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 互相猜疑(2 / 2)

“即使我与吴王都相信周成所言不假,但是又如何能够让周成知晓我们的心思。”

众人闻言,无不窃窃私语。

周成不敢当面前来解释,且不说是否心里有鬼,至少是心中不安,担心慕容恪借故将自己扣留在燕军大营。

如果换了别人,慕容恪或许会选择前往洛阳,取信对方。

但周成历仕后赵、冉魏、东晋,如今又降了燕国,以他反复无常的性子,慕容恪又怎么敢冒着巨大的危险,与周成坦诚相见。

谁也不敢保证周成会不会趁机绑了慕容恪,向桓温投降。

慕容垂感慨道:

“桓温不过是牺牲一名死士,却使我们与周成相互猜疑,实在是好手段。”

慕容恪沉声道:

“桓温既然要使离间计,只怕也不会放过吕护。”

果不其然,慕容恪话音刚落,就有探子回报,原来今夜有人向金墉城内射入一箭,箭上绑着一封密信,已经被送到了吕护的手上。

慕容恪与慕容垂对视一眼,都只能无奈摇头叹息。

与此同时,吕护也在为这封桓温的来信而苦恼。

信上是桓温对他的许诺,桓温明确表示,只要吕护愿意倒戈,便会许以高官厚禄。

吕护一时间心乱如麻,倒不是因为桓温的许诺,而是应该如何处置这封信。

究竟是要销毁,还是应该交给慕容恪。

就算主动上交,慕容恪真的会信任自己吗?

可别忘了,吕护之所以来到洛阳,就是因为慕容恪不放心让他留在河内郡,逼迫吕护离开了野王。

就在吕护为此纠结的时候,慕容恪的记室参军封裕奉命来到了周成的府邸。

封裕见礼之后,对周成说道:

“太原王知道这不过是桓温使的离间计,希望能与周将军开诚布公,请周将军出城一叙。

“周将军无需担忧,太原王愿以身家性命担保,绝对不会为难将军。”

慕容恪与周成的会面,不在于说了什么,而在于周成出城之后,能够平安回到洛阳,这足以澄清彼此之间的误会。

但周成却摇头道:

“还请转告太原王,末将职责在身,不能出行。

“太原王若是真的信任周某,还请入城一叙,周某同样愿意以身家性命作为担保。”

封裕愕然,最终双方不欢而散。

历史上曾有两次著名的洛水之誓。

第一次是刘秀发誓放过害死他兄长的仇人朱鲔,换取了朱鲔的投降,而刘秀也遵守了誓言,让朱鲔得以善终。

第二次则是司马懿指着洛水发誓,放过他的政敌曹爽,而曹爽也选择放弃抵抗,最终被司马懿夷灭三族。

自此以后,谁也不会把誓言当回事。

毕竟司马懿的后人如今还好好的坐着江山,也没见他子孙断绝。

因此,哪怕慕容恪与周成全都言之凿凿,赌咒发誓,会以身家性命作为担保,可慕容恪因为周成过往的行迹,不敢冒险进城,而周成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也同样不敢出城相见。

封裕回到燕军大营,将周成的态度告诉给了慕容恪。

众将义愤填膺,不少人甚至请求袭击洛阳,将周成擒来帅帐问罪。

当然,这种怒而兴师的冲动行为,慕容恪自然不会同意,哪有大敌当前,却先内讧的道理。

至于吕护,他还是派遣亲信将桓温的密信送到了慕容恪的手中,但也谎称抱恙,不敢前往燕营,唯恐遭到慕容恪的扣押。

此时,众将已经散去,慕容恪对慕容垂道:

“事情走到这一步,已经不适宜再以洛阳城作为战场了。”

慕容垂闻言颔首,如果在洛阳城下与桓温遭遇,既要与桓温交战,还得分心防着友军,这仗还怎么打。

翌日清晨,燕军在用过早饭之后,慕容恪率军向东移营二十里,与洛阳、金墉二城拉开距离。

桓温在伊阙得知消息,也清楚这是王猛的离间计奏效了。

慕容恪、吕护、周成三方已经陷入了相互猜疑之中,不必担心遭受他们的合力围攻,也给到了桓温逐一击破的机会。

此时吕护、周成正因为昨夜之事而忐忑不安,桓温麾下有幕僚建议遣使前去安抚他们,必能招降二人。

但桓温并没有答应,只是派人前去安抚,而不提劝降。

就算吕护、周成真的投降,以二人反复无常的性子,桓温也不知道他们究竟是真降还是假降。

况且,如今吕护、周成只求自保,必然选择观望局势,在楚燕之间,寻找胜者而依附。

只要击败了燕军,收取洛阳,金墉,不过是派遣一名使者而已。

王猛的离间计,最大的作用,就是逼迫慕容恪与吕护、周成分兵。

让他们不能齐心协力在洛阳城下作战,形成兵力上的压倒性优势。

在与王猛商量过后,桓温分出五千关中州郡兵留在伊阙,看守后路。

自己则与王猛、邓羌等人率领其余人马向东北方向进发,绕开洛阳、金墉,与燕军相隔十里安营。请牢记收藏:,网址 最新最快无防盗免费阅读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