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3 天水赵氏(3000)(2 / 2)

“堂兄至今未归,看来桓公将有大用。”

赵诲同样羡慕不已,同族兄弟之中,赵俱早早才名远扬,受到各方势力关注,王擢曾经数次征辟,却被赵俱称病推辞,如今桓熙独自召见他,也是意料之中的事情。

不过二人虽然德行并不高尚,甚至可以称作是卑劣,但与同族兄弟赵俱倒是感情深厚,并没有因为赵俱得到桓熙的青睐,而心生忌恨。

桓熙与赵俱彻夜长谈,对于他的才能,极为赞赏,眼见天色已然破晓,二人尽了谈兴,桓熙问道:

“桓某欲征辟赵公,为幕府从事中郎,赵公可愿屈就?”

赵俱此来,就是为了在桓熙身边求得一席之地,连忙拜道:

“主公不以赵俱老迈,屈尊相询以大计,赵俱又怎敢不尽心竭力,报效主公知遇之恩。”

赵俱虽然自称老迈,但实际也才四旬年纪,放在后世,犹为壮年,当然,在三十多岁就能自称老翁的古代,他这一说法也未尝不可。

桓熙大喜,上前扶起赵俱,紧紧握住他的手,朗声笑道:

“我得先生,如鱼得水。”

有了地盘,有了名声,招揽贤士,可比以前轻松了。

当初无论是郗超,还是王猛,都得桓熙派人去请,如今却是人才主动来投。

桓熙得了赵俱效忠,立即派人护送他前往雍县,往征虏幕府就职。

相信王猛有了这样一位助手,也不必事无巨细,每每亲躬。

这世上,有才能的人不在少数,但真正德才兼备的,则少之又少。

桓熙选用人才,历来奉行一个准则,在地方上,可以唯才是举,但真正执掌中枢权力之人,则必须德才兼备。

有德无才,那是庸相,有才无德,那是奸相。

唯有德才兼备,才能称得上是贤相。

至于赵韶、赵诲等天水士人,桓熙同样会用,但不会立即提拔到中央,而是会先行安排在地方进行考察。

但凡愿意在桓熙麾下出仕之人,尽皆跟随赵俱前方雍县,由王猛量才录用。

桓熙如今一门心思放在抢占秦州各郡,以及抵御前凉来犯,哪有精力挨個考校他们的才学。

一路上,对待各地归附的士族,桓熙都是这个路数。

他能够完全信任王猛,除了对方在历史上的风评之外,也是因为王猛属于贫苦出身,并没有宗族势力,完全依附于桓熙。

如果王猛是出自琅琊王氏、陈郡谢氏这等高门,桓熙心再大,也不敢把毫无保留的信任他。

当然,也正是桓熙毫无保留的信任,才让王猛任劳任怨,呕心沥血的为他谋划大事。

天水赵氏投效在桓熙麾下,立即引发连锁反应,各地士族纷纷归附。

此时,陇右第一士族的名号,天水赵氏当之无愧,否则也不会有赵氏一门在前秦的显赫。

不仅赵俱为尚书令,赵韶也是身居高位,历任尚书右仆射、左仆射,赵诲官拜中护军、司隶校尉,执掌京畿兵权。

至于后世鼎鼎大名的陇西李氏,如今才刚刚脱离寒门的范畴。

西汉时,陇西李氏属于武将世家,但在魏晋门阀的形成、发展过程中,因其武家的身份,而衰落为寒门。

数十年前,李弇出仕前凉,家族开始明习儒学,陇西李氏的社会地位终于有所上升。

直到公元400年,也就是半个世纪之后,李暠建立西凉政权,陇西李氏才得以一飞冲天。

如今,秦州各地纷纷归附,甚至晋军还未抵达,就已经在城头飘扬起了大晋旗帜,形势一片喜人。

而奉命护送杨初回国的邓羌,一路上也走得顺风顺水,途经武都郡时,谨记临行前桓熙的叮嘱,往城中寻访毛兴、毛当兄弟。

毛家兄弟为氐人豪强,在当地氐人之中,颇具威望。

武都毛氏与祖籍略阳,同为氐人的苻洪一家世代联姻。

然而,当邓羌赶到时,却得知,毛兴、毛当兄弟二人早已携带家人东出,寄居枋头,正在苻洪麾下听用。

连带着,就连毛兴年幼的女儿,未来的毛皇后,也被一并带去了关东。

邓羌本就是听从桓熙的吩咐,顺路一问,没有见到毛氏兄弟,也并不觉得太过惋惜。

在武都住上一宿,邓羌留下石越领兵五百,镇守武都城,等待后方派人前来接管,自己则继续护送杨初回国。

石越与石苞长子同名,但并非羯赵宗室,他世居雍州始平郡(今陕西兴平),桓熙北伐,夺占始平等四郡,故而投奔在桓熙麾下效力。

此人骁勇善战,颇具谋略,擅判大局,故而被桓熙所看重,此番跟随邓羌南下,本就是用以攻取、守卫武都城。

只是没想到兵临城下之时,武都已经改旗易帜。

离开武都城,距离仇池国都已经是咫尺之遥。

此时,正如桓熙恐吓杨初所言,当杨初兵败被俘的消息传回国内,仇池还真就爆发了一场内乱。请牢记收藏:,网址 最新最快无防盗免费阅读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