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4章 采用(2 / 2)

老皇帝就重重地发出了一声冷哼,“平时你们不是一个个的都挺能耐的吗?怎么,几个名字就把你们给为难住了?!”

众人依旧是低垂着头没人敢啃声,老皇帝接着道,“他们武将也就算了,毕竟这打仗,上阵杀敌才是他们的强项,而你们这些文臣呢?”

虽然有些人的内心里是有些不服气的,觉得老皇帝这是在有意地偏心那些武将们,谁说武将们就个个都是大脑粗的?至少忠武侯父子俩就不是。

忠武侯自小便是贵族出生,而且他们容家还是沿海那边的世家大族,那世家大族家中的藏书还能有少的?那忠武侯自当也是读了不少的书的。

还有那骠骑将军更是直接师从欧阳业,跟蜀国公主是一个老师的门生,那欧阳业可是有大才的,他们两人都没有想出来,陛下为何不怪罪于他们,却独怪罪于他们这些文臣?

同样的道理,也不是所有的文臣都擅长取名啊,说到底陛下还是重武将胜过文臣,但是却也是不敢表现出来。

满殿的文武大臣们都是像是有心灵感应般,齐刷刷地就跪了下去,“臣等无能!请陛下责罚!”

老皇帝盯着这些人也的确是够生气的,“你们也的确是够无能的,朕高官厚禄地养着你们,你们却连这么一点小事也办不好,真是让朕失望啊!”

地下的一众人等是大气都不敢出。

老皇帝随即就甚是不耐烦地道,“好了,朕也不要你们想了,想必你们也想不出来什么好名字!容烨?!”

“臣在!”

容烨出列。

老皇帝就道,“你此次赴北境,在河西走廊地区设四郡,一为武威郡,一为张掖郡,一为酒泉郡,一为敦煌郡,以后河西走廊更名为雍州,为我大魏朝的十四州。”

“喏!”

“丞相?!”

“臣在!”尉迟老丞相赶忙应着。

老皇帝就道,“颁布诏令下去,樊城,襄城,杜城,及整个蔡郡十四县以后统称为安州,樊城更名为居邑,襄城更名为定阳,杜城更名为渠义,蔡郡更名为北地郡......”

老皇帝洋洋洒洒地说了一堆的新地名,尉迟老丞相不敢大意,都用心地记着,“喏!”

“以后,安州便是我大魏朝的十五州!”

“万岁,万岁,万万岁!”众人又是齐齐地跪下,以示恭贺。

老皇帝跟着就又唤道,“大司农?!”

“陛下,臣在!”大司农蒋泓辙立马出列。

老皇帝就道,“以后这俩州的一切赋税钱粮皆照着我大魏朝其他十三州的来,不准有误!”

“是,陛下!”大司农恭敬地应着。

“好了,那咱们就来说说这移民的事情吧,丞相,大司农,你们可拿出了章程来了?”

尉迟老丞相就道,“陛下,臣与大司农之前有商议过,我们俩都觉得从南方一些人口比较稠密且又经济落后的地方抽调人口迁移至北境最为事宜。

现在整个河西走廊地区皆为我大魏朝的管辖之地,以后这往来我大魏朝和西域之间的商户将会越来越多,而那里将会成为一个发达的商贸交易中心,迁移至那里的人口将会有很多的机遇与机会。”

大司农跟着也就道,“是的,陛下,我和丞相大人我们同时还觉得,若是想要安州和雍州两地的老百姓们尽快地融入到我大魏朝这个大家庭中来,不仅我大魏朝内地的臣民要迁往北境,同时也该让一部分北境的民众迁往我内地。

众所周知,那边是北方,靠近草原部族,很多人的生活习性其实跟那北方的草原部族也没什么两样,他们性格豪爽,不事农耕,养马放牧住帐篷。

我们可以把他们迁往内地一些地广人稀的地方,这样一是减少他们当地人之间的联系,避免他们到时候抱团全暖做出些对我大魏朝不利的事情。

二是可以让他们学会农耕种植,这样两地居民混居杂居,同时也能促进大家相互之间的交流,从而让他们也能对我大魏朝有一个更深刻的认知和了解,以便加强他们对我大魏朝文化的认同感和归顺感。”

老皇帝在听了之后就点头,“嗯,你们的这个提议不错,那就这么着吧,不过,传令下去,凡是自己主动迁往北境生活居住者,或者北境之人主动迁往内地生活居住者一律减免赋税两年,同时家中有向上好学的子女者,不论男女皆可以入县衙所开办的书院里免费入学三年,三年过后,凡成绩优异者朝廷还可以继续资助,总之就是你能考到哪朝廷就能资助你到哪!”

