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3章 《南洋、美国友好协议》(2 / 2)

这份自控力别说年轻人了,杜鲁门看来,不说年轻人,就是很多中老年政治家都难以达到,至少他遇到的很多政治家都做不到李明轩和刘铭华这种程度。。

南洋有这些领导人了不得啊,不说别的,南洋有这么些领导人,杜鲁门就不敢任何小觑南洋。

汽车平稳而迅速地驶入了南洋的政治大楼前,那座巍峨的建筑在夕阳的余晖中显得庄严肃穆。

初次会面,气氛虽然略显紧张,但双方都表现出了极高的专业素养和友好态度。

当天,双方并没有深入探讨太多实质性的问题,而是选择先进行简单的沟通,了解彼此在未来的几天里将要进行的行程安排。

在交流中,南洋的代表详细介绍了当地的文化、风俗以及即将参观的景点,而美国的代表则分享了他们的期待和兴趣点。

双方都在尽力消除彼此之间的陌生感,为接下来的深入交流打下良好的基础。

当天晚上,南洋的代表刘铭华邀请美国的杜鲁门在日月宫共进家宴,伊丽莎白、李明轩和贝蒂·格莱特作陪。

在这里举办家宴,不仅是对客人的尊重,也是展示南洋文化的一种方式,晚宴吃的宾主尽欢。

第二天,双方正式开始了这次访问。

南洋方面,李明轩作为主导,与杜鲁门就日本问题、大陆问题、苏联问题和非洲问题展开了深入的交流。

对于日本问题,杜鲁门首先表达了明确的立场。

他坦诚地指出,麦克阿瑟在处理日本问题时确实存在不周之处,这样的处理方式无疑伤害了东亚各国的感情。

他的话语中充满了对麦克阿瑟的责备,同时也表达了对东亚各国的关切与尊重。

为了弥补这一过失,杜鲁门郑重承诺,他将亲自督促麦克阿瑟对东亚各国进行妥善的交代。

南洋等人一听就明白了,美国政府是让,麦克阿瑟无疑成为了这次事件的背锅侠,而日本则成为了替罪羊。

在场的南洋代表们明显感受到了他的诚意和决心,对他们的态度也好了很多。

双方的气氛肉眼可见的缓和了很多,双方之间的交流也变得更加顺畅。

看到这样的效果,杜鲁门心中不禁暗自庆幸。

自己昨天晚上临时决定将日本问题作为缓和南洋和美国关系的突破口。

效果如此的好,让他对后面的交流更有了几分把握,同时心中提醒自己以后一定要注意把握与日本的尺度。

日本问题解决后,剩下的大陆问题、苏联问题和非洲问题其实可以看做是一个问题——美国南洋两国如何应对苏联红色主义的渗透。

对于苏联问题,南洋很清楚自己的定位,并且自己也没能力应对苏联在非洲的渗透,最近李开在喀麦隆北部和中非地区的报告中,就明显感觉出南洋应对这方面的能力的不足。

当然李明轩肯定是不会表现出来,而是不慌不忙的不断让美国加大筹码。

最终经过三天的会谈,南洋、美国双方,终于达成了一致。

1949年9月3日,美国、南洋在南洋首都星海市,签署了《南洋、美国友好协议》,作为此次杜鲁门访问南洋的依据。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