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6章 疯狂作死(2 / 2)

靖难攻略 北城二千 13104 字 1个月前

“北京倒是热闹,现在有多少百姓了?”

一一一.二五三.一九七.一四零

王彦说完,朱棣满意捋了捋自己的大胡子:“南边有老二在,我还是比较放心的。”

“回殿下,今日是童试开榜的日子,一旦考中,便是生员(秀才)了。”

不过就算比策论,江西、南直隶、浙江等地出身的学子也并不差,甚至依旧能稳压新政学子一头。

他们走在外城的官道两侧,年纪十一二岁,说说笑笑的往家中走去,肩膀上还挎着一个装书的斜挎布包。

“这个……”王甫有些尴尬,显然他们还没研究到那一步。

朱棣骄傲点头,唯有迁都北京,才不会让江南获得政治、经济双重中心的优越。

随着新政官员崭露头角,动辄扬武的风气也开始愈演愈烈。

君臣三人走入殿内,直到朱高煦入座并给夏原吉赐座,他才示意夏原吉开口。

朱高煦闭目养神,同时开口询问亦失哈。

他固然可以现在就惩处解缙,但这份罪责还不足够把解缙弄死。

这些高楼并非传统的木质建筑,而是采用生铁、混凝土修建的仿中式高楼。

“才二十万人就这样热闹了,看样子日后的北京不会比南京差。”

走在那连同台基通高十五丈的奉天殿内,不管走进多少次,朱棣都会感受到骄傲感,尤其是坐在金台上,俯视殿内护卫的时候,这种骄傲感更是让他飘飘欲仙。

亦失哈将奏疏接过,不假思索的递给了朱高煦。

二十文一日的工钱,让许多领到工钱的民夫喜笑颜开。

只可惜科学不是一蹴而就的,不管是火药、农业、工业还是数学、化学等等实践和理论的实验室,基本都没能得到什么较大的突破。

见到朱高煦到来,王甫立马带着太学士们作揖行礼。

“殿下,陈昶将东海府的三座城池都重新修葺了一遍,另外还将猛哥帖木儿和他的亲眷送抵了南京,您看看……”

不过不要紧,就解缙现在的表现,他日后一定会捅出更大的篓子,到时候不用自己开口,老头都会想办法解决这厮的。

站在朱高煦身旁,农业司的侍郎王本道与朱高煦谈论着玉米的问题。

“尽管新政之下,以往生员所有的许多待遇都被取消,但想要科举,必须先取得生员的身份才行。”

这样的建筑自然不可能有南京那般古色古香,但却是日后必须要走的趋势。

“好了,我知道了,这个东西暂时还不用推行到矿区,我需要你们继续研究下去。”

后世的大部分树林,也都是在电力、煤气、煤炭相继进入百姓家中之后,才开始安全生长起来的。

房屋可以用混凝土修建,不仅节约了木头,还节约了粮食。

“陛下……”

“那些东洲作物,老二具体是怎么说的?”

想要解决这些问题,就得解决这些问题。

“嗯?”听到这话,朱高煦愣了下,随后回忆解缙被敕令赶赴广西上任的时间,这才皱眉道:

“我记得朝廷让他九月初十以前出发,现在已经是二月十七,足足五个多月过去,他去干什么了?”

部分民夫们正在领工钱解散,这样的现象是由于朱高煦制定的征募民夫规矩所致。

他没有前往其它实验室,而是让亦失哈派人去询问进度。

“蒸汽引入气缸后阀门被关闭,然后冷水被撒入汽缸,蒸汽凝结时造成真空,活塞另一面的空气压力推动活塞……”

朱高煦吩咐一句,便带着亦失哈向着蒸汽机的实验室走去。

原本北直隶就人口稀少,即便需要树木作为柴火,但所需的数量也不大,而且天寿山四周人烟稀少,砍伐树木的还不算多。

由于朱高煦的禁令,许多金属染料都被禁用,蒯祥只能使用的植物染料来多次涂刷。

随着时间流逝,在马车进入内城的时候,朱高煦也听到了噼里啪啦的鞭炮声,不由询问:“今日什么日子,城中可以放鞭炮吗?”

