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6. 第 86 章 入宫平反(2 / 2)

醉琼枝 狂上加狂 11927 字 10个月前

今日忘尘居士有事没有来,那苏氏母女都在场。

华氏的意思也很简单,就是将热腾腾的罪锅赶紧送出去——除了她,还有一对跟楚氏有私怨的母女在,若这些话是子虚乌有,也不是她这跟楚娘子无冤无仇的局外人传的。

可是祭酒大人却不管那个,他虎着脸看着方才泼人脏水津津有味的夫人们,又问:“除了她们几个,你们还有谁见过楚娘子与廖夫子有私情的?”

余下的夫人面面相觑,谁也不接话了。

说起来这些也是道听途说,而且现在想想,两位青年才俊,青天白日为了个下堂妇人争吵失态,的确有那么一点点的胡扯……

齐公沉着脸继续道:“我儿子的书院成立以来,被劝退的学子几乎没有几个。更何况楚娘子还是女子,她虽然出身低微,可是名声也得清清白白,容不得人随意践踏。更何况这事儿是因为华氏你不能为学生秉公正言,任着流言蜚语漫天的!走,一会你跟我入宫,到太后的面前,将那日的情形都去给太后说清楚!”

华氏一时慌神,觉得公公是有些疯了。

这事就算有些曲折隐情,怎么好闹到太后她老人家的面前?苏氏母女更是如坐针毡,觉得其他人似乎都在瞟看着她俩,疑心她俩造谣坑害周随安的前妻。

老头子训儿媳,又连带着将在场妇人一顿贬损。任谁也坐不住了,一个个便是纷纷找借口,呼啦一下做鸟兽散。

当祭酒命人备下马车,他又换了一身官服之后,华氏才明白,公公真是要拉着她去太后跟前。

她一时急得都要哭了,只能去寻丈夫,指望他劝一劝父亲大人。

可是齐景堂跟父亲说了一会话后,也被灰头土脸地骂了出来。

他无奈跟妻子道:“父亲犯了执拗劲儿,说些什么对不住小友的话。你呀,就受些委屈,随父亲去吧。不过是见见太后,她老人家也定能体谅你的苦楚。他让你做什么,你照做就是。”

这齐景堂夫妇,都是出了名的孝顺。眼看着齐公发火,华氏只能跟着公公去见太后。

太后听闻三朝元老祭酒大人带着儿媳妇来见自己,也是懵的,还问陶雅姝是不是齐公要给自己的儿媳妇请封?

直到齐公来见,要自己儿媳跪下,向太后告罪,说儿媳懒于口舌,不辨真伪,任着学子清白被他人口舌践踏,更是蒙蔽了太后圣听,请太后降罪。

太后终于闹明白了齐家老爷子来这一通,竟然是为了给一个区区楚娘子洗脱清白。

她不禁有些哑然,忍不住皱眉道:“齐老啊,就算那楚娘子是清白的,可你这么折腾自己的儿媳妇干嘛?她又没说那楚娘子的闲话!”

祭酒大人心说:我倒是想说是太后您昏聩了,一棒子将人的清白打落尘埃,可我也不能啊!便只能折腾折腾自家儿媳,给您个台阶下。反正我也在那对准新人跟前没脸了,索性长跪明志罢了!

想到这,祭酒大人假装听不到太后的问,翻来覆去地就是那么几句话,引经据典,慷慨陈词。竟然将话题一路拉扯到了前朝朋党蒙蔽圣听,害得许多文人喊冤受屈而死的那一段去了。

太后听得头嗡嗡作响,她原本也不觉得自己贬斥楚氏的话有多过分,甚至都忘了自己那日说了什么。

可是这个倔老头押着儿媳妇在她跟前翻来覆去请罪,宛如请不走的老苍蝇精。

太后有心发火,可面前是祭酒齐公,是大晋读书人的脸面啊!

就算陛下被他直言怒谏,也要含笑唾面自干!

正是头疼无奈的时候,她身边的陶雅姝却轻声提醒:“祭酒大人此来,无非是懊丧自己的儿媳没有维护好学生,让楚娘子遭受了不白之冤,更是连累书院廖夫子也污了名声,有失斯文。太后不妨帮着华夫人回旋个一一,发个懿旨为楚娘子正名,再让她回女学读书便是了。”

太后却觉得为个小小商户女子朝令夕改的,实在不必。

陶雅姝掩口小声提醒:“祭酒齐公乃是身后要著书立传的大贤之人。他今日带着儿媳入宫为个小小妇人正名,便是为人清秉的轶事一件!若以后被记在传记里,也是要流芳千古的。那些文人笔下如刀,太后您可万万不要被某些刁钻酸腐的文人拿去说嘴……”

这一句,可提醒了太后。

可不是!齐公身后必定要留下书传。

她今日若不给齐公一个脸面,成就知错能改,家风清正的佳话,就要成为昏聩失察的昏婆子了!

