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六四章 这叫接地气(2 / 2)

常子衿不由想起,当年始皇帝派大将蒙恬徙天下刑徒六十万修建万里长城,亦是死伤无数,更是引出了“孟姜女哭倒长城”的传说。不禁慨叹,古往今来,真是一部“一将功成万骨枯”的历史!

众人一路前行。凤九霄道:“这条栈道如此重要怎么无兵把守?”一路走来居然没见到一个西蜀士兵盘查,他难免有些奇怪!

刘灭周依然是不愠不火、不急不躁、一脸忧郁得能让少女心碎的样子,幽幽地道:“在这里防守,哪比得上在出口防守呢?”

凤九霄一怔,突然哈哈一笑,自嘲道:“对啊,我怎么没想到呢,真是。”

在栈道出口防守,以逸待劳,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自然比在半路上设关卡、设埋伏要管用得多。

所以也只有傻子才会从栈道上面进攻!大军从栈道上一路奔波,好不容易走到尽头,却发现路的尽头已经被敌军重重包围,进退两难,岂不当场傻眼?这不就是千军万马走独木桥吗?

所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说的就是地形的重要性!占据地利,少数守军完全能抵挡住千军万马的前进脚步!有人说,“我人多,前面的死了后面的上!”可是别忘记了,前面的人倒下了就会把道堵死了,后面的人更别想过去了!那人又会说,“我把尸体清理掉再进攻”。敌人只会给你个冷笑,“你丫是来打仗的还是撅腚找射的?”

看着这晃晃悠悠的栈道,凤九霄的脑海里不禁浮现出了“明修栈道、暗度陈仓”这八个字!

秦朝末年,二世荒淫无道,惹得天下大乱。《史记·淮阴侯列传》:“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汉王刘邦率先进入关中、攻进咸阳。但西楚霸王项羽进入关中后,仪仗兵强马壮,逼迫刘邦退出关中!鸿门宴上,更是差点要了刘邦的老命!好在手下樊哙“尿性”,加上项羽优柔寡断,不听范曾老头的老人言,终究吃了亏没留住刘邦这个滑头。刘邦侥幸逃脱后只得龟缩退回汉中。为了麻痹项羽,刘邦退走时将汉中通往关中的栈道全部烧毁,向天下人表示不再返回关中。

公元前二零六年,刘邦感觉翅膀越来越硬了,不想再偏安一隅,和项羽划沟而治,便派大将军韩信出兵攻打项羽。出征之前,韩信派了许多士兵去修复已被烧毁的栈道,摆出要从杀回关中的架势。关中守军闻讯,密切注视修复栈道的进展情况,并派主力部队在这条路线各个关口要塞严加防范,以期阻击汉军东进。

结果韩信“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一举掀翻了章邯,平定了三秦!自此刘邦终于在关中有了与项羽一决雌雄的根基!

假如韩信真从栈道进攻,那他必死无疑。

但反过来讲,章邯居然派重兵把守栈道纯属脑残。敌人从栈道过来?只需在出口前乱箭如雨即可射杀阻击,如此狭窄的空间韩信如何防御?万一韩信还能突进,那就以火箭烧掉出口栈桥,断其进路,汉军不攻自破!可见韩信的功成名就还真得感谢章邯等无数敌人的精妙配合!

不过话又说回来,凤九霄也不禁惋惜韩信这个人。当年多么神奇而厉害的一个人物,叱咤风云,所向无敌,怎么就死得这么窝囊呢?居然被吕后给弄死了,真是太可惜了!当时天下可有一战之对手?无啊!诸葛亮还有个司马懿能抗衡一下,韩信居然无敌手!做为敌人多么让人恐怖?能拥有这么一个,属下多么让人羡慕?可惜,人的命运真的很奇妙。他当齐王时本可借机横扫天下,可惜不知道这个能忍“胯下之辱”的男人怎么想的,他看越来不是讲义气的人,怎么就对刘邦下不了狠手呢?难道真是天意?他面对刘邦就被天生压胜?刘邦这个大混混天生就能“将将”?专门克制这些“大将军”?真是造化弄人!

