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八章 中威与中心国际(2 / 2)

办公楼这些没什么可参观的,只是看下中威的管理体系,不过半个小时就看完了,然后接下来的半天时间就在生产车间。

中威的生产车间是无尘车间,众人穿着防护服,经过数道洁净流程才终于进入到了其中,不过依然没有进到核心区域,而是在外围参观。

不得不感叹,半导体领域的生产环境非常苛刻,哪怕是刻蚀机这种设备的生产车间也是用上了高等级的无尘防护措施。

听着林志尧等人的介绍,看着车间内各种各样的设备,赵默一行人大开眼界之余,也获益匪浅。

中午,吃完饭后休息了一会。

到了下午,赵默等人就在中威公司林志尧等人的带领下,去往了另外一个地方:浦东张江中心国际。

“中心国际?”

在车上,听着他们的目的地,坐在赵默旁边的杨婵忽然反应了过来,低声问他道:“你有想法找中心国际做芯片吗?”

赵默点了点头,低声回答道:“是有这个想法,不过到底成不成,先看了再说。”

很快,众人就到了目的地,看到了前来迎接他们的中心国际的人。

领头的,是一个满脸疲惫的戴着眼镜的老者。

大部分人都不认识,赵默起初也没认出来,但他很快反应了过来,因为他见过此人的新闻报道,正是中心国际的创始人张如京博士。

和林志尧的经历类似,张如京博士也是出于拳拳爱国之心,在国外半导体巨头公司光荣退休后毅然归国为中国半导体事业做贡献的,所以才创立的中心国际。当然,这里面也有国内许多有识之士的推动,譬如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领导小组重大专项组组长的江主任,这是一位中国半导体发展过程中立下了汗马功劳的大功臣,起到了极其重大的作用,也正是他的力邀,林志尧和张如京才最终下定决心归国的。

赵默从后世而来,对张如京博士的认知是从新闻报道中来的,所以知道的并不多,他知道的是后来张如京博士离开了中心国际,但不知道什么离开的。

此刻见到,别有一番感触。

双方见面后,张如京博士写满了疲惫的脸上露出了一丝笑容,他热情的和林志尧打了招呼,然后和赵默等人打招呼,欢迎他们的到来。

“……这边走吧~”

很快,张如京博士便直入正题,引领着他们开始参观中心国际。

又是一番穿无尘服、洁净的流程自不必说,所不同的是,中心国际比起中威公司来,洁净要求更高了,近乎到了变态的地步。

除此之外,中心国际生产车间的装修明显比中威更高大上,设备也明显的比中威公司更多、更加高精尖,其中不少设备完全看不出是干什么的,也看不到晶圆的生产工序到底是如何操作的,他们只能从中心国际人员的介绍中大概知道一点。

“这里是覆膜,也就是氧化,在晶圆表面产生一层氧化膜~”

“这里是涂光刻胶,也可以说是光阻或者光阻剂,在晶圆表面涂抹均匀,通过光线(紫外光、深紫外光)光照,让其溶解发生变化的耐刻蚀薄膜材料。不同等级的芯片制程,需要用不同材质和纯度的光刻胶~”

“光刻,是所有生产工艺流程中最重要的一步,也是最难的一步,将紫外光通过镜片,照射在准备好的集成电路掩膜版上,将设计好的电路图光刻在晶圆上,被光照射的部分,光刻胶溶解,形成对应的电路~”

“然后清洗、刻蚀,刻蚀就是将晶圆上没有光刻胶的部分刻蚀出来,在晶圆上形成电路,有光刻胶的部分因为光刻胶耐刻蚀,所以不被腐蚀,晶圆被保护~”

……

“一层又一层的光刻、沉积,制程越先进的芯片,层数越多。中心国际目前的制程能力达到了90nm,去年成功量产了,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几家芯片制造厂商之一……”

说到最后,张如京博士既高兴也自豪,这是他辛苦工作的成果。

但很快,他就收敛了这股情绪,转而平静的说道:“可惜,我们的技术还是落后于TJD、三星他们,他们的制程能力已经推进到了45nm,比我们高了两代~”

“90nm到45nm是相差很大的样子,只有两代差距吗?”

赵默身后,赵步凡忽然问话道。

张如京看了他一眼,还未说话,赵步凡顿时红了脸,不好意思了起来。

他正要解释时,中心国际一名工程师笑着回答他道:“按摩尔定律,90nm之后就是65nm,然后就是45nm。这里,intel和TJD等厂商的标准不一样,有的也说是60nm和40nm。”

赵步凡连忙道:“原来是这样。”

赵默却忽然笑了起来,说道:“如果我所料不差,应该是TJD在瞎搞吧,不按规矩来。”

“啊?”

在他身后,杨婵、赵步凡等人无不惊愕的看向了他,不明白他怎么突然说这话。

正有些忐忑时,他们却见到张如京博士惊讶的看向了赵默,问道:“赵生对TJD比较了解吗?”

 看了华为M9大灯的视频,真的是突破天际的想象力和执行力。所以,没有做不到,只有想不到。

  感谢各位的订阅、月票、推荐票和打赏支持,谢谢!

  

 

(本章完)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