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四十六章 线索(2 / 2)

“什么?!你们把人拦在外面了!?”

户曹看完了手令,听说了事情的经过,大惊失色。他感觉自己要被猪队友坑了!

“怎么,吴大人,这有什么问题吗?!”

“你……你混账,快去!将人请进来!”说完这位刘户曹不顾形象地向着府衙跑去。

“张大人,姚师爷!大事不妙了!”刘户曹一边跑一边喊道。

“怎么回事啊!慌慌张张的?!”渝州太守张龚看到属下跑得发丝凌乱额头出汗,心中不喜。

虽然只是户曹,但也是在职八品,朝廷命官,这般模样成何体统?!

“大人,门外有两个……两个捕快……”

这位刘户曹明显平时缺少锻炼,没跑两步就开始大喘气。

“两个捕快又怎么了?!瞧你这样子!”张太守拿起了一盏茶有些嫌弃地说道。

“不是,他们手里有黜陟使大人签发的手令!”

“什么……烫烫烫……”张太守被茶杯里的滚烫茶水给烫到了,但他此刻顾不得这些,只是死死盯着刘户曹,“他们说什么了。”

这种感觉就像是地方一把手,遇到纪委监委的同志拿着巡视一方的钦差协查函上门一样,是个人都要哆嗦。

“这……下官还不清楚!”

张太守好歹是当了多年的五品官员,在最短的时间内就给出了方案。

“若是黜陟使大人有什么需要你帮忙,务必小心周全,办得大人交代的差事。”

“是!”这一点就算张太守不叮嘱,刘户曹也知道。

“如果黜陟使大人是来查一些别的事情的……”在说到别的事情的时候,张太守的语气明显不一样了。

刘户曹也是明白上官的意思,“下官明白,要是黜陟使大人问起些不该问的,那下官便是,热情、礼貌、一问三不知!”

张太守满意地点了点头,“你去吧!”

---------------------

回到了自己的办公书房,两个捕快已经在此等候了。

“哈哈哈,二位,失礼了,刚刚太守大人叫我有些公务交代,这才怠慢了二位,还请多多海涵。”

“刘户曹客气了!您勤于公事,我等佩服还来不起呢!”

伸手不打笑脸人,刘户曹这么客气,两个捕快自然也不好说什么。

“不知道黜陟使大人有何交代,但有差遣,下官敢不从命?!”

“我等奉命前来请户曹大人查一个地方。”

“不知是什么地方?竟然能劳动黜陟使大人亲自过问?”两个捕快所言大大出乎刘户曹的意料,原本还以为是来请自己喝茶的呢!

这一下刘户曹悬着的心,放了下来。

“还请户曹大人查查,渝州治下,是不是有个叫桐山村的地方?!”

“桐山村?!”对于这个名字刘户曹也感到陌生,“这渝州郡治下的村庄数量上千,本官一时也难以查出,还请二位稍等片刻,待我查查。”

行礼之后,刘户曹便进入了户曹的档案室中,取出了一本渝州郡的村庄登记名册。

渝州郡中有名有姓的村子都登记在此,若是这册子上没有的,那就是黑户了。

“找到了!”刘户曹照着名册的指引,取出了一封卷宗。

“二位,找到了!”取出卷宗之后,刘户曹便回到了书房之中。

“这桐山村,确实是在我渝州郡治下,在渝州城以北,距离渝州七十里的地方,该村登记在册的有一百二十四户,人口五百十二人。”

说着刘户曹将这本卷宗交给了两个捕快。

“不知道黜陟使大人要这个小村子的案卷做何用?!”刘户曹小心试探着两个捕快。

但这二人也是有所警觉的,“我等只是跑腿的,哪里知道黜陟使大人这般人物想要做什么!现在既已取得卷宗,那我等也需要立刻去复命,就此告辞了!”说完两人便起身将卷宗带了回去。

刘户曹在两人离开之后,也从自己办公的书房离开,这件事情还是得尽快向太守大人汇报,也不知道这位黜陟使大人葫芦里卖的什么药?!

“你是说,这两个捕快来就是来掉一个村庄的卷宗的?!”

张太守面露狐疑之色,不是他不信,而是确实有些离谱。

“是一个很偏僻的村子,距离渝州有七十里,而且都是陡峭的山路……”

张太守眉头微皱,他总觉得这个地名他在哪里听过……

-------------------------

“辛苦你们跑这一趟了!”

杨清源从两个捕快手中接过了卷宗,还特地问了问两人的经过。

杨清源也是借此机会,看看渝州郡的情况。

毕竟他还是来代朝廷“大计”的,渝州郡的官吏自然也要查查。

待两个捕快离开之后,杨清源便翻起了手中的档案。

“嗯?!”

“杨兄怎么了?难道这份卷宗有问题?!”柳望舒听出了杨清源的狐疑之意。

“不是卷宗有问题,而是这个村子有问题!”

柳望舒看着杨清源,眼中略带一丝不可思议,这卷宗是记录村庄基本信息的,已经人口赋税登记的,杨清源怎么能从这一份文书上就看出一个村庄有问题呢?!

虽然柳望舒没有问出口,但是杨清源也知道她的疑问,两人的默契程度,非凡俗可比。

“这份卷宗的赋税页上没有一点问题,而这就是最大的问题。”

“按时缴纳赋税,也有问题?!”柳望舒不明白。

“这个村庄,地处深山之中,田亩也不算肥沃,按理说他们的赋税是很难交齐的。但是户曹竟然没有去这个村子催过一次税,他们近十年来也没有任何赋税漏缴和拖欠,这难道不奇怪吗?!”

杨清源是事务官,对于这种地方事务也是了解的。一郡之地,有七成的税赋能不拖欠就已经是干吏了,甚至许多富庶的镇甸,税赋都需要催缴,而且还无法收齐。

而一个生活不算富裕的村子,十年来却没有拖欠过一次赋税,这就耐人寻味了吗?!

难不成是因为这个桐山村的人,都特别拥护朝廷,自觉纳税吗?!

穷山恶水出刁民这句话虽然失之偏颇,但也有一定的道理,贫困的地方在法治意识上一般也都有所欠缺。

这个桐山村,一定有问题!

(最近转码严重,让我们更有动力,更新更快,麻烦你动动小手退出阅读模式。谢谢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