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6章 回京(二)两年后(2 / 2)

锦衣卿相 杨善 6000 字 1个月前

苏希锦长叹一口气,将要说话,就见那个木讷的刘郎站了出来。

他从衣兜里掏出一个旧布包,“这是两百个铜板,准备给孩子看病的。于家哥哥先拿去,差的二两多银子,我们想办法还上。恳请哥哥莫让皮娘坐牢。”

“哼,两百文你打发叫花子呢。”于某并不领情,大家伙都看着,这关乎他男人的颜面。

“我什么都不要,要么她跟我回去,要么她去坐牢。”

人多鄙夷,连师爷都忍不住露出不满。娶了妻子不对她好,没钱时还卖了人家换粮食。现在人家自请下堂又不肯放过。

真是无赖行径,逮着一头羊薅羊毛。

纷纷扰扰,纠缠不休。作为判官,苏希锦不为当事人情感左右,“既如此,皮氏徒一年。”

周围人多可惜,无奈律法不可违。

“然念在皮娘子方诞下婴儿,孩子离不开人。是以本官特例开恩,令皮娘子先抚养孩子到两岁,即缓期两年执行。”

“缓期两年?”这是什么鬼?

案子还带这样判的?

于某傻眼了,师爷傻眼了,皮、刘两人也傻眼了。

唯有百姓嫉恶如仇,高呼圣明,“大人断得好。”

“既不影响孩子,又不违背律法,大人真聪明。”

“刘家的,还不快谢谢大人?”

皮、刘两人得提点,跪地谢恩。

师爷回过神,抹了一把额头,他好像又见世面了。

“不服,草民不服,大人你不是最公正大度,为人申冤的吗?”于某激动大喊,“草民不服,草民要钱,要钱。”

两幅嘴脸让人深恶痛绝。

苏希锦漠然置之,早干嘛去了?

“皮氏你以为如何?”

皮氏决绝叩首,“民妇愿徒一年。”

如此,这场荒唐的典妻不归案,被苏希锦判了下来。

因判法新奇不灭人理,被百姓称颂,广为流传。后来终被史官记载,为她传奇的一生再添一笔。

众人散去,师爷猛拍马屁,不遗余力吹嘘,“大人判案如神,不偏不倚,下官佩服不已。下官怎就想不到这样完美的法子呢?”

苏希锦瞥了他一眼,“多读书多为百姓着想,咱们敬畏法律的同时也要心存正义。”

说到底现在的法律不完善。

“下官受教了。”

苏希锦点头,从她来岭南,这位师爷一直跟着她。不耻下问,虚心好学,又心存良知,这样的人值得培养。

“咱们当官的,左不过为陛下和百姓办事。说得再深一点,管理好百姓就是为陛下分忧。这两年你跟在我身边好好学,他日才能独当一面。”

苏希锦想得很明白,她迟早要离开这里。而岭南新兴之地,正处于发芽阶段。她为这片土地埋下种子,却还差一群浇水施肥的园丁。

所以她要培养人,确保她走后几年,岭南能照着她的样子,正常运行。

官场之人都是人精,师爷一下子明白过来她栽培之意。拱手叩谢,“谢大人提点。”

态度认真尊敬,较之前更胜三分。

耽搁一天,苏希锦又开始调查性别失衡之事。甚至还在衙门召开了第二次普法活动,最后得出三点结论。

一、家贫溺女。此最直接。

二、彩礼多,嫁妆更多,百姓承担不起。

三、女子无用。

围绕这三点,她给出不同的解决方案。一方面明令禁止溺女、典妻、换妻等恶俗,开通举报通道;另一方面改变双方观念;同时她创造女性岗位,提倡女性出外就业,宣传妇女能顶半边天。

除了第一条,在官府强力执行下有立竿见影之效。其他都需长远等待。

还好朝廷很快开放女户之家,让民间对女儿多了几分重视。

与女户一起的还有放宽和离条件,和鼓励寡妇再嫁。

和离中又将夫卖妻、辱妻、打杀妻等纳入范围。

那时离苏希锦判“典妻”之案,不过一月有余,民间热度未消。百姓听闻此事,直言苏希锦如有天助,将之奉若神明。

甚至私下还有人为她立碑摩拜。

也是在“女户”之事不久,京里突然传出一破天荒的新闻:齐王妃要与齐王和离。

此事实在太过震惊,以至于长善乡君开女户一事,在它的对比下,显得十分微不足道。

齐王妃是谁?东平侯嫡女,京里出了名的贤惠第一人。她以夫为天,遵循三从四德,将《女戒》倒背如流。从来齐王看上哪个,她第二天就抬进府。不只如此,她还善待妾室,关爱庶子庶女,可以说全天下没有比她更贤惠的人。

京里还有句名言:“娶妻当娶柳含烟”。可见齐王妃的名头有多大。

这样一个贤惠大度之人,突然要和离,真是跌破眼镜。

那些拿她当典范的男女,纷纷猜测她是不是生病了。

可事实就是如此,齐王妃响应陛下号召,支持和离。关键你还不敢说她什么,毕竟人家配合陛下工作。

男女皆叹息,以前有多少人羡慕齐王,现在就有多少人看他笑话。

而最大的笑话还在后面:齐王坚决不和离,他遣散内宅,倒追王妃。一系列操作,愣是看傻了所有吃瓜群众。

对此,周武煦陷入沉思,朝廷众沉陷入沉思,苏希锦陷入沉思。

这个世界好像就没有正常人。

两年后,惠兴码头。

一轮巨型轮船停泊海岸,此船有三层之高,外观崭新,体积大,承重强。单看那下沉的吃水线,就知其强悍的承重能力。

海岸边,不停有百姓往船上搬运货物。

船夫和伙计们笑吟吟搭手,“此次咸鱼每斤涨了两文钱。丝绸桂州那边要得多,想必也能售空。你们多弄点南瓜,那边的人喜欢吃。还是老规矩,咱们和你们选出的监管人去卖。若有想亲自去的,就多给五十文船费。”

“什么信不信的,”百姓乐呵呵回,“有苏大人在,你们便是想作假也不能。”

船夫闻言哈哈大笑,“你别说,俺也是苏大人选出来的人,俺家那位还是女医馆的大夫。”

岸边,苏希锦与林舒立欣慰看着这热闹繁荣之态,百感交集。

“谁能想到,两年前还廖廖无人的破码头,现在竟这般热闹。”林舒立说。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