又走了数十里地,终于在前方遇到了一个驿站。这个驿站建立在一个山坳里。栈桥正好在此处中断,山坳便像是一个接头,将山坳的另一边的栈道连接起来,就像万里长城上的烽火台一样。

山坳当中有几十名西蜀士兵在驻守。这里有粮仓,有山泉淡水,有用于传递情报的马匹,后勤补给一应俱全。

山上稀稀拉拉的有不少炊烟冒起,看起来这里应该是一座村落。

看着连绵不绝的青山,然后再看看另一侧的深渊,常子衿不禁摇头说道:“在这种人迹罕至的地方生活实在无法想象。这里前不着村,后不着店,实在太偏僻了!”

但是凤九霄却道:“自古以来便有许多闲云野鹤愿意生活在这世外桃源一样的地方。所谓大隐隐于朝,小隐隐于山,说不定这些人都是那些看破红尘,远离尘嚣,或者说怀才不遇的人,临时居住这片深山老林里。”

常子衿道:“怀才不遇就到这种地方?真是不敢想象。诸葛亮当年隐居也是只是在郊区,这样刘备找他也好找,不然一听是这种地方,怕是刘备打死也不来。”

凤九霄点头道:“诸葛武侯当年并不是真的隐居,只是’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而已,万一等不着周文王姜子牙这一辈子也就坐吃等死了。诸葛亮不但愿者上钩,还主动撤网!”

常子衿眼睛瞪得大大的,可惜幂篱遮盖,无人可见,“撤网?”

凤九霄笑道:“诸葛卧龙的名号可不是遇到刘备之后的事情。一个人若真想隐姓埋名,谁能知道他的存在?分明是。请人四处宣传自己的名号,就算没直白到这个地步,至少当地名流的活动他一个都没少参加,否则如何名动天下?”

大家都觉得凤九霄的思路虽然奇特但却很有道理。是啊,既然是隐士,怎么还那么有名?不是故意待价而沽是什么?不是撒网是什么?

几个西蜀士兵正喝着小酒,其中一个看上去是这帮人的头目,见六人骑马而至,立即横眉竖眼地喝道:“喂!你们几个,从哪里来?干啥子去?”

刘灭周忽然举起右手亮出一面金牌,一言不发。

那小官眼神不错,认出了这牌子的来历,立刻点头哈腰陪着笑脸道:“原来是侯爷,还望息怒,小的眼拙,一时有眼不识泰山。”

刘灭周淡然道:“泰山在大周地界,你是大蜀的子民,不认识很正常。”

那小官听得出侯爷是在开他的玩笑,顿时脸上红光满面,“要得要得,侯爷要是不嫌弃就在这里休息一哈,哥几个正好敬侯爷一杯哟!”

其余士兵顿时起哄:“幺得、幺得!”都是蜀地口音,听起来蛮有韵味。

刘灭周其实对西蜀的人还是有感情的。毕竟从小在西蜀长大的。

西蜀人向来豪爽。毕竟天府之国嘛,不愁吃喝,自然热情好客。另外地理环境也促使这里有人养成了不怕最艰难险阻的乐观精神。

刘灭周看了看常子衿、李二妮二人,便说道:“好。”他和凤九霄早就形成了默契,该谁做主的时侯就谁做主,以免被外人乘虚而入。尤其到了西蜀地界,凤九霄更是不宜出头。刘灭周只常子衿和李二妮早已饥肠辘辘,只是不好意思开口,他这时再无所反应实在太不应该了。

那几名小卒自然乐得高兴,拿出了私藏好酒“剑南春”,请侯爷品尝。

小桌子不大,好在有好几个桌子,拼成了一个大桌。

在天潢贵胄的刘灭周面前,大家自然不敢太过放肆,都是极尽礼节。他们可都听说过侯爷的紫玉神功在蜀中可是排名前十的!

小军官指着桌上的菜,“侯爷,这是野兔肉,这是竹笋尖,这是张飞牛肉,这是泡菜,实在简陋,不成敬意。”

刘灭周淡淡的道:“好像少了一样好东西吧?”

小军官一惊,立刻一拍脑门冲身后喊道:“把郫县豆瓣拿来!”他转头笑嘻嘻的道:“侯爷,那东西我怕拿出来味道太浓冲撞了几位仙子。”

刘灭周道:“既然到了蜀中,自然要尝尝这里的好东西,这叫接地气!”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