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0章 破案(2 / 2)

从拿来的名单看,里面还有钱保山的亲戚在。

此时全勇和宋慈已经了解了粮仓平时运转的情况。

白天守卫八人,晚上守卫回去,回去时,里面的人锁门,所以和守卫没啥大关系。

全勇直接指着粮仓,问谭奇:“这粮仓修缮后,是不是和以前一样的?”

“是的,侯爷。”

“你给我点火烧起来看看。”

谭奇愣住了,左右看看,好像无处着手。

他果断道:“要开门才行。”

“把住户都叫出来,无论大小,所有人。”

全勇一声令下,很快住在粮仓里的三十户,无论大小,全家老小被拖了出来。

大伙都略有惊恐的看着全勇,好多人一脸茫然。

全勇按名册点名,一个个问过来。

问到第一个就震惊了。

第一户就是火灾后才来的,原来内部三十户百姓也换了好多,在火灾后,有六户举家迁走。

全勇再叫来当地官衙里的人,都是一问不三知,不知这六户去哪了。

此时西夏地区的身份牌还没有推广到全国,扬州这边也没有,这百姓去那了,当地官员完全可以说不知道。

至于他们迁住的新地方,要等大宋下次人口统计,或推广到身份牌时,才会知道,但古代可以改名换姓,确实难查。

此时那谭奇也道,我们也怀疑原主事钱保山和这六户人家合谋,但这三十万石粮堆积如山,想处理也不容易,目前还没找到人,所以无法断定。

接着全勇再问其人,很快得到一个消息,这些在当失火当天,都睡的很死,他们怀疑都被下药了。

但当地知府和知县之前调查时,却没有提到这事。

全勇说这事好办,立刻派宋慈带人去广陵县的医院,药店,若没有所获,就去扬州府和其他县,实在不行,再去附近其他府。

因为赵与芮设立医药部后,整合了地方医疗资源,在各县设立了医院。

各地的药材也主要由朝廷所属医院供应,每县都只准有两到五家私人药店(按人口来定),所有郎中也被朝廷收编。

宋慈带人在广陵县几个药店跑了一遍,去年八月火灾那天,或火灾前,有没有人来配迷药的。

这迷药在古代也是难得看到,所以一般店员掌柜都会有记忆。

而且赵与芮改制之后,更有法令规定各药店,卖售砒霜、泻药、迷药等需要登记,保留存根。

宋慈果然在一个药店找到存根。

那掌柜记的很清楚,毕竟很少人要买迷药。

迷药在古代的配方是草乌2克,川乌2克,醉仙桃花2克,闹羊花2克,通常可以迷一两个人了。

对方当天每样配半斤,掌柜吓了一跳,但赶紧记下,还问了姓名住址。

但这会没身份证,对方的姓名和住址全假的。

只从掌柜那得知那人个子不高,脸胖胖的,比较富态。

回来后再问现场的人,得知钱保山就是个子不高,脸胖胖的。

此时钱保山算是主要怀疑对象,但他是管理粮仓的吏员,平时晚上也不住这里,三十户里肯定有内鬼,走掉的几户都算嫌疑。

全勇查到这里算是完事了,线索也断了。

找不到那几家不在的人,神仙也拿这火灾案没办法。

但全勇没走,每天住在船上,陆续派人查案,到处打听,却一直没有什么好的线索。

扬州府的人刚开始还挺害怕的,慢慢就胆子大了,估计用不了多久,全勇就得灰溜溜滚蛋。

明知道三十个粮仓是被人点的又怎么样?你得找到作案的人啊。

你找不到作案的人,没有证据有屁用?

某些人已经学的自己真聪明,朝廷拿他没办法。

全勇在扬州呆了十天后,突然有一天派出大量的随从,到整个扬州府张贴公告,同时扬州附近各府,甚至整个江浙各地,都开始开贴公告。

有人一看公告直接傻眼了。

公告上说,去年八月扬州粮仓案确认是有人故意放火,有六户人家走了,还有钱保山走了,这些人里外勾结,盗走了三十万石朝廷军粮。

这些粮食,按现在粮价,约值四十万贯左右。

这么多粮,肯定是需要大量的船和大量的人工运出去的?