如果没有电力、煤气和煤炭,那许多树林都会消失。

尽管在外人看上去,这群研究理论的人就是拿着朝廷的钱四处挥霍,但他们也将朱高煦提出的许多课题慢慢完善,一点点的从理论上破解开来。

除此之外,各项领域的科学研究和基础知识,大明也比这个时代的其它国家领先二到三百年不等。

朱高煦带来的知识已经被掏空,所以现在的他,主要将目光放到了培养基础科学和数学上。

朱棣询问王彦,王彦也不假思索的回答道:“殿下说,太学正在对土豆、玉米、番薯等作物进行培育。”

亦失哈小心翼翼的询问,朱高煦却不在意道:“论罪处死就行。”

朱高煦将其打开,其中内容便是都察院新政派的巡察御史们对解缙的弹劾。

如果口感不能改进,那玉米在大明,兴许真的只能当饲料了,而且由于产量低,兴许连饲料都不一定能当上,百姓会更倾向于产量高的红薯。

到了白城卫后,当地便会补充两万民夫协助军队继续北上,而后在泰宁、鹤城为陆陆续续补充四万民夫,直到大军抵达镇虏卫。

太学毕业的太学士,以及立有功劳的博士们,除了实践以外,也有专门研究理论的。

“我治国向来以宽为主,解缙虽有过错,但我还是愿意原谅他的。”

回宫路上,亦失哈瞧着自家殿下失望的模样,为了让他稍微高兴些,他便开口道:

“奴婢领命!”王彦作揖应下,随后与朱棣向着宫城前进。

“行了,我先去蒸汽机那边看看,你们自己好好研究吧。”

“这……他……”夏原吉也不太好说,只能递上一份奏疏。

王甫说了一堆,朱高煦自己都听得有几分糊涂,虽然这些词是他发明的,但现在怎么组装在一起他就有些听不懂了?

“伱直接告诉我效率就行,另外它能不能使用?”

“回殿下,大概七十六万人,不过这其中的质量堪忧,许多人都是去年毕业就报名的科举,根本没有研读过经史典籍。”

这一切的一切,都让朱高煦十分高兴。

至于柴火,则是可以开采山西和北直隶的煤矿,将煤炭价格打到比木柴价格还低,那木柴便会从生活必需品,变成可平替的产品。

“北京内城足够生活五十万百姓,后续若是人口增长,还可以在南边开修外城,反正现在有了混凝土,修建城墙倒也不耗费什么粮食。”

毕竟红薯和红薯藤都可以食用,只要掌握好脱毒的手段就行。

这些高楼除了飞檐、盔顶和延伸出来的重檐斗拱采用了木质结构外,主体结构依旧是生铁混凝土。

朱高煦表现得十分慷慨,但这并不是他的本意。

朱高煦凑上前,近距离观摩了一下这个以黄铜制作的蒸汽机,而王甫闻言也脱下了自己的眼镜,对朱高煦介绍道:

“这版蒸汽机比之前的蒸汽机多出了许多功能,性能也更好。”

“殿下,广西右参议解缙尚未抵达布政使司衙门……”

过去五个月里,解缙从南京乘船前往重庆,又改走陆路前往贵阳,一路上留下了大量游玩山水的诗词文章,还经常与所经过之地的官员士人交往。

“行了,我不是来看你行礼的,我想知道得到了橡胶的你,有没有解决蒸汽机的传动问题。”

“好了,你们好好研究,争取这几年内把良种挑选出来。”

科举的能力不足,那就去报考吏员,毕竟当下的吏员也在不断更新质量,优胜劣汰的戏码从不缺乏。

“下教令,让他在二月二十五以前务必抵达布政司衙门述职!”

当然,除了临街可以作为商品的房屋是修建五层并使用生铁混凝土外,其余民居基本都是混凝土与砖头、瓦片建筑而出。

由于采用了混凝土和生铁的建筑方式,北京紫禁城内许多宫殿的主要支撑并不依靠木质的金柱,而是混凝土浇灌的生铁混凝土石柱。

陪伴朱棣多年的王彦站在明楼前开口作揖,朱棣颔首回应,随后带着王彦他们走出了天寿山。

唯一的粮食问题,也因为东北的开发而被减轻,并且朱棣也听说了东洲作物运抵南京的消息。

“按照将士们的描述,这玉米的分杈过多,如果能人为干涉减少分杈,将分杈控制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那产出的玉米应该会比现在的玉米要稍微大一些。”

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情况,主要还是新政官员的年纪多以二十到四十岁之间为主。

“臣参见殿下!”

这还是朱高煦没针对他们的情况,如果朱高煦也开始自查,那这数千官员起码得报销九成。

“具体的你们农业司和农学太学士们一起操作,我希望能得到一个好的结果。”

“走吧。”朱高煦摇头离开了蒸汽机实验室,随后坐上了自己的马车。

当然,他更好奇的还是爱才的朱棣在知道解缙的所作所为后会是什么表现,甚至隐隐有些担心。

“老头,你可别被这厮给气晕了……”请牢记收藏:,网址 最新最快无防盗免费阅读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