“喏!”两人皆齐声地应着,同时两人的心里也都是高兴坏了,要知道陛下的这一道诏令可是帮了他们大忙了,有了减免赋税和免费入学,他们相信很多人都是愿意迁移的。

要知道,他们大魏朝的军事可是很强盛的,只要他们不去攻打别国,那别个国家也绝然是不敢来招惹他们的,说是边境,可那里跟在内地居住也没什么两样,最主要的是那里是通商的咽喉要塞之地,在那里可以说是有很多的发家致富的机会的,只要你不是太懒,随便怎么样也能将自己和一家人养活得了了。

底下的人随即也就开始窃窃私语了起来,“陛下的这道诏令下得好啊,从思想和文化上影响他们。”

“是啊,是啊,还是陛下高瞻远瞩啊!”

有人就开始拍马匹道,“废话,陛下可是明君圣主,我等只能看到眼前,而陛下却能看到千里万里之外。”

“何止是千里万里之外啊?陛下是能看到千年万年以后!”

“对对对,和大人所言甚是!”

几日过后,萧黎同时收到了容烨和陆詹士的来信,两人在信中都跟他说了关于北境两州命名的事,同时也说了迁移人口的事。

萧黎在看完信之后,就让人速去请了荣郡王和欧阳明谦两人前来,她将陆詹士发给她的那封信件交给两人看。

两人在看过之后,荣郡王就道,“那照这么说来殿下之前说的在封地上推广教育的事情倒是可行,不用再有所什么顾及了。”

萧黎就道,“的确是如此!”

欧阳明谦就道,“不过殿下可先按照陛下诏令上的来,就是先免费为他们减免三年的束修,三年过后,若是成绩优异者,可以再继续资助。”

萧黎就点头,“嗯,师兄说的是。”

荣郡王就道,“那殿下是要我等现在就修建书院了么?”

萧黎就道,“先不着急,我给你们看这封信的目的是想要告诉你们到时候有许多的学子就学,所以我们要修建的书院也绝不能小了,这样你们心中以便也有了一杆秤,所以在选址的时候你们就该知道应如何地去抉择了。”

两人就点头。

萧黎就又道,“不过有些准备工作也的确是该提上日程了,不过也别先对外声张咱们要建书院的事,因为有些事情我还没有处理了,待我处理了之后再对外宣布也不迟,目前要做准备的话那就以修建公主府为由吧,反正我公主府也正在修建,需要材料倒也不会让人起疑。”

两人就道,“喏!”

晚膳的时候,巴陵长公主就看着她笑道,“听说你皇祖父采用了你取的那几个名字?”

萧黎就讶异了,“姑姑您是怎么知道的?”她还没告诉她呢,而且朝廷是才刚下发的诏令,还没这么快传到他们这里来呢,她姑姑竟然就知道了,她很肯定的是她姑姑没有信鸽和鹰隼这类的传信媒介,难不成是她身边的人告知她的?

她姑姑就道,“是你王叔告诉我的,他夸你能耐呢。”

“哦!”她就说嘛,她身边的人那么不知轻重不懂规矩,她还没发话呢,他们就敢将她那里的事情往外抖,虽说眼前的是她亲姑姑,可要知道她才是他们的亲主子。

他们若是不经过她的点头,就将她那里的事情传给他人,这无疑就是背主的行为,那么她也就要考虑他们还是否合适继续在她那里待着了。

她姑姑随即就道,“嗯,我阿黎的确是厉害,竟然把一帮朝臣们都给比下去了!”说着她姑姑就往她的碗里夹了一只鸡腿儿。

“姑姑,您也吃,”萧黎随即也给往她姑姑的碗里布了一筷子菜。

她姑姑看着她的眼里满是笑意。

萧黎在啃了那鸡腿儿一口之后就对她姑姑道,“姑姑我想跟您商量个事情。”

“嗯,你说,”巴陵长公主的心情十分的美好。

萧黎就道,“我想过两天去舅舅那里一趟。”

“去你舅舅那里?”巴陵长公主就甚是惊讶。

“嗯,”萧黎就点头,“去他那边看一下子,然后再顺便同他说点事情,过后我还想在封地上转转,然后了解一下封地上老百姓们的生活究竟是个什么样子的情况。”

她姑姑就点头,“那你和你身边的人可得乔装了去,虽说他们没有瞧见过你,但是你身边的那些人他们可都是瞧见个的,别到时候漏了馅儿。”

萧黎就点头,“那是自然!”请牢记收藏:,网址 最新最快无防盗免费阅读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