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6章 寻常巷陌的仔姜鸭子面(2 / 2)

最后,富哥败给了皮厚的夏鱼,默默撤退了。

留下了一个高达八十层的,满是乐子的楼中楼。

那边白金在机场休息室远程处理完公司的工作,休息时看到了这层楼。

发现‘一条近视的鱼’跟这个家伙撒泼撒了十六层,看得她自己忍俊不禁。

这咸鱼弟弟原来在网上是这番嘴脸。

又点开那杠精的主页,那人还留了商务合作的联系方式。

白金叹了一声,谨言慎行,狡兔三窟都不会,就这还做生意……

她想了想,还是冒了个泡,给‘一条近视的鱼’回复,“你私信我收款码,我有实力,V你50。”

夏鱼并不知道博主就是白金。

一看有乐子,屁颠屁颠地就给人家私信了自己的收款码,片刻之后,手机就响了——支付宝到账,50元。

这博主能处啊!这是真有实力!

立马截图发评论,“看看,还是白喵姐有实力。”

【哎哎,那个富哥呢?富哥快出来展示你的实力了。】

有人有样学样,【白喵姐,我也好穷啊,求白喵姐V我50拯救我于水火……】

爷爷的小白喵:【君子固穷……你是君子,知道吗。】

【哈哈哈哈哈……】

白金不会在评论区多纠缠,逗了一下别人,自己快乐一下,赶紧就关了平板,撤了。

这个小城的情况并不是很好,那个商圈坑有点大,只是当地的居民和附近的村民自发组织起来在已经建成的部分凑了一个小市集。

她实地看了,认定这个坑不能轻易踩,谈了一天也没有什么实质性的进展,因此下午自己出来逛了逛。

一碗藏在深巷中的仔姜鸭子面却成了此行的最大收获。

面是很好的食物。

面汤总是带着淡淡的麦香味,虽然没有米汤那么醇厚,但却别有一番清淡滋味。

传统手艺做面条不容易,揉面、和面、醒面、切面都不是轻松事情。

但现在挺好的了,有专门的面店在卖鲜面,超市里也有便宜又好吃的机制面条。

只要家里有剩菜,一把面煮了,把剩菜加进去,就很神奇地成了一碗美食。

讲究的面条,大部分在汤汁上面下了很多功夫,骨汤、鸡汤、鸭汤高汤乃至鱼汤犹如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一样。

之后又是浇头,一碗面叫什么名字,在很多地方完全取决于最后上的是什么浇头。

比如这个小巷中的老面馆。

奶奶一手仔姜烧鸭的技术朴实无华,但又好吃无比。

泡椒的酸辣和仔姜的鲜辣早已入了味。

鸭子很好,骨头挺硬的,鸭肉软而不柴,轻轻一口就从骨头上脱了下来。

老太太用的显然是散养鸭子,越烧越香,但因为面很便宜的缘故,一碗面里就没有多少鸭子肉了。

白金不过瘾,单要了一份鸭子,花了八块钱。

陈旧的瓷碗盛上嫩黄又有韧劲的粗面条,加上一点淡香的白色面汤,再把烧鸭子酸辣鲜香的汁水淋下去……

老爷爷端着那热气腾腾的面走到她面前来放下,“小女子,外地人哦?可以哦,能找到我们这里来,你吃嘛,好吃的。”

白金昂头一笑道,“谢谢大叔。”

嘴是真甜,差五十年的岁数喊人家大叔。

老太太说他们的面是无碱面,巷口那家鲜面店长期供的,放心吃,吃了不烧心。

这下白金更受不住了。

面碗放在桌上,单手捋了一下头发就吸溜起来。

面条又韧又滑,嚼得她牙龈都舒适无比。

这几天吃得太好了,可能又因为头天晚上喝酒喝急了的缘故,她又有一些烧心。

中午人家招待,又是一桌子精心烹制的美味佳肴。

自打留了这点后遗症之后,吃那些精心烹制的食物吃多了,就容易烧心。

胃里就像有一团火一样往心口涌。

以前的讲究人家会说这就是心火旺,需要败败火,就喝粥,吃清淡的。

她忍受了几次胃镜检查的痛苦之后,医生跟她说,“没事,一点点胃炎而已。少吃淀粉,少吃过于精细的食物,不要碰碱就行。”

她自然是听医生的话的,就是有时候身不由己,那就只能把随身携带的拉唑掏出来了。

烧心就是胃酸上涌,精细的食物容易刺激胃酸分泌,胃酸多了烧灼食道,而胃和心又共用一条神经通路,所以会觉得烧心……

老太太一说是无碱面,白金就来了劲。

大口大口吃下去,泡椒和仔姜的辣味随着汤水一路暖到肚子里,清秋的寒意就这么被驱散了。

肚子里有一点儿辣得疼,但又很暖,没有酸水往外冒的感觉真好。

有时候她都会乐观的想,好像自己得胃病以后也不算是什么坏事,一切都要调和节制,而且,小巷子里的烟火气,陈旧瓷碗里朴实无华的一碗鸭子面,不也是人间至味么?

寻常巷陌,烟火撩人。

晚上人家的生意也很好,她又要了一碗‘神仙汤’,对这种小店来说,神仙汤简直标配。清汤水里的泛着淡油花,里面几根海带,加些盐加些味精,很是解乏,这汤,一般也是免费的。

她得了那一时的空闲,从她企业负责人的角色里面退出来,又重新恢复了一个画家能随时发现美的眼睛。

一条黄色的老狗跑过来,安静地在桌子地下到处嗅,偶尔寻到几个人家吃剩地鸭骨头,就咬在嘴里,嘎巴嘎巴地嚼着。

有时骨头落出来,它就用前腿按住,再仔细地咬。

黄狗不怎么干净,不知是谁养的,还是在这附近流浪的。

老奶奶扔了点下水给它,它吃得挺欢腾。

白金蹲在它身边揉它狗头,它也没动静。

小巷虽窄,人来人往。

这是她喜欢的画面,就像潘先生笔下的画一样,陈旧,清淡,却又生机勃勃。

(潘先生就是潘思同,1903-1980,中国第一代水彩先驱。)

(这章是4000字的)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