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1章 响缸(1 / 2)

“不是清仿?难道是民国的?”

吴钢还是很信任何仁的,这种信任建立在何仁无数次的捡漏之上。

何仁摆了摆手,“你姐夫说你胆子大,我看你的胆子还是太小了,再想想。”

“难道是宋代的?”

何仁一拍脑门儿,哥窑属于宋代五大名窑中最神秘的一个,主要是因为没有明确的文献记载,也没有多少宋代的传世哥窑瓷器。

最早有关哥窑的记载出于元朝的《静斋至正直记》,“乙未冬在杭州时,市哥哥洞窑者一香鼎,质细虽新,其色莹润如旧造,识者犹疑之。会荆溪王德翁亦云,近日哥哥窑绝类古官窑,不可不细辨也。”

业内一般认为这里的“哥哥洞窑和哥哥窑”,就是哥窑。

这本书的作者叫孔克齐,是孔子五十五代玄孙,根据他的出生年月,书里提到的乙未年应该是1235年或者是1295年。

也就是说至少在元朝时,就有哥窑的记载了。

所以吴钢的猜测极为大胆……

何仁都麻了,“没有那么前,看包浆和工艺,应该是明末的。”

“那岂不是很值钱?”

程宝很开心,明朝比清朝年代更远,肯定更值钱了。

“还真不是。”何仁摇摇头,“明清两朝的哥窑都是仿制,相比之下,雍正和乾隆时期的最好。”

“雍乾时期,唐英受命于御窑督陶,当时召集了全国名工巧匠,刻意仿古,哥窑就是其中一种。”

“虽然也能烧出金丝铁线和紫口铁足,但由于时代的限制,很多技法都失传了,仍然不能和宋朝哥窑相提并论。”

“不过已经是明清两朝之中仿得最好的了,所以即便明朝的仿哥窑瓷器年代更久远,但是只看价格的话,还是雍乾时期的比较高。”

程宝一惊,“那值十万吗?”

何仁笑着摇了摇头,这就是新手的心态,关注点总是在价格上。相比之下,吴钢还更稳重一些。

“这个葵口洗看工艺不是官窑,但十万肯定是扯淡了,起码七八十万。”

“多少?”

这次惊讶的就是吴钢了,他只是觉得这个葵口洗像是清朝的,应该能卖到三十万,没想到直接翻倍了。

程宝突然问道,“何老板,这个盘……哦不,笔洗,很难鉴定吗?”

“不算太难。”

“那……”

“靠!”吴钢突然爆了一句粗口,“那个专家想要骗我!”

宝友们已经笑疯了,吴钢这家伙现在才回过味儿来?

所谓当局者迷,还真不能怪吴钢,他说是何仁的粉丝,但直播还是看少了,不太熟悉这些所谓专家的套路。

并不是所有专家都靠那几个鉴定费赚钱,有一些败类看见好东西,尤其是遇到新手的时候,都会用这招,忽悠人家把东西低价卖给自己,然后再转手赚大钱。

吴钢很高兴,虽然他没有识破专家的套路,但至少没有低价卖给人家,算是赢了一半吧……

“何老师,您再帮我看看这个。”

说话间,吴钢打开了另外一个锦盒,从里面拿出来一个非常小巧的青花瓷缸。高度大概十五公分,平口、折沿、弧壁、下敛、平底。

有点像放卷轴的大缸,但是小了不少。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