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7章 娘家撑腰(1 / 2)

对于打谷机,陈县令原本并不当一回事,哪怕见过姜长发组装好的成品打谷机也是一样的,因为没做过实验,更因为他知道,不管是谁都会对自己的发明吹嘘一番。

可其中真正又参透着几分实力呢?不过是沽名钓誉之辈罢了。

直到衙门工房的人将一架歪歪扭扭的打谷机做出来,又拿没成熟的绿色稻谷做了实验,真正地做到了省时省力、提高效益。

陈县令顿时也跟着惊为天人,正这时候,知府大人亲自来到来昌县调查打谷机,同时也做起了宣传,直接将打谷机推广到了巅峰。

凡是买得起的人家都会花钱跟衙门订购,特别是那些地主或田产很多的商家富户。

大量的订单让块铁与手艺人工都变得紧缺起来,一些没有门路的人压根拿不到货,哪怕交了全款也是一样的。

打谷机一时间变成了空前的大热门,一度卖到二十两一台。

可是,却很少有人知道打谷机其实出自山上村,应该是被上面封锁了消息。

好在,姜家产出的打谷机都靠亲戚关系卖了个七七八八,除了山上村本村与王镖头,其他人买同样要花十几两银子。

可其实,短时间内人们肯定发现不了,山上村产出的有姜家标志的打谷机,质量要比衙门的还好,而且姜家出品的还送‘保养的机油’。

而这些机油同样是姜长安用矿物提炼出来的,数量不多,分派下去却也够这一百台打谷机用个十几年。

割稻前是需要祭祀镰刀的,亦是敬神明,感谢神仙保佑而来的风调雨顺,同时祈求他老人家继续保佑百姓们收获大丰收。

这是一个村子共同举行的活动,家家户户拿祭品到祠堂祭祀,待祭镰后才可以下田开工。

姜长安全程看了个稀奇,这就是人们的信仰之力,也是没错,人总归要有些信仰才能把人生路走完。

等香燃到一半,洪里正的祝词也念完了,然后村民们期待的一声“开镰”声响起,大家终于可以举着镰刀,争先恐后地奔向田野。

因为老人们已经预感到,最多再过个几天就会下雨,还是暴雨的那种。

姜家一家人今天也不去干多余的事情,所有人全力下田收割。

学堂也正式放五十天的农忙假,以示对农业的重视,当然这是朝廷规定的。

姜长安一家四口,每个人都带上镰刀,姜老二还推着一辆巨轮车,而车上放着一台打谷机。

姚氏挑着两对箩筐跟上,而姜长安与姜家宝走在最后。

但,在岔路口的时候,姜老二走的方向却不是他们家自己的田。

姜长安心里了然,她爹就是刀子嘴豆腐心,哪怕说不喜欢他那个娘,却也是心疼他爹的,“爹,是不是要先帮爷爷奶奶收割?”

“嗨,那不然让两个老的自己干到猴年马月去?大雨很快就来了,那不是糟蹋粮食嘛。”姜老二依然嘴硬,但去帮忙的决心却一点也没有犹豫。

姜长安与姜家宝对视一眼,纷纷掩嘴偷笑,不过无妨,反正他们家只有五亩田,干个一两天就完事。

反倒是家里老人,突然多出了从族里拿回来的十亩田傍身,又只有两个人,一时半会还真干不完。

这么一想,等一家人走到地头的时候,也有想法和他们一样的,大房的人早就在那里跟着两个老人忙活起来了。

随后,三房的人姗姗来迟,本来不想来的,但他们家没有打谷机,哪怕是两亩田搞起来也累人。

那还不如与大家合伙,就像没有分家的时候一样,他们可以不用做主力,但又能把自家的活干完。

虽然他们家田少看着亏了,但老人家有十亩田吃不完,哪怕不分他们粮食,好歹会让孩子上正屋吃饭吧?反正不亏,还挺好,嘻嘻。

“爹娘,我们也来帮忙。”姜老三也挑着胆子与镰刀,身后跟着四个小兵一样的家人,雄赳赳气昂昂地,脸上喜笑颜开,心里的小算盘打得霹雳扒拉的响。

姜老头虽然一眼看出了小儿子的心思,但看到一家人整整齐齐的团结一致,他心里非常受用。

一家人嘛,合该如此和睦,“啰嗦什么,来了就赶紧干活,大房与三房割稻,我和二房搬运打谷,再将打下来的谷子运回打谷场上晒上。”

村头有一片石头地被用作打谷场,往年大家都是拿席子晒谷,但今年那里被姜长安用的方法,浇成了水泥坪地。

姜家自然分到了一块地,也只有他们家的坪不用出钱买,其他人都要花钱,否则就没有优先权,现在只待他们打出谷子就能搬运过去晒。

如今日头正好,晒个两天也就干了,能存放好久都不会发霉的那种。

姜家人正干得火热,就看到一些村民自发地陆陆续续跑过来帮忙,一家出个一两人。

“姜老叔,我们来帮忙,届时你们家的打谷机与晒坪也借给我们用一用啊?”

家里留一部分人割稻,多出来的人去帮姜家,可不就能使用上打谷机了嘛。

姜家的田里现在也是干的,早早被一家人清出一片地方安置打谷机,这会姜老二正踩着打谷机的杆,滚轮转动,稻谷唰唰地被打到谷桶里。

转个三两下,手里的一打稻的谷子就被打个干净了。

不像先前他们要摔打个半天谷子也没有落干净,相比起来打谷机确实非常地省时省力。

有人来帮忙,姜老头当然高兴啦,外来的人还挺多,姜老头又让姜老二回家把另外两台打谷机搬来。

但其实这两台打谷机是要送去给姜小姑的,只是大家最近都没时间,且镇上的收割要比他们山上村晚上一两天。

姜老头只是打算等自家收拾得差不多的时候,一家人带着打谷机上门,顺便帮亲家收割,往年他们都是这么干的。

谁让,姜小姑经常带东西回赠娘家呢,他们没有好东西回礼,出些力也是应该的。

姜家满打满算也就二十来亩田,今年不仅有打谷机与镰刀的妙用,又有好多村民来换工帮忙,所以只用了两天时间就把夏收搞定了。

谷子晒干入仓,稻杆倒是还晒在田里,等晒干后收回去当牛过冬的口粮。

镇上田家,姜小姑与姜五郎天不亮就起床下田,还把四岁的孩子也带了去,风风火火,眼里有活,特别有干劲,总是他们一家人冲在队伍的最前面。

田家的田地有六七百亩,但他们家只有几十口人,压根侍候不过来,所以请了五个长工,平时一人看一百亩田左右。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