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6 章 二十六章(2 / 2)

碎碎念JPG。

宋高宗位面

考了两次都没摸到及格门槛的赵构看到大宋那么多及格的人,破防了。

这不是在说他堂堂天子,不如几个文人吗?

而且这几个文人写的诗词还都是他讨厌的,尤其是李清照,竟敢讽刺他,还骂他。

赵构冷哼一声,老虎不发威都把他当病猫是吧。

“朕没记错的话赵明诚就在江宁?”赵构会记得江宁,完全是因为不少臣子提议迁都建康(南京),他派人去建康看过。

而江宁府就位于建康,是江南东路的首府。

汪伯彦恭维道:“官家好记性,赵明诚如今正是江宁知府。”

赵构冷笑一声,“知道该怎么做了吧?”

“臣这就让人拟旨,赵明诚——”

“慢着,”赵构及时打断了汪伯彦的话,阴恻恻地笑道:“罢官就不用了,她既然如此希望朕北伐,收复失地,就将赵明诚调回开封吧。”

汪伯彦赞道:“官家英明。”

开封

宗泽一连说了几个好字,“大宋收复失地有望了。”说罢,直呼儿子去写信给天幕上有抗金之志的文士们。

话音刚落又摇头,“不,我要自己写,待我看完解析就去写。”

宗颍看着宗泽欢喜得手足无措的样子,不得不泼冷水道,“

爹,那几位大才,您除了听说过易安的大名,其他人可有听说过?”

没听过这信要往哪里写?

宗泽闻言,眉间的喜色散了些,同时想起了一件事:“坏了!赵明诚如今任江宁知府。”忙吩咐儿子,“你速速派人去江宁寻找易安,若她愿意,将其接来开封。”

“爹是担心易安居士会触怒官家?”

宗泽长叹,“官家这些日子的行事你也见到了,这不明摆着的事吗?”说罢,对宗颍吩咐:“速去江宁,路上可以散布一些话,至于散布什么你自己看着吧。”

***

模拟考场

“我们来看第一道古诗文题,这是唐代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歌,其创作背景是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公元735)的秋天。

这一年李白应友人元演之邀,前来太原,意欲攀桂以求闻达,然而辗转三晋,时历半载,终未能得到实现抱负之机会,故有怀归之意。到了秋季便写下了这首怀乡之作。”

“第一小问考的是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难点在于题目的陷阱,问的是不恰当而不是正确答案。很明显该选择B,早、秋两个字点题没错,但有提到听觉吗?没有!所以选择B。

第二小问让赏析最后一句,以及表达了诗人什么思想感情。这题4分,写法1分,结合内容分析1分,思想感情2分。

答案示例一:该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思乡之情比作绵绵不断的汾河水,借其无时无刻不在悠悠地流淌,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诗人思乡之情的浓烈、绵长。

表达了诗人羁旅他乡,时时刻刻不在思念着自己的家乡和亲人,以及渴望归乡的急切心情[1]。

示例二:运用了化虚为实的手法……”

李白:“……”

李白垂眸看了眼自己只得了一分的答案,上面写着表达了诗人怀才不遇,失意之下悲秋伤月,感慨时光飞逝,仕途无望的无可奈何以及囊中羞涩了想家。

默默盖住答案,李白若无其事的往下听。

“第二题是唐代诗人李贺写的《南园》,李贺的南园组诗一共有十三首,合称《南园十三首》,这只是其中一首。”

李贺之前的文人们:好家伙,南园到底是什么样的园子,居然能写十三首诗。

感受到四面八方投来的视线,李贺身体微僵,别问,问就是还没写。

“这组诗是李贺辞官回到福昌昌谷后,在家乡的南园闲居时所作的一组杂诗,创作时间在唐宪宗元和八年(813)至十一年之间(816)。

第一问和上一题可以说一模一样啊,都是选不正确的一项,而且都是错在一个点上。D中的视听结合,画面感强,这四句诗都没有听觉方面的描写,很明显选D。”

“第二问让比较此诗与《雁门太守行》在内容和情感上的不同。

做这道题首先要先把《雁门太守行》背下来,看投影仪,两首诗都在上面了,是不是对比很强烈?如果不说都是李贺写的,是不是很难将它们联系在一起?

那是什么原因造成诗人李贺写出如此风格迥异的诗歌?”

李贺:我也想知道。

唐太宗位面

听到辞官两个字就觉得不妙的李世民,抬头看了眼那两首诗,尤其看到那首《雁门太守行》时,眼睛都亮了,直呼好诗。!

迴梦逐光向你推荐他的其他作品:

希望你也喜欢请牢记收藏:,网址 最新最快无防盗免费阅读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