这老东西折腾自家儿媳妇事小,害得她被人写成刻薄刁毒,苛待平民的老妇可不行!那就要遗臭万年了!

想到着,太后暗道:怪不得陛下常常感慨,那些刀笔吏的可恶,更甚贪吏呢!

她今日算是彻底领教了!

想到这,太后倒是收敛了一脸的不耐烦,便照着陶雅姝所言,做了和事佬,温言替华氏说了说情,说自己并没有受华氏的误导,然后便允诺,要写一道懿旨,为含冤受委屈的楚氏正名。

齐公便趁热打铁,要帮太后润笔,看看这懿旨是否需要润一润。

太后也是厌烦这个蹬鼻子上脸的老头了,懒得跟他对账,只跟身边的陶雅姝道:“你给他笔!让他自己写!”

说完这话,太后可不伺候了,起身冷脸就回寝宫补觉去了。

总之,祭酒大人已经讨了懿旨一道,大约明日宫里就会来人宣旨,为楚娘子正名呢!

楚琳琅听陶雅姝苏说了这些,都听傻了。不过倒是十分感谢祭酒大人的仗义直言。

若是真有了太后的懿旨,那原本就是阴沟里溢出来的流言算是不攻自破了!毕竟再有人说这类闲话,便是要与太后的懿旨相抗。

而且楚娘子能回女学,更是自证了清白堵住了那些妇人的臭嘴。

楚琳琅却知道,这道懿旨能下来,除了要感谢祭酒大人,更是要谢谢陶雅姝。

若不是她在太后身边替自己说小话,这懿旨哪里会下得这么顺利?

听了楚娘子的感激之言,陶雅姝却直言不讳:“我可不光是为了你,也为了廖夫子。他为官多年,一贫如洗,只剩下一点名声没有发霉长胡。若是洗脱他的清白,也不枉我为他的学生一场。”

楚琳琅知道陶雅姝说得不假。

她之前入宫每次与陶雅姝相见,陶雅姝总会有意无意地从自己的嘴里套些廖夫子的近况来听。

平心而论,她可不觉得廖夫子是陶小姐的良配。不光是两个人的出身,样貌,就是他俩的年龄也不匹配。

廖夫子虽然没有成婚,对于陶雅姝来说,未免太大了些。

可是人之情感,如吃菜品茗,如何能喜好一样?若论起相配来,她也不算得是司徒晟的良配呢!

而且现在,廖夫子只是陶小姐在深宫里煎熬时,做了一个遥不可及的白日幻梦。

所以,楚琳琅也不必戳破别人的梦,只是老实说道:“你也知道,荆国使节来了,边关战事大概也要吃紧,廖大人已经回工部述职,不日就前往边关继续监督修筑工事去了。”

陶雅姝听了,默默点了点头,便不再问了。

就像陶雅姝说的那般,太后可不是随便发下懿旨的,而是将“新梅安人”召入了宫中,当着华夫人的面亲自宽言安慰的。

没办法,太后只要想到这一段会著书立传,就觉得做得不能让人诟病。

宣召新梅安人入宫,最是得体,还顺带给了华氏面子,表示这里也有华氏的一份功劳,免得她再被祭酒大人为难。

楚琳琅自然假装不知来龙去脉,诚惶诚恐表示太后与华夫人居然如此惦念着她,实在是让一介民妇感激涕零。

总之这等场面话,大家都显得得体有度,让太后也可安心入传记了。

不过有人安心,自然就有人担心。

齐公那日好像是申斥儿媳,但是明眼人都听出来了,原来楚氏的谣言,乃是苏氏母女搞出来的。

毕竟那忘尘居士并非平白造谣之人。

而苏氏母女与楚氏的恩怨,却众人皆知。

那日被齐公骂出府后,苏氏就觉得脸儿发烧,瞪眼问女儿谢悠然:“看你在茶宴上的样子!那楚氏的事情,与你何干?用得着你上蹿下跳地说嘴?难道……这些事情是你说出去的?”

谢悠然立刻撑着肚子瞪眼道:“因为静妃的事情,我刚被父亲痛骂,如何还要再说那楚氏?这次可不是我传出去的!而且方才也不是我起的头,我顺着别人的话说几句怎么了……哎呦呦,我的肚子怎么一阵阵发紧?”

正说话的功夫,谢悠然竟然疼得不行,一时哭喊着肚子紧得发疼。

按理说她这个月份,本该安心在家待产,不宜出来走动。

可因为谢悠然当初害得胡氏小产,与婆婆赵氏关系紧张,以至于家里乌烟瘴气地请神,半刻都呆不得。

她也是不听劝的,这个时候还跟母亲出来参加宴会。

现在谢悠然破水要生了,马车却正好在半路,离谢府还很远,又因为今日是集市,马车困在了拥挤的街道上。

就算苏氏是生养过的,遇到这种没热水,没剪子的阵仗也慌了神,只能慌忙叫跟车的婆子去附近医馆请稳婆郎中来。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