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8章 大明版的外籍军团(1 / 2)

当济州岛上的蒙古贵族们还在乱糟糟地争论该求得怎样的封赏,又如何在大明的统治下继续维持自己的利益的时候,其实他们并没有意识到,屹立于三国中间的济州岛,现在已经成了风暴之眼。

在奉天殿内,朱元璋就日本南朝使团来访一事,也颇有些拿不准。

毕竟,老朱在外交方面,在日本这个坑里,已经绊脚好多次了。

洪武元年大明刚刚立国的时候,为了得到周边各国对大明这个新生国家的承认,大明向周边各国派遣使者,安南、占城、高丽、日本等国都派了,其他国家都挺正常,就日本从头到尾透着一股诡异,连着派了好几拨,突出一个有去无回。

有被倭寇袭杀了的,有被海上飓风卷走的,有被日本人扣留的.总之,直到最后跟怀良亲王沟通清楚,前前后后花费了四年之久,而洪武四年,怀良亲王遣使来大明,向大明称臣纳贡的时候,老朱除了厚赏怀良使臣外,还特意让佛教祖阐禅师等人护送使臣回日本。

而祖阐一行人却被效忠于北朝的守护大名给关押了,解递到了圣福寺,最后还是通过圣福寺的僧人才见到足利义满,洪武七年被足利义满放了回来,足利义满还派了使团来大明,而对于日本南北朝的事情,大明也才算是有了更多的了解.朱元璋到那时候才知道倭寇横行的真相,日本自己内部就是一团乱,连个统一的政权都没有,自然任何一個势力清剿倭寇的承诺都是不作数的。

不过,即便清楚了日本南北朝分裂这一点,大明最终还是选择了支持南朝,原因也很简单,对于大明来讲,最符合自身利益的就是扶持弱势方,让日本继续乱下去,永远都处于南北朝状态才好。

“皇爷爷,此次日本南朝派使团来访,显然是希望我们能介入他们的内战。”朱雄英神色凝重地说道。

朱元璋点了点头,眉头紧锁:“日本南北朝之争,本是外交之外的事情,但如今南朝势弱至极,若大明不加以援手,恐怕南朝难以维系。”

“皇爷爷所言极是。”朱雄英接口道,“但孙儿以为,在援助南朝之前,我们需得深思熟虑。毕竟,我们还没有做好足够的准备,如果提前插手干涉,一个不慎,就可能泥足深陷。”

日本人口上千万,虽然现在处于内战状态,但体量毕竟摆在这里,即便是横扫天下的蒙古人两次远征也未能征服,如果大明没有做好准备就贸然行动,那么最有可能的后果就是大量部队陷进去,而为了增加获胜的筹码,就需要投入更多,消耗更多的补给物资和金钱,如果没办法快速获胜,锐气一旦被消磨,那这是一个几乎无止境的过程,完全可以参考万历抗倭援朝时候日本的情况。

到了那时候,若真的进退维谷,对于国力正处在上升期的大明来讲,绝非是什么好事。

“财帛动人心,何况金山乎?大孙你的顾虑是对的,这时候咱们确实要有定力。”朱元璋闻言,如此说道。

日本有金山银山不假,大明需要获取也不假,但不是现在,现在虽然南朝派来了使者,但并非最好的插手机会。

大明需要建造更多的,足够有压倒性优势的远洋舰队,同时,新的技术装备也需要与明军进行磨合编练,这还需要时间。

朱元璋是很冷静的,他经常在给国内外各种人的诏书上拿隋炀帝举例,当然不纯粹是为了辱广,而是站在他的视角,其实刚刚建立二十多年的大明,跟历史上的那个大隋,其实面临的很多内政外交问题的抉择困境是一样的。

而如果认为自己国力强大兵多将广就轻易地押上赌注,那么很容易就会陷入跟隋炀帝三征高句丽一样的困境,朱元璋深知大明的国力虽然强盛,但也不能轻易涉足他国内乱,这其中的利害关系,他必须仔细权衡。

而且,南朝到底值不值得大明进行大力度的扶持,也实在是一个问题。

首先,由于南朝在日本国内并没有足够的实力,哪怕有着大明的扶持,他们也很难消灭以足利义满的室町幕府为代表的北朝势力,进而重新统一日本,所以大明对日的很多诉求还是没法解决。

其次,他们也无法像是高丽一样,接受大明的衣冠礼仪制度,因为高丽内部有信奉程朱理学主张事大主义的新兴士大夫阶层,而日本则没有,日本虽然上千年来不断接受华夏的影响,但其始终保持了独立的政治与文化,既然无法用礼仪制度来革新日本,使其成为跟高丽类似的藩属国,那么大明对于日本的控制能力,其实是不够深入的,所谓“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便是这个道理,武力的征服远远比不上文化的征服更有深度。

最后,想要把日本改造成一个跟高丽一样,可能服从于明朝的藩属国是很难的,孤悬海外日本骨子里就不愿意跟大明交往,因为大明的体量实在是太大了,哪怕日本不算小国,但依旧会对这个东方的邻居有本能的恐惧,如果不是迫于局势,他们从心底里也不想接受大明的干涉,相反,他们只能依靠大明的扶持,来维持自己的残余势力,而与北朝继续保持对峙。

换言之,这些南朝的日本贵族们的目的就是凑合活着,继续维持自己的权势,压根就没什么雄心壮志,既不想接受改造,也没能力统一日本。

扶持南朝有利于大明的利益不假,但大明不是没有选择,如果南北朝内战结束,大明同样可以选择跟北朝交往,只不过一个统一的日本,对于大明来讲稍后动手可能会更费事所以现在的考量,其实就是到底要不要冒着被拖入泥潭的下场去帮助南朝,如果不帮助南朝,那么日后远征日本的成本是否会比现在拖入泥潭还要高?

