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7章、大明北境攻略(2 / 2)

靖明 冬三十娘 310 字 8个月前

“令郎竟要考武举吗?观适才……骑车,神乎其技,必定高中!”

严世蕃觉得他很有眼力,冲陆炳挑了挑眉。

严嵩觉得很头痛。自从他回京任职之后,严世蕃就越来越张扬了。年纪太小,在锦衣卫学中也已经学不到什么东西,现在皇明大学院又在休暑假,他就更加没事做。

“殿下谬赞,犬子实在顽劣……”严嵩厉声呵斥儿子,“你跑来做什么?回家!罚你抄新建侯那《实践学与辩证法之考》,抄三遍!没抄好之前,不许出门!陆驸马,伱实不该赠他这车……”

陆炳笑着说:“是定国公的贺礼,我如今是驸马,却不好骑了。世蕃肯学,也不是坏事。”

“您看,陆哥都这么说……”

“回去抄书!”严嵩像是恨不能一脚踹过去。

这样一来,严嵩似乎也就无心再多与蜀王客套,依礼迎了他送入王府内之后,就急匆匆地准备先顺道回府教训一下严世蕃。

陆炳回到宫中向朱厚熜回禀了一下任务,也提到了此事。

朱厚熜只是笑道:“那小子精力旺盛又聪明,严嵩非压着他,没有用武之地如何宣泄精力?你提这事干什么?”

陆炳躬身道:“去年京城有人串联,盼土木之变再现,还因此离任了一位国务。如今费总辅要请辞,王国务和杨国务也年事已高,张纶国务更是无甚建树、听闻也要请辞,故而京城走动频频。以臣对严世蕃的了解,他应该不会张扬至此。如今,倒像是严尚书要他如此,好予人话柄。”

那个国务自然不是当真有什么心思,只不过年纪大了,提前一点退,免得今年被人盯着爆什么黑料。正是他的模棱两可,才让京城里又暴露了十多个官员,朱厚熜回京后就都办了。那个本身就是边缘的国务,也就顺势请辞,让携功回京的王宪顶了他的位置。

朱厚熜上下打量了一下他,随后说道:“成家之后,稳重了不少啊。严嵩是个聪明人,他不会急着进国务殿,能回京,能帮朕办好礼部的差事,这才更重要。严世蕃又不是第一天在京城骑着自行车招摇过市,这样一做,其他人倒是都懂了,严嵩无意争那国务大臣。不动声色的,他手上那一票可就重要了。”

“陛下明察秋毫。”

朱厚熜摆了摆手:“这算不得什么大事,臣下想进步,这是好事。跻身国策殿、国务殿,走动频频是正常的,只要不误了工作、没有其他谋划就好。你多盯着一点魏彬奏来的事情上,皇明记里的问题,尽快查明报上来。”

“臣领旨!”

等陆炳告退之后,朱厚熜凝神思考了一下。

费宏坚决请辞,朱厚熜其实能容得下他做两届,但费宏害怕堵太多人的路。蒋冕也已经六十六了,听闻准备带着辞表回京参加最后一次大国策会议。

杨廷和的身体也开始不行,魏彬的身体也每况愈下,朱厚熜登基时的这一批老臣,如今要开始大范围退休了。

如今的一个总理国务,六个国务里,一下子要走三个,那无功无过的张纶,也是准备致仕的人。

大换届当前,朱厚熜却感觉有些为难了。

张孚敬的问题是,他为官八年就出任总辅的话,实在难以服众,尽管他的才干是最合适的。

这一次,只适合入国务殿,这也只是补其中一位。

毛纪虽然也六十五了,但身体十分好,也可补其中一位。

吴廷举的才干不错,也很重实务,又可补一位。

夏言嘛……让他在浙江再干三年。

那么如果费宏坚决请辞,国务殿中还缺一人,甚至缺个总辅,朱厚熜心中没有其他的好人选。

那总辅是谁,如今想来想去,仍旧还是费宏更合适。

这两年多,他做得很不错,很稳。

主要是朱厚熜想把成例定下来来,每人只干三年,实在不利于一些事的延续性。

尽管这延续性取决于朱厚熜,但总辅一换,还是影响不小的。

“黄锦,去宣费宏、杨一清他们。朵颜使团到了,都到御前来议一议,怎么和他们谈吧。”

