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三十二章 争议再起(2 / 2)

我的红楼生涯 千斤顶 8015 字 1个月前

而且,这些年诸卿的辛苦朕也看在眼里,朕听文渊阁的人禀报,诸位爱卿每日忙得连解手的时间都没有,朕实在是不忍看到爱卿一把年纪了,还如此辛劳。

朕思前想后,打算将内阁的人数恢复到七人之数,这样也好让诸位爱卿不那么辛苦。”

听到这里,汪知节等四人心里甭提有多难受了。

他们很想告诉昌平帝,其实我们不怕辛苦,内阁的人数能不增加最好,再多的活我们也能干的完。

只是心中虽然是这么想的,但这种话打死也不能说出来,否则一旦传扬出去,那些言官御史能把他们给喷回老家。

尽管内心极度不适,但四人还是不得不唯心的向昌平帝道谢。

昌平帝又对四人讨论了一会政事,待到四人告辞而去,昌平帝的脸色这才缓缓阴沉下来。

他盯着门口的方向,良久才转过身子,对一旁的戴权道:“走……”

戴权赶紧问:“皇爷,回寝宫歇息吗?”

“不……去父皇那里。”

“太上皇?”

戴权拿着浮尘的手就是一顿,但很快便反应过来,随即朝外头喊道:“陛下摆驾龙首宫啦……”

不提昌平帝去龙首宫,汪知节四人回到文渊阁后,也坐了下来。

待到仆役送来清茶后,入口自微苦回味甘甜的茶水入肚后,四人的精神这才好了些。

工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叶祚忍不住率先对汪知节道:“鑫山公……陛下要恢复七人制的内阁,看来是对我等开始不满了,咱们应该如何是好?”

汪知节没有说话,只是静静的品着香茗,一旁的简德三也皱眉道:“倘若再增添三个名额的话,确实对我等有些不利,不过朝廷制度本就如此。

陛下这么说也是天经地义,咱们什么也做不了啊。”

武英殿大学士杨继林翻了个白眼,“现在知道怕了?前些日子老夫就说过,不能放任下面的人乱来,可你们谁听了?

好家伙……一个个眉头都不眨的,大手一挥一千万两银子就这么出去了,感情你们是仔卖爷田心不疼是吧?

现在终于惹怒陛下了,看着吧……接下来几个月,大伙也别干别的了,为了这三个阁老的名额,下面的人非得打出狗脑来不可。”

如今内阁只有四人,其中汪知节和叶祚属于浙党,这两人在内阁中占据了一半的力量,再加上汪知节身为内阁首辅,可以说在内阁里,浙党占据了绝对上峰。

而杨继林是湖广人,属于正儿八经的楚党,像现在可以光明正大冷嘲热讽的机会可不多,他当然不会放过。

汪知节眉头一皱,沉声道:“现在不是说这个的时候,既然陛下已经开了口。

接下来的庭推不仅要举行,而且速度还要快。”

“速度要快,汪阁老,您这是什么意思?”

一听到这里,杨继林和简德三心中立刻警觉起来,难不成这个汪知节还要往内阁里塞自己人不成?

他们俩人一个是楚党,一个是晋党,要应付汪知节和叶祚两个浙党已经很吃力了,要是进来的人里头再有一两个浙党,内阁可就真的成了浙党的天下了。

汪知节将两人的表情看在眼里,轻哼一声:“你们都想到哪去了,老夫之所以提议要尽快廷议,是因为老夫怀疑陛下心里已经有了人选,咱们倘若不尽快敲定人选,搞不好就会生变。

你们也不想陛下趁机将新党塞进来吧?”

“新党?”

一提到新党,几个人的面色便齐齐一变。

所谓的新党,是近些年来,朝堂上新出现的一股势力。

这些人对朝廷旧的保守势力极为鄙视,极力鼓吹实行变法,认为朝廷应该重新丈量土地,废除人头收税制度,改为按田的实际数量收税这才合理,为此他们不断上折子,建议昌平帝进行变法,认为唯有如此才能富国强民。

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新党的名气也逐渐增加,吸引了不少官员的加入。

不过从目前来看,新党的实力暂时还没法和以浙、楚、晋等旧党相比。

尽管如此,新党的出现还是让旧党们感受到了极大的威胁。

叶祚冷哼一声,“新党……不过是一群跳梁小丑而,根本不足挂齿。

这么些年了,他们也没能成什么气候。

不过老话说得好,狮子搏兔亦用全力,老夫以为,消息传出后,肯定会引得朝堂轰动,新党是不会放过这个机会的。

所以各位阁老一定要加倍小心才行,一定不能让新党的人混进来,否则有一就会有二,届时咱们的麻烦可就大了。”

旧党们尽管平日里相互之间斗个不停,但在对付新党这块上,他们可是有着共同的利益。

“这点不劳您多说,我们自己晓得。”

杨继林也没了刚才幸灾乐祸的心思,虽然新党大都是由一些出身寒门的官员组成,但通过这些年,还是有不少新党开始爬到了较高的位置,要是一个不小心让他们钻了空子,那可就麻烦了。

汪知节轻轻翘了翘桌子,待到众人看过来后,他沉声道:“你们不用太过担心,新党如今羽翼未丰,就算给他们机会也掀不起什么风浪。

现在最重要的还是拟出一个章程出来呈送陛下御览,老夫以为,内阁还是需要一些老成持重的人较好,那些嘴上没毛的人就不用考虑了。

这样好了,待会各位回去之后,仔细思索一下,两日后将各自的名单送到老夫这里来,再过五日便是大朝会的日子了,届时陛下肯定会在朝会提出庭推,咱们一定要准备好。”

众人立刻就明白了汪知节的意思。

他话里的潜台词便是,楚党和晋党可以再塞一个人进来,同样的,浙党也是如此。

这样一来,内阁的势力就变成了楚党和晋党各两名,浙党三名。

如此,内阁便可以保持一种微妙的平衡。请牢记收藏:,网址 最新最快无防盗免费阅读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