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九十一章 文华千年,青年共谋之(1 / 2)

其实蒲潼和姜思榭缘分不浅,这位老前辈不仅赏析了很多他拿出来的诗词,就连蒲潼那次在未名湖“论诗”,碰到的也是姜思榭的学生。

当时一句“未若柳絮因风起”,可是给这位老前辈留下了极深的印象……若非如此,也不会有后面的征文比赛。

“咳咳。”

蒲潼也有点尴尬,老一辈人的思想都比较传统,这么大半夜的,给他打个电话居然是余纨纨接的,很难不会被想歪。

但蒲潼也不想多做解释,毕竟他们两本来也挺歪,想歪就想歪吧。

一旁的余纨纨尴尬至极,尤其是听说人家诗词协会副会长这个名头以后,直接缩在角落里跟鹌鹑一样。

她帮蒲潼接过两次电话,一次是央视负责人,一次是诗词协会负责人……刺激,真是太刺激了,每次都有种被大人物抓奸在床的感觉。

他们的贡献和意义,并不是一部著作或是一首诗,而是一首古诗背后的千言万语。

加入诗词协会,没名没利,还得交会费,甚至高考都不加分。

写诗难,但鉴赏诗歌也并不容易。

诗人很重要,鉴赏诗词的人也很重要,如果不是他们把晦涩难懂的诗词解释剖析给大家,那诗词文化也很难普及。

他说的老东西,自然林予夕奶奶和甘恒旭师傅,亦或是自己的老师。

哪怕蒲潼能写出千首万首古诗词,他也只能惊叹于蒲潼的才华,但他能说出这番话来,他却只感到佩服。

一直以来,说起诗词,人人都只能想起诗人才子,谁又能想到他们这些把一生都献给诗词的人?

虽然写诗不容易,但世界之大,无奇不有,全国这么多考生,总会有一两个才华横溢的。

古典诗词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其语言精炼、意蕴深厚,表现了自然美、人性美和情感美。

文华千年,青年共谋之。

现如今,很多诗词领域的从业者,可不一定都是写诗的,很多人擅长的其实是赏析和拆诗。

或许诗词协会这些老前辈们并没有什么作品,但蒲潼对他们的敬意可丝毫不少。

这些人之所以喜欢蒲潼这个晚辈,不仅仅是他有才学,更重要的是他有一颗担起文化传承这个重担的心,从他们这群老家伙手上接过这个担子的责任心。

“蒲潼小友,老实说,我们诗词协会几个老家伙都比不上你的造诣,你不需要诗词协会来提升个人价值,但我们诗词协会却需要你。”

蒲潼一遍接电话,一边瞟了眼余纨纨,瞧给她吓得。

为什么考试作文要专门标出来,文体不限诗歌除外,除了篇幅问题,很大层面上还有诗词鉴赏层面的问题。

千里马是需要伯乐的,诗人也一样。

万一诗写出来了,阅卷老师看不出好坏来不就尴尬了吗?

蒲潼叹了口气,如果不是姜思榭老师一次又一次的赏析自己拿出来的那些诗,没有他的“专业认证”,这些诗也不会那么火。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