但凡是奔着目的去的一切行为,在论心上,都已经失了初心,所以很多读书人又整出一句叫做‘君子论迹不论心,论心无完人’的话来。

而卫渊三年一任,届时由各司交叉审核该地方官吏之能力,予以升职、调任或是贬,就相当于给了吏部一个清晰地模版,朝廷用人做事,也会更为方便。

总结一句话,一旦在全国推行地方官吏三年一任职,能够在极大程度上避免贪污受贿,还能让朝廷有个可以清晰选拔官吏的基本准则。

届时,社稷风气也能好许多。

试问,三年一任,该地某个商贾,明知三年后这任县主、刺史就要去别处,怎会掏出大量的钱财去贿赂他?

三年到任之际,从地方到州府,再到朝廷,都会派人来严加审核,如有发现丝毫逾距、受贿之情况,便永不录用。

别看韩章与文彦博平日里斗得有多狠,但是一遇到事关家国利益与长远之事,他们比谁都会慎重,就比如这三年一任期之事。

他们很想做,可以做,但不能是现在做。

“卫侯爷给官家上的劄子,我等都看过了,想必卫侯爷早已是胸有成竹吧?不知何时去做?该由谁去做?”

“延边军改一事,乃是由卫侯爷提出,负责改制之人,也理当是卫侯爷,只是卫侯刚刚回京,如今又要忙活延边改制一事,怕是不妥。”

“.”

事情聊到这里,几人意见均已达成一致。

他们也想看看,在卫渊的操刀下,军改,到底能改成个什么样子?

陕西路那边的情况,最终结果又是怎样的。

卫渊道:“既然是陕西路的军改,下官还是认为,交由陕西路的官吏去做比较合适。”

“末将推荐两个人,第一是种谔,第二是康国公韩绛。”

种谔是他的人,韩绛是韩章的人。

文相自是不愿,道:“二人合力改制并无不妥,只是一旦改制期间,二人想法不一,争执不下,唯恐延误改制国策。”

“臣建议,可派遣一中央官吏前往延边监督改制,由卫侯爷坐镇京师,做统一部署。”

一直坐在龙椅上沉默的赵祯此时也是缓缓开口道:

“文卿所言甚是,朕希望,陕西路军改一事,暂且不要对外透露,秘密进行。”

“等事情真到了瞒不住的那一日再说。”

“而军改一事也不可操之过急,这样,先重点将贺兰山一带的防御工事建设起来,再去改制。”

赵祯能够答应卫渊请求,也是因为卫渊表现出了绝无私心的态度。

再说,延边的军制确实也该改了,否则,一旦西夏军队大举南下,各延边军队犹如一盘散沙,最终只能是被敌逐个击破。

待韩、文、张三人退下后,赵祯又单独将卫渊留下,语重心长道:

“你刚回京城,不曾归家半步,就被朕叫到了这大殿当中,心中可思虑儿女?”

卫渊恭敬作揖道:“为官家分忧,乃是臣子之本分,更何况,臣本就打算先向官家复命。”

赵祯点了点头,“你呈上来的劄子里,专门写了西夏正式成立六大军司的事情,有可能要在几年之后,对我大周发动国战?”

卫渊正色道:“臣也只是猜测而已,以臣对夏主的了解,他一定会想方设法的收复贺兰山。”

“李元昊建国,就足以证明他是有极大野心,而且六大军司成立的位置,也都死死牵制住我大周边境各重镇。”

“这番布局,若不是奔着我大周来的,臣实在不信。”

赵祯若有所思的点了点头,“所以你才要改制军事?”

卫渊道:“回官家,改制延边军制一事,已是迫在眉睫,若是等个两三年,西夏缓过劲儿来,他们没理由不来攻打我大周。”

“届时,汴京距离延边甚远,一旦西夏军以速战之势袭扰各边军,掠夺各城镇资源,将会对我大周造成难以挽回的损失。”

所谓天高皇帝远。

有些时候,边境的事情,朝廷真的无法及时处理。

战机也是稍纵即逝。

一旦发生大规模冲突,大周只能处于被动挨打的局面,即使后期派遣一大将统筹各部兵马,也只能是节节抵抗,毕竟早已没了先机。

大周子民不是不能打仗,相反,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大周百姓的体力,要强于辽夏二国百姓。

前世历史上,岳飞为何能够对战金军屡战屡胜?就是因为,他对军队掌握着绝对的控制权。

不像是现在的种谔,只有练兵而无调兵之权,一旦调兵,就视为谋反,如此一来,就连平时野外练兵都要小心翼翼,谁还敢调兵抵抗西夏军侵略?

直到前世历史上靖康耻出现后,武将才真正得以主掌一军,权力日盛,但在当时形势下,说什么都晚了。

赵祯乃是一代明主,趁着明主还在世,还有余威,这个时候,改制军事,正好合适。

就算出现什么问题,赵祯只要活着,天下就乱不了。

如果赵祯撑不住了,死了,那么军制改革一事,卫渊只能暂且搁置。

毕竟,无威主镇场子的情况下,他也担心在改制中会遇到一些难以应付的突发情况。

卫渊是想着,有赵祯坐镇的情况下,尽快将一些未来不易做的事情给做了。

而赵祯想的是,前朝有李隆基,古时有汉武帝,这些皇帝,都是年老昏聩饱受后世人诟病。

赵祯已经做了四十年的皇帝了,四十年来不说日日英明,但昏聩的时候毕竟是在少数。

世人都说,四十来载圣主积威正盛,国泰民安。

对于这种话,赵祯很是受用啊。

军改这么大的事情,万一改岔劈了怎么办?

后世人会怎么说?说自己昏聩了?

“卫卿,军改一事不急,你先帮朕盯着贺兰山一带的防御诸事,待将此事落定,再议军改。”

今日赵祯将韩、文等人召集一处商议此事,不是在议何时进行军改,而是军改一事能否进行。

听到等人的答案,赵祯也认为,此事应该做,但他需好生思量。

如果让卫渊知道赵祯的心思,肯定能有所理解。

人就是这样,二三十岁时冲劲很足,敢叫乾坤颠倒,敢换了人间,只是一旦过了四十岁,只要是人,不免都有懒惫心思。

赵祯是明主仁君,却不是伟人。

“先回去吧。”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