凡参与这件事的,还活着的人,只要举报自首,朝廷不但不究,还会重赏。

比如这六户人家,其中一户你分了一万贯或五万贯,那怕十万贯,只要你站出来向朝廷自首,你分去的这十万贯还是你的,另外追回来的三十万贯里,再奖励你十五万贯。(一半)。

同样,那些参与的船老板,船员,谁只要记得当天晚上在瓜洲这边运过粮的,举报出来。

不但不计较你的过失,重奖一半。(二十万贯。)

凡参与官员举报的,贪拿的不算,官升一到两级,再奖一半(二十万贯。)

当然,朝廷只需要举报的第一个人,第二个人再举报就晚了,直接诛全家。

全勇相信,这么大的案子,转运三十万石粮,肯定不是一个两个人。

这公告一出来,有人就吓出屎来。

广陵县令齐兵考虑了下赵与芮以前查抄地主们,同样采用了举报的办法,扬州有佃户家仆靠举报主家,摇身一变,现在是大地主。

大宋全国好多这样的事发生,赵与芮对蒙古和金国没信用,但在国内信用很好,说奖就奖,说杀就杀。

而且齐兵得考虑其他官员会不会先举报?

齐兵只考虑了半个时辰,最后一咬牙,赶紧往全勇停在岸边的船上去。

但等他到了瓜洲渡,只见全勇正带着大队人从船上下来。

“侯爷,下官来自首举报--”齐兵赶紧哭道。

“嘿嘿。”全勇狞笑:“齐县令,你来晚了,有人比你先一步。”

扑通,齐兵看到全勇身后的人,一屁鼓坐到地上,尿都吓出来,他颤声道:“你——你怎么回来了-——”

来举报的,正是原广陵县户房主事钱保山。

其实最早来的是一个常州的船员,船员来向全勇诉说时,钱保山也来了,全勇正好把两人都叫来询问。

这船员和他的船当晚就参与了运粮,但他不知道是偷的,事后才知道扬州粮仓发生大火。

他是老板的侄子,老板给了他五百贯,让他闭嘴不要胡说。

他们即是亲威,又有钱拿,他当然当不知道。

只是没想到,这次他们的船刚上岸,就看到岸边有公告,直接奖励二十万贯,这还得了?什么亲威都没有用。

钱保山也来了,说出事情真相。

看守粮仓是当地衙门挑选信的过的百姓,不但有工资,还可以免费吃里的粮,还能免征兵役,这在大宋绝对是个美差。

所以各级官员都想把自己亲戚安排在其中。

这消失的六户里,就有扬州知府,通判,及县令齐兵,还有他钱保山四人的亲戚在。

他们各自找了一户亲戚住粮仓里,拿着工资,吃着皇粮,免征兵役,还不用交税。

因为他们不用屯田,根本不需要交税。

简直就美滋滋。

但时间长了之后,也无聊的,也不能远游,每户必须要有人在这里。

没多久,知府常文才的一个外甥就出事了。

这家伙在不用值班时就跑到广陵县堵钱,一来二去输了不少,这时就开始打粮仓的注意。

但这事他一个人干不了,他比较聪明,陆续把几个官员的家属拉下水,带他们去堵场玩,大伙一起输钱。

这样输了之后就得想办法弥补啊,于是就开始偷偷卖粮。

开始他们只是小偷小闹,每月一次,他们几人排一组夜守,等到其他人熟睡时,开门运几十上百石,藏到县里卖给粮商,也没人发现。

结果没多久,朝廷查粮,当地先自查,结果钱保山发现粮少了上千石。

这还得了?

这三十户人家可以在粮仓里吃,但每人每天不能超过三斤,超过三斤就是不正常了。

现在一下少了上千石,肯定是被卖了。

这时常文才的外甥只好承认卖粮的事。

这下常文才爆怒了,他的外甥不知道朝廷法令,但常文才知道的,卖粮是死罪,而且这人是他推荐的,又是他亲戚,他最少也得丢官,搞不好要被判刑。

几个当事官员最后一商量,索性破罐子破摔,里外联合,先用迷香把其他人迷住,接着趁月色把所有粮一起搬空了,然后以七折的价格,卖给了常州一商人。(也就是那船员老板)

(本章完)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