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章 于海生到吕城新医院工地(2 / 2)

话休絮烦,数日后,于海生带着净空二建几个负责人,来到吕城新医院工地。

施工现场机器声响个不停,一百多个员工忙忙碌碌,一切顺利进行。

史少华陪着于海生,在工地检查施工情况。

于海生首先来到住院部大楼施工现场,只见楼层已经盖到十三层,从下面往上望,甚是壮观。

“住院部大楼盖得不错,少华,材料方面,有什么问题?”

听了于海生的话,史少华急忙回答:“没问题,林鹤翔负责住院部大楼的施工,到现在为止,没有出现材料断供情况。”

于海生:“盖这样的高楼,必须一鼓作气,如果中断施工,会影响施工质量。”

停顿了一下,于海生问史少华资金方面有什么困难,史少华说没有多少困难。有时资金接不上时,他会想办法垫资。

史少华哪有多少钱接盘?所有的施工费用,都是于海生处理的。

也就是说,史少华只是一个管理人员,不需要在项目上投一分钱。

于海生对史少华掏腰包搞基建的做法,很是满意。

这不是减轻于海生的负担吗?

找到史少华这样的项目经理,会省不少心。

吃建筑饭的人都知道,做这行除了需要资金,也需要人脉,需要建筑技术,三者缺一不可。

资金、人员、技术,构成了建筑业的主要方面。

施工完成后的售楼工作,相对变得轻松。

只要报好价,进行竞拍,不愁卖不出去。

房地产的水,要说有多深就有多深。

不知多少人赚得盆满钵满,也不知有多少人亏本,甚至倾家荡产。

建筑这碗饭,不好吃啊,那是泥饭碗。

不像在体制内的,每月拿固定的工资,旱涝保丰收。

很难说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哪个更有价值?

有人说体力劳动人辛苦,收入不应该低,甚至应该超过脑边劳动。

有人说脑力劳动更辛苦,是国家的高级人才,而体力劳动,充其量,是草根干的事。

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古代早就有人总结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之间的区别,认为脑力劳动比体力劳动吃香。

放到现在,脑力劳动呈现蓬勃发展之势,知识经济大行其道。

而体力劳动,曾经作为主要的劳动方式,渐渐成了脑力劳动的陪衬。

在收入方面,脑力劳动也碾压体力劳动,这是社会的进步。

因为科技进步,主要依靠脑力劳动。

古代那种刀耕火种拚体力的环境,不复存在,代之于智能化劳动。以前不少体力活,已经被机器所替代。

所以吕城新医院工地施工人员一百多名,拥有不少施工器械。

塔式吊车、混凝土搅拌车、混凝土翻斗车,小型设备有钢筋切割机、钢筋拉直机、手推混凝土翻斗车、倒链等;挖掘机、推土机、铲运机、装载机、平地机、搅拌拖泵;塔式起重机、轮式起重机、履带式起重机、施工升降机、卷扬机等,基本上都有。

一幢幢高楼,凝聚了建筑工人的智慧与汗水。每个城市的角落,似乎都会看一看默默工作在一线的建筑工人。

他们衣着普通,朴实厚道,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来自祖国各地。

阖家团聚的时候他们已经开始打点着简单的行李,带着父母亲的嘱托、带着妻儿的期盼,离开了家乡,来到了建筑工地。从此,他们又开始了新的一年紧张繁忙而又辛苦的工作。

偶尔抬头仰望,数十米高的脚手架上,他们的身影仿佛在半空中飞舞,只能隐约看到五颜六色的安全帽在跃动。

这是他们在辛勤地工作,每一处的施工现场都能看到他们埋头苦干的身影,这是他们对工作的尽职,对建筑事业的热爱。

于海生一行一边看,一边点头。

这史少华真的绝了,楞是没有让于海生一行挑出大的毛病来。

就像事先排演好的一样,施工现场没有死角,随便你到哪儿,都看到各个岗位有人干活。

雷虎开着货车,装着一大车的黄沙,从于海生一行那边停了下来。

因为雷虎看到了史少华,于是下车,向史少华汇报进货情况,说一切顺利,水泥、黄沙、石子等材料充足,完全可以供应到楼顶的施工。

于海生见雷虎长得十分壮实,脑袋大大的,胳膊粗粗的,肚子圆圆的,遂问道:“你是专门负责装货的吧。”

雷虎:“是呀,你是不是于总?”

于海生:“敝人正是。”

雷虎:“原来你就是二建的头,我在这里干了快半年了,只发到二次工钱,太少了吧。”

于海生:“最近公司资金周转紧张,我正在想办法。”

雷虎:“我知道于总为人大度,对员工好,但这不能当饭吃啊。咱们打工的,做一天得一天工钱,每个月要拿到工钱,养家糊口。”

这小子,话说得很漂亮,他还没有结婚,拿的工钱,全部用在吃喝玩乐上了。

于海生不知就里,以为雷虎是有家室的人,于是说道:“放心好了,于海生会竭尽全力,保证二建每个施工人员的工钱及时到账。这个月的工钱,月底前肯定到账!”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