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3章 迁都洛阳(1 / 2)

金兀术很快发现,分兵是个愚蠢的主意。

曾经无往不利的骑兵在幽州似乎遇到了克星,被派出去抓炮灰的小股骑兵,回营地的十不到一。回来的骑兵也是灰头灰脸,报称遇到锦衣卫和土匪伏击。再然后,金兀术就发现只要小队出营就会有去无回。

夏祈音动员了连云寨、丐帮等许多民间势力参战。这些江湖好手带着绊马索、地雷等分散于村镇、隐匿于山林。在正面战争上,江湖高手作用有限,可伏杀小股骑兵却颇堪称奇兵。绊马索一拉,金人的骑兵滚落马背后,根本反抗不了这些江湖人。

在各村镇道上穿插机动的锦衣卫,这些锦衣卫装备精良,不仅配备战马、弓箭长刀,还装备了量产不久的火器,加上锦衣卫中也不乏武功高手,严格遵守“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游击作战十六字诀【注1】,以极小伤亡重创敌人。

面对宋人的游击作战十六字诀,金兵一分兵就遭殃,只要小股人马进村入林必受伏击,最夸张的是有几队人马在追缴时,竟然被狼群围杀。

金兀术战术连番受挫,再不敢轻易分兵,陷入进退两难。可他也没有为难太久,因为在一个深夜,金兀术的首级被人取走了。与金兀术同时被割去首级的还有金兀术手下的高级将官。

金兵骤失统帅,群龙无首之际,营中忽然冲出许多高手。

原来金兀术派人袭扰村镇受挫时,许多中层军官被杀,加上外出的队伍伤亡极重。以至于一些小队回到营中,并无人熟悉这些底层士兵,项飞梦等人便借机易容成金兵混入金人营地。这些人混在底层士卒中,骤然出手,普通士兵根本没有还手之力。

这些都是夏祈音从铁血大牢中挑选出来的重犯,个个武功高强,见惯血腥,且不乏杀人如麻的灭门案煞星。他们在铁血大牢中关押多年,急于用鲜血证明自己还活着。离开铁血大牢一路都有锦衣卫和丐帮监视,慑于夏祈音的手段不敢随意开杀戒,如今一朝解开了枷锁,可说是杀红了眼。

金兵失其统帅,余下将官只要意图组织反击就会遭到狙杀。金兀术曾得意其骑兵入村过镇如狼入羊群,如今却是形势逆转,这些杀神在金军军营中犹如无人之境。在可怕的杀戮中,终于有人顶不住压力,胆寒溃逃。

溃逃之头一开,又无高级将领阻止,军队顿时乱了套。

幽州城内守军趁机开城追击,一路逐北拿下了金人从辽人手中夺取的三州之地,在三州迅速布防。金人两度过境见人便杀,宋军到来后则抚恤百姓,赈济被金人劫掠后无法过冬的难民,且不分汉人、辽人。

宋军的仁善之名唱响三州,迅速得到了百姓拥护。朝廷调运物资入三州,就地招纳汉人和契丹男丁入伍,契丹人踊跃竟不下于汉人。

宋军夺回三州后,太子赵昉力排众议,在无情等高手护送下,与正旦使包拯前赴辽国。赵昉面见辽帝,提出以一千万贯赎回燕云十六州其他各州,并可将这一千万贯在三年内以等价战备物资支付。

辽国对蒙古作战不利,辽帝正为此寝食难安。赵昉此时提出这样的要求,让其极为心动。

燕云十六州最中心的幽州和云州本在大宋掌控中,如今又有三州先为金国所占,再为宋军夺回。余下数州,辽国急于调兵应对步步紧逼的蒙古人,本已防守疲软。相较于以汉人聚居为主的州县,辽国显然更看重自己的草场。

若大宋以千万贯赎回这些州,辽国不仅可以将兵力回防专心对付蒙古人,还能够从大宋得到军备,伺机夺回失地。

辽帝斟酌后同意了赵昉赎买燕云各州的要求,但他亦要求大宋提供的战备物资,必须包括火药,且大宋得到燕云十六州后,要负责从侧面牵制金国和蒙古。

不说刚结下新仇的金国,赵昉亦不愿坐视蒙古壮大,养虎为患。牵制金国与蒙古于大宋并无害处,但赵昉也不会轻易松口。

双方经过数轮谈判后,辽帝以取消岁币为条件让赵昉松口答应了为辽国提供火药。协议中详细议定了一千万贯兑换的物资名录和数目。大宋只向辽国提供火药,但不包括火器,战备物资将按照双方约定的时间地点分阶段交付。

按照协议,大宋朝廷会调送物资前赴交接之地,当地辽军收到物资后交出防守之地,退回辽国。为了稳定燕云十六州,赵昉向辽帝请求派遣萧远山到大宋为官,负责管理留在燕云十六州的辽人。此事于辽国有利无害,辽帝欣然同意。

为表示诚意,赵昉将火药放进了第一批交付物资。有了火药,辽国终于稍稍止住了败势。见识到了火药的好处,辽帝加速了双方的交接速度。朝廷趁着双方交接,不断调整边防,增兵燕云十六州,对蒙古和金形成防御态势。

太/祖初平诸伪国,得其帑藏金帛,以别库储之,曰“封桩库”,本以待经营契丹也。其后三司岁终所用,常赋有余,亦并归之【注2】。此言是说太/祖初立“封桩库”就是为了防备契丹,而赎回燕云十六州亦是先代君王之愿。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