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八十章 无所谓,朕会出手!(2 / 2)

这话可把桑弘羊吓了一跳,连忙道:

“殿下可不敢乱说,陛下素来赏罚分明,若要惩治罪人自然有确凿的罪证。”

“腹诽?”

刘据只用两个字就让桑弘羊张着嘴愣了半天,硬是说不出一个反驳的字来。

然后刘据才不紧不慢的道:

“行了,听我的,不必再核账了,此前的那些计薄也不必当真,伱现在就只管给我制定此前我提出的‘标准化考核’制度吧。”

“记得一定要涉及方方面面,从官吏的考核制度,到冶铁煮盐的工艺流程,再到成品的验收入库……总之每一步流程和责任都要细化开来,尽可能杜绝下面的盐铁衙门出现可以人为做主的事情。”

“总之不要把盐铁衙门官吏当人,就当做修建一座房屋的砖石,只能待在该待的地方。”

据刘据所知,后世天朝的经济高速发展就与“标准化”的引入有着极大的关系。

虽然他也不知道这玩意儿在信息传递滞后的大汉是否行得通。

但是可以作为盐铁衙门破而后立的后招去尝试一下,具体效果还有待观察,就算再不济,桑弘羊这个财政天才应该也能从中得出一些启发。

今后制定政策的时候,保证政策能够平稳落地,而不是使得制定政策的初衷与结果南辕北辙。

这便是身处“汉之得人,于兹为盛”的刘彻一朝的好处,刘据在很多事情上可以不懂,但只要起一个头,就能有相应的人才出来举一反三、闻一知十。

义妁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另外。

这个“标准化”的责任细化也能在一定程度上遏制贪腐,至少是在一定程度上延缓贪腐的发展,毕竟哪里出了问题都能找到相应的责任人,总归要小心一些。

最起码不至于像现在一样,明知盐铁官营出了问题,却连哪个环节出了问题,该将谁抓来问责都不知道……

当然。

这些都是后话,眼下的重点仍是盐铁衙门的“破而后立”。

刘据看出来桑弘羊有点指望不上,也就没有继续为难他,反正他自己还留了一手,已经派出了杜周和廷尉的人,于是便又问道:

“对了,如果我没记错的话,如今余波未尽的算缗告缗政策,好像是你和已故的御史大夫张汤提出来的吧?”

“正是。”

“这些进入盐铁衙门的盐商铁商可缴纳了算缗,受到了告缗波及?”

“算缗告缗针对的是商贾,正式推行时,这些盐商铁商已经受到征召进入盐铁衙门,成了朝廷官员,因此不在算缗告缗之列。”

“好,我明白了……”

“……”

……

接下来的一个月。

除了被在计薄中查出问题的几个盐铁官员被刘彻在早朝上亲自下诏,刑人于市,与众弃之之外。

大司农一切风平浪静。

至于盐铁官营“改革”事宜,也没有取得任何实质上的进展……

不过从各地传回的信息来看的话,貌似百姓购买铁器农具和食盐的价格的确出现了小幅度的下降,质量的话则尚不好说。

也就是说。

那几个盐铁官员被弃市,还是略微起到了少许杀鸡儆猴的效果,至少使得其他的盐铁官员略微收了下手。

但这与刘据提出的“改革”可相差甚远……

对此朝堂上的文武官员已经不再对此事抱有任何期望,甚至不少人心中早已生出了看热闹的心态,等着看刘据这个不知天高地厚的太子如何收场。

不过他们最多也就在心里想想,或是与亲近的人私下调笑几句。

在五天一次的早朝上,可不会有人去触这个霉头,全都极为默契的选择了避而不谈。

然而他们不想触霉头。

刘彻心里却已经有些忍耐不住了呢。

他就很想当众问一问刘据,究竟将“改革”进行到了哪一步,然后看这个逆子当众下不来台,当众承认是自己太年轻了,垂下那张无父无君的丑恶嘴脸。

这倒无关皇室的脸面。

刘据毕竟只有十七岁嘛,年轻气盛是可以理解的,口出狂言是可以理解的,想法天真也是可以理解的。

而作为仁慈的父皇,允许自己的儿子犯一些错误,给自己的儿子一些成长的机会,只会更显他舔犊情深。

反正,他已经做好了出手的准备,就等刘据失败低头!

于是在今日早朝即将结束的时候。

刘彻终归还是没忍住,故意在百官面前对刘据问起了此事:

“刘据,你受命对盐铁官营行改革之事已一月有余,如今进行到了什么程度?”

“!!!”

听到这话,堂下的一众文武官员瞬间竖起了耳朵。

静悄悄的与刘彻一同等待着刘据的回答。

(本章完)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