还是一个成本核算和概率预估的问题。

“双方不爆发大规模冲突维持现状才是对大明最有利的情况,如果大明直接派兵的话,可能会激化日本南北朝的内战,所以孙儿认为最好不要有过激举动,避免刺激到南北朝双方,让他们产生误判,干出不理智的事情来,而且派兵援助就相当于把赌注压上桌子了,后面要么加大投入要么忍痛收手,对于大明来讲没有这个必要。”

“大孙你觉得该如何做合适?”朱元璋带着几分考校的意味问道。

“孙儿认为跟对于高丽的对策是一样的,我们可以在不直接干涉日本内战的前提下,给予南朝一定的支持。”朱雄英建议道,“比如,我们可以提供物资援助,以及派遣使者在南北朝之间进行外交斡旋。”

朱元璋听后,眼中闪过一丝赞赏的光芒,朱雄英的建议既考虑了大明的利益,又没有太过鲁莽,大明未来需要的就是这样懂得深思熟虑的明君,而不是会为了好大喜功而穷兵黩武的暴君。

“不过。”朱元璋顿了顿,说道,“英儿你也要记住,从古至今,都是有刀把子才有腰杆子,敌国不敢杀汉使,是因为南越杀汉使,屠为九郡;宛王杀汉使,头悬北阙,是因为汉军足够威名远扬,所以对于高丽和日本的问题,使者的努力重要,但没那么重要,根本上讲,还是大明悬在他们脑袋上的剑最重要。”

“剑,悬着的时候最为摄人。”

朱雄英点点头:“孙儿明白。”

“咱会让五军都督府商议个章程,济州岛的军港要好好改造一番,现在驻泊不了多少舰船。”

经过这几年的造舰,虽然大明的远洋舰队还没有达到能够护卫和装载十万人以上规模的军队进行跨海远征的地步,但是也已经算是初具规模,因此向济州岛部署一支分舰队还是不成问题的。

至于蒸汽船,虽然造出来了一艘小船作为样品,甚至还参加了镇江龙王节的龙舟竞赛,但是说实话,那也仅仅是“把蒸汽机安装在船上”,因为效能严重不够,所以推进速度极其缓慢,而且蒸汽机上船会给整个船体结构都带来巨大的变化,应用到了战舰上则更不稳定再者说,现在大明自己造的蒸汽机,推个小船都费劲,指望进步到能够推动战舰,这里面的技术跨越就更大了,没个三年五载都费劲,这是光靠外部输入解决不了根本的问题,归根结底还是要靠自研能力的提升。

在战舰的发展上,以后肯定是要向着蒸汽铁甲舰发展的,但对于大明来说,成熟稳定的风帆战舰依旧是未来,或者说截止到征日战争时期的最佳选择。

朱元璋站起身来缓缓踱步:“除了加派水师,岛上那些蒙古人也是个麻烦,这些现成的军队不用白不用,不过处置起来却费事,若是拆散整编,难免会激起叛乱,若是放任不管,也不是个办法。”

这确实是个问题,济州岛上的蒙古人已经繁衍生息了数百年,虽然岛上也有汉人、高丽人、色目人,但是对于他们来说,是哪个民族并不重要了,他们对于自己更多的共同认可是基于济州岛这个地域的,而现在虽然归顺了大明,但这个认同短时间内是无法抹掉的,而且由于是和平归顺,双方并未发生战争,也就无所谓胜利者和失败者,更多的是一种迫于形势的合作。

偏偏济州岛上的三万多军队,还是有一定实力的,大明想让他们来充当黑手套的作用,一旦高丽或者日本有事,就可以让他们出兵干预,这对大明来讲属于有限度干预,一旦不顺利可以及时止损,是性价比非常高的。

因此,既然这些人还有用,那么把这些人全宰了,或者都迁回大明国内,肯定是不划算的但要是大力度进行整顿,增加大明对于他们的控制,就难免破坏他们的自治,那么很难保证他们不会直接起来造反,这中间的度怎么把握,实在是有些微妙。

朱元璋停下脚步,目光转向朱雄英,眼中闪过一丝深思,他沉声说道:“英儿,你如何看待这些蒙古军队?你觉得应该如何利用他们,同时又确保他们不会成为后患?”

朱雄英略一沉思,然后缓缓开口:“皇爷爷,孙儿认为,对于这些蒙古军队,我们既不能放任不管,也不能操之过急,还是要采取渐进的方式逐步加强对他们的管理。”

“说说看。”朱元璋鼓励地说道,在他看来,大孙经过这段时间的历练,处事显然已经更有条理了,而且思虑也很周全。

而对于济州岛的问题,朱雄英其实一直也有思考,这个问题说穿了就是如何将一支降军改造成合格的雇佣兵,参考法国的外籍军团,其实就有了大概的思路。

“孙儿觉得,首先就是提高他们的待遇,让他们感受到大明的恩惠,毕竟若是他们在大明的治下过得还没有在元朝治下好,那么对于他们来讲,肯定是会日渐滋生反心的。”

“喔?大孙是觉得,应该多加赏赐?若是如此的话,怕是与割肉喂鹰没什么区别,所谓‘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便是这般道理,而且对于军队而言,事以钱帛不是什么好事.晚唐时候,魏博牙兵为了钱就能杀节度使,再换一个肯给他们钱的,将领反而被士兵架着。北宋时高薪养了八十万禁军,军队甚至临阵无赏赐便拒绝出阵,给了赏赐也不过朝天空射几箭便算是对得起官家了。若是军队总往钱上看,想着做生意般讨价还价,定是打不了仗的。”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