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五章 有什么事情是值得始皇帝交换的?(2 / 2)

而另一边……

皇宫之中,花园之内,爷孙二人,亭下并坐。

始皇帝许是觉得终日待在屋子里批阅奏折有些困顿,这两天白天太阳出来以后就会换到开阔的地方来批奏。

可惜,天气逐渐萧瑟,花园也没甚好景观赏。

但萧瑟的景色并不妨碍爷孙之间的对话。

“大父的意思是让我居于咸阳,遥封赵地?”赵泗看着脸上带着笑容的始皇帝开口问道。

“你手下的门客能力不错,你哪怕不在封地,他们也能够治理一方,因此你自然就不需要再离开咸阳,前往赵地了。”始皇帝点了点头理所当然的开口。

这一点确实……

张苍,萧何,曹参,周勃,樊哙……

几乎军政顶级人才都有……别说治理赵地了,历史证明,这些人都是有经国治世之才,沛县天团的含金量自然无需多说。

“那既然如此……”赵泗眼前一亮。

“想提议朕遥封诸王?”始皇帝轻笑了一下。

“封王的同时,或许可以限制一下他们的权利,譬如军权,财权……只给诸王治理之权呢?”赵泗开口发问。

“没有权利又如何治理封国呢?”始皇帝闻声忍俊不禁。

“这是封国,是要去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是要废除他们的文字,习俗,让他们用和大秦一样的钱币,同样的度量衡,兵,财,权,少了哪个都是难以完成的事情。”始皇帝摇了摇头。

封国是要干大事的。

目前大秦完成的大一统,只能说是字面意义上的大一统。

即疆土统一,提出了后续理论和实践方向,但是大秦在这条路上仅仅走了十分之一,制定了大概的框架。

而仅仅是让天下人成功达成为同一国人,写同样的字,用同样的货币的共识,汉朝都几乎直至命运终结才堪堪做到。

没有权利的封国,和郡县制又有什么差别可言呢?

换了个名字的州牧刺史罢了……

这又何谈比分封制更快的实现制度统一呢?

赵泗挠了挠头,收住了自己不太成熟的想法,发出了另一个疑问。

“大父倘若只是想让我成为赵王,将赵地封给我,用不着这么麻烦吧……”

赵泗当然知道始皇帝为何留中不发,他就在始皇帝身边,始皇帝也不避讳跟他谈这些事情。

让赵泗奇怪的是,如果仅仅是封王的话……

那最多也就是私底下跟李斯王翦提前打个招呼。

有这俩人支持,再加上始皇帝,封王之事可以说是小事一桩,又何必如此大费周章?

“诺大的朝堂,不止有李斯王翦二人。”始皇帝摇了摇头。

“至于封王?”始皇帝笑了笑,却并未接着说下去。

封王当然不值得大费周章……

储君确实该立,这一点毋庸置疑,毕竟大秦的储君之位空置的时间确实太久了一些。

至于人选也早已经确定,除了扶苏没有人能够胜任。

就算扶苏不能胜任,单单是看在赵泗的份上,始皇帝也愿意效仿周天子故事,单纯为了赵泗而立储扶苏。

可是,立储已经确定了是扶苏。

但扶苏的孩子,可不止赵泗一个。

始皇帝终归是比扶苏要大上许多的,站在始皇帝的角度,他自然也会比扶苏更早的离开人世。

死后之事,不能干涉。

唯有当下,可以计较。

李斯和王翦年纪可不小,指不定和始皇帝谁先入土。

赵泗的未来,恐怕可没有太多可以依靠之人。

况且,王翦始皇帝到底信得过,但是李斯,始皇帝真要是撒手人寰,始皇帝还真不敢肯定。

他如何看不出来臣下的试探和徐徐图之?

同样的手段始皇帝顺手也用了罢了。

他确实霸道,但他知道,他死后多半是不能再横加干涉,肆意的让一切都按照自己的意志行事了。

闲话稍过……一切如常。

转眼几天,已至朝会。

当然,并非涉及文武百官的大朝会,而是每个月两次的小朝会。

参与人员乃三公九卿,各部要员,基本上都是两千石起步。

属各部门领导人碰头大会,固定每个月两次向始皇帝汇报工作总结。

群臣见礼,依次站定,分别做出工作总结。

始皇帝现场批阅对照,审查一下由三公呈上来的奏折和各部领导人说的有没有不能照应的地方。

就这么一道流程下来一个时辰就差不多过去了。

汇报结束,始皇帝点头进入了下一个流程。

现在是自由探讨时间,臣子们有什么意见可以提出,始皇帝有什么要求或者觉得他们有什么纰漏一般也在这个时间段总体提出。

到了这个阶段,已有人似有按耐不住的神色,所为无非立储之事。

只不过这一次,由始皇帝率先发难。

“如今天下各地都还不曾安定,燕赵之地大的叛乱虽然已经平定,但是地方上依旧乱相频生,赵国旧地土地肥沃,又有险关,还和东胡匈奴接壤,朕想尽快的让赵国旧地安定下来,让这里的庶人能够安心事于耕种徭役,诸卿可有良策?”始皇帝开口问道。

群臣闻言,纷纷开始思索。

冯去疾因为得到了王绾的提醒,也开始思索始皇帝的深意。

赵地?尽快安定?

(本章完)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