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3章 天下大势(1 / 2)

七日之后,赵柽安排好大理事宜,改大理为云南路,叫宋江权代云南路经略安抚使,加银青光禄大夫。

宋江压抑不住心中欢喜,这一下子就从三品官直接蹿升从二品了,果然兴龙之功不可没啊!

这是边路的经略安抚,论权柄比那些内路的宣抚使更要势重,可以是从二品,也可以是正二品,甚至从一品都未尝不可,看加官而定,银青光禄大夫是从二品,那就是从二品,如果是宰相被谪来,那就是从一品。

想当年老种经略相公名震天下,如今他是不是也要被人尊称一句老宋经略相公了?

若是弟弟宋清也能位列封疆大吏,那他确实不负老宋经略相公此名,老宋小宋,一门双相公。

想到此处得意之余,宋江不由纳闷起宋清此刻在干什么。

自从河西投奔后,赵柽便将宋清叫去任了旁的差事,与梁山原本人马分离,中间少有联络,就是他这个哥哥也并无书信。

只是听说后来一直呆在西宁州,年前哪怕西宁的凤眷东归,但宋清却还没回来,不知道在西宁那边干什么。

不过,小安平却是到了东京,还进了皇家学塾。

想到这里,宋江心中有些纳闷,那皇家学塾是什么地方?那是今上子女,皇家宗室,乃至嫡系的王公大臣家孩子上学的地方。

除了皇室外,哪个孩子的家亲不是身兼数任,权势熏天?哪个不是陛下的嫡系心腹之人?

可他这弟弟宋清,好像陛下没有封什么官职啊,别说将军副将偏将,就连侍卫的头衔都没有领,更没听说入了品级,那怎么会叫小安平也入这皇家学塾?

宋江想起赵柽初见小安平时,考较其所学,小安平背诵的千字文叫赵柽十分满意,还许下了陪读二皇子赵熹的事情。

但那是在河西,在西宁州,回来东京后皇塾建立,学生众多,已经不再需要陪读了,怎么还叫小安平随着入了皇塾?

身份地位悬殊太过于大,这个弟弟宋清也是不争气,现在也没被赏下个一官半职,真就如他那绰号铁扇子一样,太没用了。

宋江心中觉得希奇,又一转念,想赵柽能叫小安平进皇塾读书,怕是看在自家这个小安平伯父的功劳才对,自家有功劳,陛下宽厚,所以才叫小安平跟了过来。

唉,谁叫自家没有个一儿半女呢,如此看来,倒是成全小安平了,宋江思到此处,不由一阵长吁短叹。

该成家了,遍观整个朝堂,各处地方,哪一位相公没有家室?各地抚帅,有一个没成家的吗?

他这是蝎子的粑粑,独一份啊,说出去还不笑死个人?

此番无论如何都要娶妻,不但娶妻,还要多纳几个妾室,多生子女,子女众多才能福延绵远啊……

随后一个月,赵柽率大军自南向东横扫。

什么交趾,什么景昽,什么蒲甘,什么哀牢、帕耀、南奔、罗斛、占城,全部扫平,直打到大海之滨。

将这一面陆地上所有国家,所有城邦、部落全都降服。

为了便于管理,放火烧林,掘山填壑,最后立马海边,遥望东南那看不见却又存在的爪哇国,三佛齐等岛屿,一声令下,直接渡海远征。

对爪哇国那边岛屿的征服,赵柽下了自领兵十几年来,从未有过的严令。

顺我者奴,逆我者亡,对这岛屿上的国家部族,不接受投降,但凡掌权者,首领者,大小为权者,夷十族。

对于普通的地方土人,采取奴工制,高压严控,什么十家用一口菜刀?那是做梦,绝不可能。

只许用木刀,竹刀,家家户户不允许拥有铁器,哪怕发现一根铁钉,全部问罪,株连三邻!

这片岛屿的国家土部根本没有什么战斗力,大军登岸即征服,随后在此整顿足足一个月,杀出各种规矩,这才用暹罗人管理,又用交趾人管暹罗,景昽人管交趾,似此类推,交替掌控这方土地与海岛。

重回大理之后,赵柽再设南庭都护府,治所放在交趾的大罗城,不受云南路和广南西路所辖,直接对东京朝上负责。

这第一任南庭都护府大都护十分重要,赵柽思来想去,实在没有太过稳妥之人,就叫李彦仙暂代,等局势稳固,再换他人更替。

同时加封李彦仙同知枢密院事,上柱国,观文殿大学士,太子少保,安南节度使等职。

又在大理盘桓了半个月之久,赵柽这才率军北归。

路上再到当日受百姓犒军处,于这里给白战说媒。

那日对山歌的少女好找,他亲自做媒,自无不妥,大军直接驻扎七天,不但给白战成亲,更是对这块地方给予重视。

他写下了“军民一家”的匾额,赠给乡老,存于乡中,也算是给这里的百姓一件保障之物。

只要大秦存在一天,这匾额便可保此方平安一天。

哪怕几百年后,只要大秦仍在,这匾也可震慑那时的不法之徒。

随后继续返京,这一路,却比来时更慢,待到了东京后,已经夏末时节。

这时一个消息传来,黄觉之前于北海湾登陆高丽,已经打到了高丽南部,只剩下庆尚道和全罗道两处未下。

高丽并非高句丽,两者不是一回事。

此刻的高丽是王氏高丽,王氏高丽是由王建在中原五代早期时开创的,灭百济、吞新罗,首次实现所谓的“三韩合一”,从那时起,王氏高丽的统治一直延续到元末明初的时候。

不过高丽王朝自建立以来先后向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大宋称臣,成为传统意义上中原政权的藩属国,被纳入以中原政权为主的、遍及东亚的朝贡体系当中。

此时的高丽王叫做王构,后改名王楷,高丽后世称为仁宗,国政一度由其外祖父庆源李氏家主李资谦把持。

王构年幼,李资谦把自己的两个女儿嫁给了他,不错,就是外祖父把两个女儿嫁给外孙,其实不但高丽王室如此混乱,大海那边的东瀛这时比高丽还要乱。

而李资谦据此实现了庆源李氏和高丽王室的第四代联姻,他本人也被封为国公,位极人臣,当一个大臣到了“封无可封”的地步之后,下一步往往就是觊觎王位了。

李资谦的势力庞大到威胁高丽王室权利,矛盾终于在大前年爆发,王构欲除李资谦及其亲家拓俊京,却最后失败,导致宫阙被焚,其实说是宫阙,不过就像女真一般寨子里的大木头房子而已。

王构要禅位给李资谦,但李资谦拒不接受,随后软禁了王构,大抵是想学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

不过这王构却不是汉献帝,他心思深沉,还是有些手腕的,最终想方设法成功离间了李资谦和拓俊京的关系,通过拓俊京最终扳倒李资谦,次年又将拓俊京架空并流放,恢复了王权。

这王构成为实权国君,看似个颇为精明的人物,却在此刻偏偏又被一个和尚忽悠住了,不仅耗费巨资为其修筑规模庞大的寺庙,连国家大事也经常向这个和尚咨询问计。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