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六十一章:创建谍报组织(1 / 2)

说来也巧,无论是辽国的耶律洪基还是西夏李元昊,亦或者大周赵祯,吐蕃首领唃厮啰,都堪称为一代英主。

如今,夏辽之盟已是无可瓦解,大周不能孤军奋战,所以,赵祯要请唃厮啰入京。

吐蕃的势力虽然不如西夏,但好歹也是拥有着宗教信仰的国度,不容小觑。

仅是吐蕃的军队,就约有十万,由于吐蕃百姓都有着极高的信仰,在紧急时刻,或能全民皆兵。

而赵祯有意与吐蕃正式确定盟约,其实也是想用吐蕃的影响力牵制住西夏。

“官家是什么时候决定要请唃厮啰进京的?”

在张辅夫妇出了侯府大门,即将登上马车时,卫渊又迫不及待的询问。

张夫人听了,索性自己先上了马车。

张辅仔细想了想,“大概就在官家收到你要改革军制的劄子后不久。”

卫渊瞬间被惊出一身冷汗。

难道说,官家在那个时候,就已经想好,要拖延军改了?

想要借助吐蕃的势力来牵制住西夏?

此后,朝廷重点只需防御辽国即可。

但由于檀渊之盟的存在,使周、辽两国都不敢轻举妄动。

而这些年来,两国间就连一些小冲突都不曾发生。

“韩相、文相还有为师,会亲自招待唃厮啰,至于你官家的意思是,由你陪着唃厮啰的儿子董毡。”

张辅说完这句话之后,便上了马车离去。

一时间,卫渊正在思虑着一些事情。

唃厮啰,用汉语来翻译,就是佛子的意思,乃诸教之长。

唃厮啰已经很老了,论年龄,比赵祯都要大不少。

李元昊、耶律洪基也是将要日暮西山。

似乎老一辈的雄主们都已快走到了生命的最后一刻。

这个时间点,真可以说是一代新人换旧人的时代。

代州之战结束后,张辅被封为枢密使,掌管军国大事。

野利遇乞割据一方,已然有尾大不掉之势。

耶律仁先更是入主北院,担任枢密使,掌管全国军队,又被耶律洪基进封为‘许王’,在辽国,其风头可谓一时无二。

这些臣子们看似都已经位极人臣,实则也没有多少余生可以走了,他们的生命都到了尽头,再也不得寸进。

而卫渊、李谅祚、董毡、耶律信先,这些人,正值当打之年。

未来是他们的时代,也是大争之世。

因为无论从哪里来看,这些后起之秀,似乎都远远超越了常人。

这是各国积攒几十年底蕴酝酿而生的不世才。

待张辅夫妇走远以后,卫渊直接来到了府里的书房内,唤来三名贴身侍卫,寇壮、柴功、江稷。

并且,卫渊还特意嘱咐张桂芬,他若不出书房,不准任何人前来叨扰。

张桂芬不知突然发生了什么,只是孤身守在书房外,静静地等待着他。

一般到了这时,她都隐隐觉得,是有大事发生。

旁人守在此间,她不太放心。

书房内。

卫渊语重心长道:“自今日起,我们要成立一个谍报组织,专司刺探敌情、笼络情报之责,不能只靠皇城司。”

“当然,这个组织,在短期内,不可见天日,也就是说,本侯希望你们可以秘密组织,不被任何人知晓,只.听命于我。”

他对于吐蕃、西夏、辽国的情报知道的还是太少了。

皇城司和他也只是政治盟友关系。

双方一旦没了利益,随时都会分道扬镳。

所以,卫渊迫切的需要成立一個只效忠于自己的谍报组织。

吐蕃利用宗教僧侣往来各国接触权贵获取情报,西夏的一品堂更是无处不渗透,辽国独立于南北两院,只听命于皇帝的皮室军,这些密探组织,都很惊人。

皇城司属于赵祯,属于皇家,不属于卫家。

卫渊乃至整个忠勇侯一脉的后来,若想在将来独善其身或是有着较好的发展,必须培养出只属于自己的势力。

寇壮、柴功、江稷三人相视一眼,随后,同时做出决定,陆续作揖道:

“末将等愿为侯爷效死命!”

“请侯爷吩咐!”

“.”

言谈间,三人均已单膝跪倒在地。

卫渊道:“即刻起,你们三人赶往代州,我已向代州团练使梁达写信,让他为你等在军中选拔三百名值得信任的忠勇之士,交由你们训练。”

闻言,柴功问道:“侯爷,我们跟随您,学得都是上阵杀敌的本事,这刺探敌情,收拢情报.只怕我等连普通斥候都不如。”

“要不请兆远将军指点我们一二?”

卫渊摇头道:“林兆远如今已贵为一军统帅,不太合适前往边境训练。”

“本帅倒是想到了一个人选,皇城司探事司指挥使顾千帆,此人无论是打探情报或是执行暗杀、刑讯等都游刃有余。”

皇城司的人?

这事要是让皇城司知道了,那侯爷欲要创建的谍报组织不就被官家知晓了?

对于他们三人的困惑,卫渊心知肚明,他继续说道:

“我让顾千帆去代州,只是借训练斥候为名,让他将在皇城司学到的本事都交给边军斥候。”

“只要他能培养出那么一两个人才,有那些人才相助你三人,这谍报组织,自然也就能暗中建立起来了。”

“与此同时,借助代州边军将士的势力,多抓一些敌国探子,也让他们将自身一些本领都拿出来,融百家之所长,取长补短,总不是难事吧?”

听到这里,三人恍然大悟,

“卫侯此计妙也。”

“不知这组织叫什么名字?”

“.”

闻言,卫渊站在案桌前许久,脑海里想到了很多名字,比如‘锦衣卫’、‘监察司’、‘不良人’.

但都觉得,这些称谓出现的不合时宜。

毕竟,他又不曾建国,如何能够做到锦衣夜行?如何能将不合法的谍报组织变成合法的?

思来想去,最终取了一个名字,叫做‘夜不收’。

“四川路一带,将夜不归宿者唤作夜不收。”

“我军之谍士,不可见天日,只能潜行于暗中”

“是以,称为夜不收。”

卫渊说到这里,三人齐齐作揖,

“夜不收!”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