……

严嵩是最后一个赶到养心殿的,他进来时,费宏、张子麟、王琼、杨一清、王宪、顾鼎臣都已在场。

参见了皇帝之后,严嵩坐好了,便听皇帝先说起与朵颜一事无关的话题。

“费总辅已三上辞表,今日当着众卿的面,朕再说一次。”朱厚熜看向了费宏,“你还要再干三年。”

严嵩心中一震,只见费宏满脸神情复杂:“陛下,臣年事已高……”

“六十一罢了。”朱厚熜摇了摇头,“朕既委以重任,朕不猜忌,你便无需担忧。德华、宗渊确实是年事已高,张纶又有去意。国务诸臣七去其四,变动太大。何况,过去内阁首辅都有任以十年以上者,总辅何必如此?”

“臣实在是难当大任,众正盈朝,才干强于臣者不知凡几,陛下……”

“老成望重者则少。”朱厚熜顿了顿之后才道,“再者,总辅若无大过,至少连任两届,这才不至于诸多政务频繁交接,朝廷三年一大动,人心难定。费卿,你是第一任总辅,要为后来者开一个好头。三年一满便坚决请辞,倒显得朕对宰相猜疑过甚一般。”

“……臣惶恐。”

“就这么定了,所请不允!”朱厚熜拍了板,“议正事吧。国务会议上议的方略,朕已经看了。大体上便如此定,只是这开市之地,定在开原,莫如定在广宁。”

杨一清愣了愣:“广宁?”

朱厚熜点了点头:“广宁!只要开市,辽河一带人丁渐多,便会兴农耕。辽东土地肥沃,朕翻阅史册,金时他们上京等路,在辽东只十七万六千余户,每岁收税粟可达二十万五千余石。此后蒙元时,又是部族林立,征战不休,辽东农业反倒倒退了。开始贸易,不只是要借之分化蒙元,也要开发辽东,归化辽河一带边墙外诸族百姓。”

朱厚熜没忘记最后覆灭大明的女真,而辽东实在是必须好好经略的一片地方。

在那小冰河期彻底到来之前,要绝了那边的后患。

先从开市起,把辽河一带的农业尽量恢复起来,那也是将来那边用兵的一些粮草基础。

对已经贴近大明的朵颜三卫,这回也要让他们从此不再惦记着做墙头草多方获利,而要从他们的牧民根子上断绝他们将来还肯为花当的子孙拼命的意愿。

东北是能安稳养活许多人的,这一点,朱厚熜确信。

而掌握了大明向北面输出的铁锅铁器等诸多好物的朵颜三卫,固然会在草原有更大话语权,却也将成为众矢之的。

严嵩率先称颂:“此千年大计!若东北皆服王化,何愁虏患不能绝?”

“大明准备给朵颜三卫的,他们会欣喜若狂。只是辽东边墙,也需守好。”朱厚熜看向王宪,“此计能不能成,辽东需能臣良将,这比贸易怎么谈更重要。此次大国策会议,卿等也要琢磨这些。”

北元汗庭如今是无力与右翼争锋的了,那如今占据着松嫩大平原大部分区域的东北诸族,大概会成为他们新的目标。

印象中俺答崛起之后,汗庭是东迁了的。既然要东迁,迟早与朵颜三卫起摩擦。

灭了汗庭,赶跑俺答,大明北边的虏患才算断绝。

魏彬奏报说了,交趾那边黎氏后人找不到,如今却还没人来大明请援,莫登庸忙着清剿不成气候的反叛。如今,他最主要的敌人,是逃入哀牢的黎朝右卫殿前将军阮淦。听说,阮淦正到处寻找黎氏后人以为旗帜。

既如此,还是趁阵斩了博迪的威望,经略好大明的北境。

大明得牵着俺答的鼻子走,让他不得不应对。接下来,宣大一线,大明只准备守。辽东以和为贵,开市贸易。北边的事,下一步在河套。

衮必里克若有事,俺答帮不帮?

(本章完)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