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8 道义之争(2 / 2)

至于为何不让刘务桓亲领弓骑,还是关系到一个令出多门的问题,桓熙非得让刘务桓选派心腹统领,就是因为那名心腹与他地位不对等,真等上了战场,必须听命于他。

刘务桓见众人都这般说,只得点头同意,但可以想见,他还是会在军中安插亲信,以保证对这支弓骑部队的控制。

桓熙在距离匈奴大营不远处下寨,形成掎角之势,而刘务桓也调集了军中剩余的一万弓骑,交由刘阏陋头统率,在两寨之间安营,三座大营成品字形分布。

刚在狼山脚下站稳脚跟,苻雄就从沃野县(今内蒙古磴口县东北)派出使者,前来拜营。

沃野县位于狼山东南方向,黄河几字型拐角内侧,与晋军、匈奴三座大营隔河相望,苻雄如今驻军于此,北魏时期,沃野县为六镇之一的沃野镇最初所在。

前来拜营之人并非什么响当当的人物,至少桓熙就没有听说过他的名字,来人自称姓王,名叫王渊,是晋阳人士。

桓熙注视着他的打扮,问道:

“你可是出自太原王氏?”

王渊回道:

“诚如桓公所言。”

桓熙沉声道:

“既为汉士,又何必给氐胡作说客。”

王渊从容道:

“桓公所言差矣,我家主公受晋室册封,为何桓公还要再提胡汉之别,莫非桓公麾下,就没有胡人。

“如今我家主公派兵收复河套,桓公与我家主公同为晋臣,更应该戮力同心,为何要反助匈奴?”

桓熙并不恼怒,他抚掌笑道:

“难怪苻雄以你为使,果真是牙尖嘴利之辈,你回去告诉苻雄,铁弗匈奴已经上表归附朝廷,河套已为大晋所有,无需他们兄弟费心收复。”

桓熙在与刘务桓汇合之后,就已经授意他写下降表,送往江东。

就是防着苻氏打出收复河套的大义,以此来压自己。

毕竟苻健再怎么狼子野心,暂时还是顶着晋臣的头衔,而河套又是旧汉故地,却被铁弗匈奴所占据。

苻氏出兵河套,自然是有说法的。

而桓熙要想在舆论上不落下风,刘务桓就必须写下那封降表。

当然,这种降表的性质,与此前苻洪、张遇归附东晋并没什么区别,只是求一个晋臣的身份罢了,朝廷根本就无法指使他们。

如今铁弗匈奴归附晋室,反倒是苻氏同为晋臣而相攻,在道义上站不住脚。

王渊哑口无言,他来前,曾在苻雄面前夸下海口,必晓以大义,纵使不能羞得桓熙掩面而走,也要动摇其心。

哪知道桓熙不按王渊的剧本走,只是让刘务桓补上一封降表,就重新占据了道德的高地。

桓熙心中冷笑,他出言喝道:

“如今刘务桓既为晋臣,而苻氏相攻,我出兵救援,何错之有,反倒是苻健,今日同室操戈,究竟是何居心!”

王渊再也没有了此前伶牙俐齿的模样,面对盛怒之下的桓熙,支支吾吾说不出话来。

桓熙此时也懒得再去理会他,说道:

“两军交战,不斩来使,我今日放你回去,你记得告诉苻雄,他们苻氏先叛羯赵,如今又要叛我大晋不成!”

说罢,命人将王渊驱赶出营。

王渊渡河,狼狈回到沃野县,苻雄见他那羞愧的模样,就知道王渊定是有辱使命。

至于从王渊口中听来的桓熙的指责,苻雄倒也不甚在意。

他是了解自己兄长的,苻健都有了当皇帝的想法,甚至已经在私底下紧锣密鼓的筹备,哪还会在意是否被指为叛臣。

然而,一则消息却使苻雄皱紧了眉头,自然是桓熙征调了匈奴弓骑,在他麾下听用。

苻雄深感这场战事拖不得,如今氐军因为数场胜仗,士气正盛,可时间一长,总会衰落下来。

而若是让桓熙有更多时间收服匈奴弓骑,必然如虎添翼,这一仗也将更为棘手。

但苻雄明白的道理,桓熙又怎么可能不清楚。

桓熙也想过要拖延时间,可匈奴贵族们都希望能够尽快结束这场战争,刘务桓、刘阏陋头兄弟承受着各部酋长给到的巨大压力。

种种原因之下,导致桓熙与苻雄不可能出现一场僵持战,双方都期待着能够速战速决。请牢记收藏:,网址 最新最快无防盗免费阅读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