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7章 形单影只(1 / 2)

靖难攻略 北城二千 289 字 17天前

第549章形单影只

“停船,接受检查!”

十月,随着朝廷下旨海军戒严海域,许多属国的船只与大明朝的船只无疑都受到了影响。

海域管控变得严格,各国的国营商船走数百里海路就需要接受检查一次,频率之高,让整个满剌加以东海域的所有国家都能感受到来自宗主国内部变动而带来的震荡。

由郑和、杨展率领的东海、北海舰队在冬月抵达了满剌加海峡。

这一举动,让与大明近段时间摩擦不断的满者伯夷消停了不少。

然而随着两支舰队前往小西洋,加上小西洋舰队被抽调,满者伯夷的心思也活跃了起来。

一时间,满者伯夷与大明南洋三司、南州宣慰司的摩擦不仅没有减少,反而继续加大了起来。

腊月初五,满者伯夷女王苏希达下令送离礼部驻满者伯夷大使石瑁及其亲卫。

如此举动,无疑是大明宗藩体系建立以来,属国对宗主国最嚣张的挑衅。

作为被驱逐的大使,石瑁愤慨乘船往巨港而去。

抵达巨港后,他添油加醋的将满者伯夷驱逐他的事情给写在了奏疏上,不仅如此,他还写了苏希达对天朝的一些嘲讽言语。

很快,他的奏疏被送往了北方,而与此同时的南洋都指挥使崔均也上疏表示请求教训满者伯夷。

消息在不久之后传开,诸如南洋许多被满者伯夷欺负过的小国,如苏门答腊、勃泥、满剌加等国纷纷上疏严惩满者伯夷,并且愿意与天朝一同出兵平叛。

哪怕是暹罗、甘孛智、占城等国家都纷纷上疏表示随时听候天朝皇帝差遣。

此时,大明正在对西南的缅甸宣慰司、八百大甸宣慰司进行改土归流,海上也派出了三支舰队前往昆仑洲平叛。

因此是否对满者伯夷用兵,成为了朱高煦需要考虑的一件事情。

不过相比较他,渴望军功和政绩的新政派、勋臣派们并不想放过这场机会。

“陛下,蕞尔小国居然敢驱逐天朝大使,这消息如今尚未传到小西洋,若是传过去,小西洋诸国恐怕会以为天朝虚弱不堪,故而作乱。”

“陛下,臣请旨出兵平叛!”

“陛下,臣等附议……”

腊月中旬,在江南京察还在如火如荼进行中的时候,武英殿的常朝之上却一边倒的开始讨论起应该如何攻打满者伯夷。

面对此情此景,三杨站在原地默不作声,而江东、浙西等派官员因为京察的事情而不敢出声,深怕惹火烧身。

这一次,北方新政派和西南新政派的意见达到了高度的统一。

西南新政派是为了维护宗藩体系,只有宗藩体系稳固,西南才能在日后从西洋之地擢取大量利益。

北方新政派为了扩大产能,毕竟大明的所有军工产业都在北方,而军工体系常年只需要维持军队的基础消耗就足够。

西南改土归流的战事虽然一直在进行着,可每年的消耗并不能满足北方新政派所需政绩。

辽东的木炭、西域的硝石、渤海的硫磺,甘肃、河套的钢铁……

战争一旦开打,这些产业立马就能加班加点的再生产,而钱自然会从国库投入这些产业,中间经过的钱粮也将转化为赋税上交。

钱粮左右倒右手,便是地方官员在吏部文册上的一笔笔政绩。

至于勋贵派就更别提了,满者伯夷是海盗国家,虽然有二百万人口,但它战略纵深也不过二三百里。

以明军的实力,只要准备得当,完全可以在几个月内将其灭亡。

如今北方无战事,战事基本都在南边。

故此许多勋臣早早就把子弟派往了西南磨炼,饶是如此,也不一定轮得到他们上战场捞军功。

所以面对满者伯夷,勋臣们都想着为自家子孙捞军功,根本不在乎什么外交影响。

当然,论起外交影响,由于满者伯夷得罪的南洋国家太多,所以大明灭亡他们并不会引起什么麻烦,反而能得到南洋国家的积极响应与欢迎。

故此,朱高煦实在想不到不打满者伯夷的理由。

“敕令平江侯陈瑄为平南大将军,渤海伯郑峻为前将军,东海侯崔均为后将军,节制西海卫、南洋卫、南海卫、大明卫四卫兵马,户部筹措钱粮弹药,适时出征满者伯夷。”

“臣遵旨!!”

当金台之上的朱高煦开口,殿上唯有遵旨的声音,毫无一道反对的声音。

“陛下,臣有事起奏……”

礼部尚书杨士奇上前作揖行礼,朱高煦颔首道:“准!”

“陛下,西洋之地所需绫罗绸缎、瓷器甚多。”

“此前昆仑洲宣慰使戚昇也与西洲夷人沟通贸易,虽说被叛乱打断,但平叛结束后,贸易还是要继续做的。”

“以当下江南的产量,恐供给不足,故此臣斗胆启奏,湖广地域广袤,可种植桑树之地并不缺乏,朝廷可在湖广推行改稻为桑,不仅能惠利朝廷,还能惠利当地百姓。”

杨士奇话音落下,身为吏部尚书的蹇义便顶着花白长须站了出来。

“陛下,臣以为,若是要针对西洋商品而改稻为桑,与其选择湖广,倒不如选择云南。”

“云南遍布山林高岭,道路不便,而湖广铁路竣工也不过六年时间,交通更为方便。”

杨荣在蹇义开口后出声反驳,徐硕见状只能在心底叹了一口气,隐晦看了一眼站在自己侧边的王回。

他眼观鼻、鼻观心,并不因为这些事情而被吸引走目光。

但徐硕知道,这一切正是王回促成的,西南新政派与江南的争斗算是被推到台面上了。

自己的恩师不熟悉云南和云南行都司的情况,必然争论不过三杨,所以……

“陛下!”

徐硕站了出来,同时作揖道:“云南虽然山林高岭遍布,可却拥有三条黄金水道,一条大金沙江直通小西洋,一条红河直通南海,一条澜沧江直通南洋。”

“虽说云南除陇川外不通火车,可官道修建却并未受到太大阻碍,只是比其它地方的官道狭窄些罢了。”

“饶是如此,云南官道也能并行两辆马车。”

“从昆明往蛮莫而去不过一千二百里,从成都运送蜀锦前往蛮莫,亦不过两千里。”

“何况云南在陇川、永昌、镇康、麓川、车里、孟垦等府都早早开始种植桑树,距离桑树出桑养蚕出丝也不过就是两三年时间。”

“若是从江南、湖广等六年后出蚕丝,西南的布匹绸缎恐怕早就远销海外了。”

“更何况,从云南走水路前往南洋不过两千余里,前往小西洋不过一千五百余里。”

“相比较之下,从产出蚕丝的湖广运送到广州,再从广州走水路前往满剌加海峡需要六千里,前往大古剌需要一万里。”

“即便抛出从湖广前往广州,单从广州算起,也需要八千余里路才能抵达大古剌。”

“以当下海船每日走三百里来谈论,算上补给停靠的时间,起码需要一个半月才能将货物运到大古剌。”

“相比较之下,孟养、陇川等地的布匹绸缎只需要十日就能运抵大古剌,孟垦、镇康等地也不过二十日。”

“贸易之道,快近一倍的速度能节省多少,又能产出多少利益,这无须在下阐述了吧?”

徐硕对云南和三宣十慰十分熟悉,杨士奇只知道西南山高林密,却不知道西南距离小西洋到底有多近。

“然也!”蹇义满意的看着徐硕,对于这个自己选择的学生,他十分欣慰。

“陛下,湖广百姓久不得朝廷政策,此项政策若是在湖广施行,可惠泽湖广六百余万之民!”

杨荣作揖行礼,徐硕却道:

“湖广已然有了铁路,即便没有纺织业,也能依托农业而生存,可云南及行都司又该如何?”

“如二位大人所言一般,云南及行都司之地虽然改土归流,然依旧是山高林密之恶地。”

“然而,云南及行都司之百姓多近六百余万,与湖广不相上下。”

“山高林密,便是种植作物都十分不易,若是不对此地投入,那百姓生活何以所依?”

“二位大人都是熟读孔孟之人,《孟子》之中有句话,不知二位大人可还记得?”

徐硕扫视庙堂,对朱高煦作揖道:“禹思天下有溺者,由己溺之也。稷思天下有饥者,由己饥之也。是以如是其急也。”

“诸位同僚,湖广之百姓若是改稻为桑,亦能丰富其生活,使其安康。”

“然而我云南及行都司的军民百姓,却连粮食都还需要四川及交趾供给。”

“在下并非不赞同对湖广投入,只是于湖广百姓而言,改稻为桑是在吃饱饭的基础上穿暖衣服。”

“但是对于云南及行都司六百万百姓而言,纺织落地则是代表六百万百姓能吃饱饭。”

“知饱暖,方能思君,方能思社稷。”

“饱在暖前,可见一斑……”

能与王回自幼结识,徐硕本事自然不一般。

在殿阁时他不开口,是因为皇帝不需要他开口,只需要他站队,而不代表他不善言论。

如今既然要为西南争夺利益,那他自然也不可能还像在殿阁一样和稀泥。

一番言论,一番分析,三杨之中杨荣与杨溥无言以对。

穿不暖但能吃饱不一定会死人,但吃不饱一定会死人。

徐硕都把高度抬到这里了,想要辩倒他也太困难了些。

“户部的《黄册》可统计好了?”

金台上,朱高煦缓缓开口,等待许久的王回也上前作揖道:“回陛下,已经统计并编撰好了。”

“具体可记得?”

朱高煦再问,王回再答:“臣,了然于胸。”

“既然如此,那便说個大概吧。”

朱高煦话音落下,王回当即开口道: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